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
幼儿教师面试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教育部《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结合属地防控工作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本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
一、总则
1.工作目标
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进一步优化常态化防控机制。
2.工作原则
健康第一,生命至上;预防为先,风险研判;精准防控,科学有效;依靠属地,快速反应。
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中小学、幼儿园。
二、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
1.学校完善防控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与对外协调机制,与社区、卫健、疾控、公安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信息,报告情况,取得专业指导与支持。
2.建立学校与相关医院的稳定对接机制,必要时,医护人员驻校共同工作,健全将校内有关病例转至相关医院专业救治的绿通道,按照分级分类收治原则,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
3.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环境卫生制度等,调整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心碎的个性签名
三、宣传教育
1.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师生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2.综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有关信息,邀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讲解防控知识,既避免恐
慌,又避免疏忽大意。向家长推送有关科学防范知识。要确保推送相关知识的精准、科学。
四、健康监测
兵器1.根据实际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到学校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方式的核酸检测。
2.学校适时对师生、家长健康状况进行内部统计,作为学校防控措施的依据,并为属地提供决策参考。
会同社区开展师生中重点人健康调查,及时建档立卡,开展健康管理。
3.落实晨午检制度,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五、日常管理
1.封闭管理。学校实施封闭管理,疫情流行期间,实施更为严格的封闭管理。
师生出入不再查看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证明。
2.教学方式。学校根据本校感染情况及属地研判,确定是否开展
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
因疫情实施线上教学的学校,疫情解除后,要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
3.出勤要求。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师生,不得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
三明旅游景点大全
4.专业准备。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医疗药品,继续保留师生健康观察室。
5.减少聚集。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通过适当减小班额,加大桌椅间距等方式,保持安全距离。
加强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的人员管理,从严管理大规模人员聚集活动。
6.疫苗接种。按照属地疾控部门部署组织开展师生疫苗接种,保证老年教职员工和低龄儿童接种率和安全,努力做到“应接尽接”。
六、应急处置
1.学校所在地疫情流行期间,多方协同防范疫情输入和扩散,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控制校内聚集性疫情。
2.对有发热等症状师生实施临时留观,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回家。
3.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出现感染者后,由学校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
4.幼儿园出现感染者后,可采取临时关停措施。
5.经家长同意,进行分类诊疗:
①普通型病例可转诊至亚定点医院;
②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
③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医院。
七、物资储备
1.学校按照师生人数的15—20%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数多的学校酌情增加。
2.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
3.防疫物资要保有1周以上的储备量,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应急情况下足用适用。
4.一旦校内发生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协调属地优先保障学校生活物资与防疫物资,优先救治有特殊情况的校内感染者。
八、校园卫生
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与预防其他传染病结合起来,统筹落实防控措施。
1.落实好消毒、通风等常规措施。
保持教学区域、宿舍、公共卫生间等场所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使用无自然通风的室内密闭空间。
2.春节过路费免费时间公布2023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3.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消毒用品,人员进出时做好消毒。
4.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做好食材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餐、留样等环节管控,做好饮用水水质检测。
九、心理安全
1.关注师生情绪状态,晨午检时做好对学生精神状态的观察;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对家庭特殊学生做好一对一帮扶。
2.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
3.开展文体活动,增加交流、阅读活动,减少考试压力,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4.做好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职工做好心理专业培训,做好家校沟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