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青花和高温
彩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清瓷都景德镇的形成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 花
考察我国历史文献,最早而又明确提到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的著作是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详细记录了农工生产技术,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其中的《陶埏篇》中指出:“坯制成之后,就在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又说:“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成。”关于青花瓷的起源,有人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但从考古新发现来看,青花始于唐代更为可靠,发展至明清两代,青花更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以青花和某种彩釉为主流装饰。约定王菲
明代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较元代料细腻,绘画精细,凡是有结晶斑及颜深的地方都下凹,颜表现深浅不均。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用国产平等青料,颜较为均匀,调柔和淡雅。
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用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整容前后照片
中秋节的祝福语大全河南博物院 魏 威
青花永乐青花
进口回青料,颜为蓝中闪紫,调浓艳,至万历时,颜逐渐变得灰暗。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青花瓷用国产青花料,翠蓝,俗称翠毛蓝。
康熙年间,青花料与明末相似,使用国产料,较精细,颜青翠艳丽,调明快,与康熙祭蓝颜相似,可分出深浅不同的颜,适于瓷器上的渲染绘画,可表现出花纹图案的阴、阳及侧面、反面,具有纸卷上的绘画效果。由于它能分出五六层的深浅层次,所以又称它为“五彩青花”。
雍正时期,青花是康熙向乾隆过渡的时期,釉由翠蓝向蓝黑过渡转化,青花层次由繁向简过渡,层次越来越少,前半期与康熙相似,中后期与乾隆相似。
乾隆时期,青花为蓝黑,绘画深浅层次少,最多为两三层,类似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泥勃青料的蓝黑,用人工点染法,调深沉,深浅有规律,死板,点彩的地方没有下凹。
嘉庆道光时期,青花调鲜艳,为纯蓝,与同时期的祭蓝相似,青花料越来越粗,纯蓝变得越发灰暗,盘碗类器物,瓷器底部外壁釉面上出现荞麦面地现象,即黄褐斑点,光绪民国时期,出现洋蓝青花。
西安出现多例出血热豆青青花
豆青青花又称堆粉青花,是青花瓷器的一个品种,在青花图案的下面有一层白粉,在白粉上
用青花绘画再施豆青釉。从康熙时期开始出现,豆青青花釉里红
质量不高,在器物画面上经常出现气泡、气鼓,雍正时期不太流行,至乾隆时开始大量盛行,质量比康熙时期高,很少有气泡、气鼓现象。乾隆时期还有一部分没有堆粉的豆青青花瓷,没有白粉直接在青花上施豆青釉。乾隆以后较为盛行堆粉青花,数量多,质量高。嘉庆道光时期青花下面的白粉堆施
得特别厚重,青花料绘画也特别精细,立体感较强,凸起高。清末时继续烧制,但白粉堆得越来越薄,绘画感越来越粗糙,立体感不强。
釉 里 红
釉里红瓷器出现于元代,但绝大多数烧制不成功。明永宣时期,烧制逐渐成功,调鲜艳明亮,但数量不多,常见的是三鱼碗、三鱼盘,只有鱼的整体形象,无具体部位的刻画,其典型器物为“釉里红三鱼高足碗”。洪武时期颜不纯正艳丽,永宣之后此品种较少见。清康熙时期烧制比较成功,泽多为淡红,少见鲜红。多数器物有“大清康熙年制”官款,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等仿明年号款。康雍乾三代颜漂亮,乾隆颜为黑红,嘉庆道光时期釉里红颜鲜艳,且常在鼻烟壶上见釉里红绘画,道光以后颜变得灰暗,绘画粗糙。
斗 彩
人海啊茫茫啊是什么歌斗彩又称“逗彩”,在宣德年间开始试烧,受景泰蓝器物花纹图案形式的影响而烧造出来的彩。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填彩绘画,属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个品种,也有称填彩的,其基本构成调为红、黄、绿、蓝、紫,“斗”字在景德镇方言中有凑合之意,字面意思也可理解为釉上釉下几种彩凑在一起争奇斗艳。成化年
间的代表作品即斗彩瓷,所用青花为平等青料,斗彩斗彩
颜比较淡雅,其紫彩颜鲜艳明亮,如葡萄紫,一般烧制不成功,往往烧成黑紫,暗淡无光,俗称“姹紫”。其他黄、绿、红几种彩颜较浅淡,彩料也较纯净。青花所占面积较大,有的部分直接采用青花进行绘画,绘画中用五六种颜,但大多数情况下只用两三种彩,彩柔和淡雅。
康熙年间的青花绘画面积有所减少,彩所占面积也不大,但彩种类繁多,画面也较为复杂,落款常落“大明成化年制”,其精细程度远不如明成化时期。
雍正时期的斗彩比康熙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填彩绘画中出现了简单的渲染,颜深浅不一,个别部位加上了一点粉彩,但所占面积很小。用彩方面,一般颜都比以前稍显浅淡,调更加柔和淡雅,也常落成化款。
至乾隆年间,在彩、料质等方面不如康熙雍正时期,但绘画繁密,有繁缛华丽之感,且往往出现了斗彩与粉彩合绘的情况。
三 彩
三彩是明正德时出现的彩新品种,在烧制成的素胎上直接用几种彩在刻画的花纹图案上进行填彩绘画,其基本调为黄、绿、紫三。在填彩绘画时多以一种颜作为花纹图案的底,其余两种颜在彩地空余部分绘画,因为彩中没有红彩,故称之为素三彩。康熙年间仍有烧制并得到发展,且品种增加,有黄地三彩、绿
三彩
地三彩、紫地三彩、浆白地三彩、黑地三彩(又称墨地三彩)、虎皮三彩,康熙之后,素三彩瓷器很
少见。
珐华三彩
珐华三彩是模仿珐琅器物的一个彩瓷品种,元代开始烧制但数量很少,之后一段时间也很少见,至正德年间又恢复烧制。此种器物胎骨都比较厚重,颜为白,但又不为纯白,胎质比一般瓷器粗松。其装饰绘画方法是在器物胎骨上直接施以紫、绿、白三彩釉,以这几种彩釉构成极其简单的纹饰,也有的是在胎骨上用浆泥堆砌花纹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进行填彩绘画,彩常见蓝、绿、紫或白。深恶痛绝
五 彩
五彩是明正德年间出现的又一新品种,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五彩就其字面意思而言,是指五种颜,但实际含义是形容彩繁多,不一定就只是五种彩。三、四、五、六种颜在一件器物上绘画装饰,都可称其为五彩。其基本颜由红、黄、蓝、绿、紫组成,其中的蓝彩——青花是作为整个五彩绘画中的一部分出现,而不是以轮廓形式出现,此点有别于斗彩,五彩瓷中必须有红彩,方可称为五彩,这也有别于素三彩。正德初期的五彩瓷,一般只用三种颜,而且是以釉下青花为主,青花所占面积较大。嘉靖万历年间盛行五彩,五彩不受轮廓线的约束,绘画比斗彩简便,釉下青花和釉上其他四种彩互相配合。成化时期的主流代表是青花和斗彩瓷,而万历时期的主流代表则是青花
和五彩瓷,五彩代替了斗彩,是彩进步的一种表现。
康熙时期五彩更为盛行,彩主流仍是青花和五彩,五彩瓷进一步大力发展,是清代景德镇的一个重要品种,生产量较多,釉上蓝彩代替了
釉下青花,但仍部分保留带青花的五彩。明晚期
五彩五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