工科和商科思维的区别
教师节图片 贺卡NickyYe 2010年10月3日 16:14 | 6条评论
工科的思维和商科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问起身边朋友各种幼稚的问题。
为什么税率是17%,为什么会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等等等这么多不同的税种,它们又都是为了什么目的征收的,如何才能不混淆?朋友总能耐心解答,而我却往往觉得不够理解,或是解释不够透彻说服力不足,更感迷茫。直到有一天他们说“不要总是用工科的思维去思考这些问题,很多东西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这么规定的”。一时间我愣住了,我从未想过不同学科人间思维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而此时此刻的我感觉这确实是存在的。这种所谓的思维差异到底是什么?可能就是不同的人在遇到疑惑时定义它是不是问题,然后再用不同的侧重去学习新的知识吧。
我想,业务中的很多问题不会没有为什么,而自己查看资料又询问很多人后仍然感到疑惑可能有几个原因。工科的思维在逻辑推理上,往往比较严格。极端的讲,一句很简单的话,也
必须通过形式化方法才能得到最本质的证明。虽然这么说是最夸张的情况,但这种思维确实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每个工科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强的理由才能说服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IT企业莫名其妙的问题也情有可原,比如“下水道盖为什么是圆的?”,大概这种问题本身就很适合工科的学生。然而,业务的问题往往是商科类的,需要现实情况下的情理,抑或是法理来解释,显然不如“形式化”来的强。所以在问题其实已经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自己往往还没有感觉。诡异的笑脸图片大全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工科的思维大多以“线型”居多。比如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从解决它开始,向上查阅相关知识,再向下不断深入。然而业务上的问题大多是多线并行的,并且每条线都有很多的基础。比如我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后看似理解却又感觉迷惑,就是因为相关知识了解太少,完全没有体会和意识。甚至已经到了解答,自己还全然不知。
我想到去年工作时面试过一家金融企业,HR问我“你认为什么是优秀?”,我说,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好。他说,果然是工科出生,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啊。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我更喜欢归纳式的回答,就如同数学证明那样,不断的减少条件,最后得出最一般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理工科学生往往会认为是最完美的。
然而,或许其他的同学并不会这么认为,他们更倾向于演绎性的阐述。就如同这名面试官,她并不认同我简明扼要的回答。第二,这样的回答确实暴露了自己的侧重点——“结果为导向”。也许这就是大部分工科学生的价值观,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固然重要,可如何在兼顾结果的同时,把其他方面也提到同样的高度?
回想起自己的大学,学校设置的课程也以专业为主。大学的六年,自己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而在一些软技术上,比如交流、协商、表达、计划上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锻炼。这些在以后工作中都会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大海 张雨生从余杰谈起,论文科和理工科商科的区别
我从来没有奢望我的“文字”(不是文学)水平比余某人强。原因很简单:他是学中文的,他学了十年的文科,他靠写文章吃饭。我是学理科的,将来是继续读理工还是改行读商科还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不会靠文字吃饭,我不指望几块钱稿费和演讲费过活,所以我不必比余某人的文字强。而且我受的教育、我的思维方式、我的志向,都限制我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比余某人强。如果连我这样的业余“作者”都能比混了十年文科的余某强,那中国的高等教育颜面何在?人类N次社会分工的意义何在?
但是,必须明确一点:我的文字不如余某,不意味着我没有资格评判余某的文字和内心。正如我不会拍电影,但我一样可以评判任何导演;我不会室内设计,但我一样可以评判房子装修的好不好。在另一个论坛我写过批判余某的文章,但也被该论坛的某大侠指斥“文字够上余某了再说话吧”,我倒搞不清我这个读了理科的学生为什么就非要在文字上超过余某不可。
关天的很多人,都不是学文科的;学文科的人里面,专门搞文字工作的也是少数。为什么非要要求大家“够着余杰的文字功底”再来说话?毕竟,这个世界是有分工的,文字的事情,有别人做。
当我还没有离开北航时,我就在《北航下午茶——不听余杰的讲座》(发表在关天和杂谈)中说过:理工科、商科甚至包括政法类学生的职责,和文科学生的职责是不一样的。我属于前者,我们这些人的职责是成为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律师、行政官员等“实用的”人才,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确保人类在物质上和秩序上的稳定发展。而文科学生的目的是:思考,说话,揭示人类的种种真正的弊病,针砭人类灵魂的深处,为人类的未来提供远大的解决方案。如果用具体的人来代换,那么理工科就是爱因斯坦和诺贝尔,商科是洛克菲勒和韦尔奇,文科则是马克思和鲁迅。缺少谁都不行,谁都应该担负起责任。
tcl和海信电视哪个好 和很多人一样,我不喜欢余秋雨,不喜欢余杰,不喜欢李敖,不喜欢很多所谓的大师。我当然不是看不起文科,我父亲就是学文科的,我很佩服他;我只是认为这些文科的大师应该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余杰的思路,和韩寒之流的思路是一样的,可以用鲁迅论谴责小说的话来形容:内涵浅薄,盛气凌人,只能称为谴责,不能称之为讽刺,更不能称之为触及灵魂。[起亚k3说明书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评论刘鹗的《老残游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时指出,在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特别盛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失败,庚子义和团运动爆发,“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在1920年最早将此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以别于《儒林外史》一类讽刺小说。此后,此四本书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四十年后,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指出,“古代读书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响,个个都觉得应该甘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会上所见到的黑暗现象。但他们生活在皇帝专制政体下,大半变得‘明哲保身’、‘温柔敦厚’起来;也有很多人无意官场,或者官场失意,人变得
黔驴技穷的意思消极,求个‘怡然自得’就够了;到了晚清末年,专制政体即将瓦解,读书人才真敢放胆写出他们心里要说的话来,所谓‘谴责小说’的盛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文学是揭露黑暗,讽刺社会,维护人的尊严的人道主义文学。”]
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我们才能称他为巧匠。如果工匠做出的器皿异常粗糙,我们当然有理由批评他。但是有人却说:“你们自己不会做器皿,却还批评会做器皿的人,这不公平。”难道我们一定要都会做器皿才能批评工匠,会建房子才能批评建筑师吗?而且有些人之所以不会做器皿、不会写精美的文字,不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工匠和作家,而是他们从事了别的工作,他们的理想和道路和工匠、作家们不一样罢了。如果让批评余杰的商人或工程师去学习文学,焉知他们不能做的更好?人有分工,世界有多种需求,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工程师早已过剩了,管理人员的培养也不落后,但中国现在缺乏思想家。作为一个学理工科的人,我希望文科能为我们的国家、世界培养真正的思想家。鲁迅去世多年了,巴金也奄奄一息了,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现在呢?很遗憾,余杰之流不能给我们满意的答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