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3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学校开展“探寻大运河文化”主题活动,下面是各小组的筹备材料,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这是历史材料小组抄录的纪录片《中国大运河》解说词。请在阅读后,完成小题。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对于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城市来说,这条人工大河,就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一部分,育了这座城市,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也许连它的缔造者都没有想到,在上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运河孕育出了二十多座风采然的伟大城市。在周围城镇村落的拱卫下,一条一千八百公里长的巨型城市带,在运河岸边拔地而起,它的影响力甚至延续到一千年后。全世界最快的高速铁路,追寻着运河城市的脚步疾驰向前。大运河滋养了城市,城市与运河如影随形
大运河开通后,历经苍海桑田,王朝更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再也没有离开过运河,都城依运河而建,固定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格局。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河岸上,重新审视这条流淌千年的人工河流,人们会发现,它的面貌每一年都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巨大变化。一座又一座运河城市,迅速实现了从沉寂到,从闭塞到,从贫乏到的历史变革。中国大运河穿越时间隧道,将沿岸的城市,带入新世纪的风景。
(1)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读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哺”应读为“bǔ”。
B.“卓”应读为“zhuó”。
C.因为意思是“像影子老跟着身子,比喻关系亲密”,所以“如影随形”应写为“如影随行”
D.因为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所以“苍海桑田”应写为“沧海桑田”。
(2)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崛起   ②开放   ③繁荣    B.①繁荣   ②开放   ③崛起
C.①繁荣   ②崛起   ③开放    D.①崛起   ②繁荣   ③开放
2.这是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小组收集到的一段材料。请在阅读后,完成小题。
流传在通州地区的运河船工号子是北京最富有特点的劳动号子之一,现已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闲号独一份儿”是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独有的风格特点。
“水稳号儿不急”是由运河的“性格”决定的。运河是人工河,水势平稳和缓,因此,运河号子也有运河一样的“性格”【甲】平缓、优美、抒情、如歌,可以说是运河号子的主旋律。“词儿带通州味儿”主要体现在唱词多用儿话音和具有通州地方特点的衬字、衬词,散发着北京民歌中的__________,再加上通州人特有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它更有通州风采【乙】“闲号独一份儿”也与运河的特点有关,不为劳动而唱的号子称为“闲号儿”。运河水势平稳,整个活路并不十分劳累,船到码头尚未卸船间隙,领号儿人有精力有心情和船上岸上的人交流、唱“闲号”,这种现象在河号中极为_________。
(1)为【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破折号   【乙】句号    B.【甲】句号     【乙】句号
C.【甲】句号     东北9省【乙】分号    D.【甲】破折号   【乙】分号
(2)在横线处填上词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气息和京味儿  常见    B.乡土气息和京味儿  罕见
layC.京味儿和乡土气息  常见    D.京味儿和乡土气息  罕见
3.下面是从大运河“漕运杯”书法展示活动中挑选出来的两幅获奖作品。请在欣赏后,完成小题。
(1)如果让你选择一幅作品宣传大运河文化,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书体特点和前文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答: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
(2)有同学想为上面两幅书法补全下联,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万里堤路筑梦长    【乙】开启新时代征程
B.【甲】万里堤路筑梦长    【乙】传承老北京精髓
C.【甲】百姓感谢造福人    【乙】开启新时代征程
D.【甲】百姓感谢造福人    【乙】传承老北京精髓
4.下面是从同学们分享的活动记录中摘抄的句子,其中修辞手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深深感受到大运河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大运河在新时代彰显出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B.千年岁月里,大运河像一条巨龙盘旋于华夏大地,带着它特有的秀丽与巍峨,滋润万物,奔腾不息。
C.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使我深受震撼,它是连接中国南北方的纽带,是记录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兴衰的史书,是各族人民心血的共同结品。
D.运河开漕节始于明代,每年农历三月一日,数以百计的漕船商船停泊在通州码头上,延伸数十里,河堤上的人们摩肩接踵,场面非常壮观。
二、句子默写
电视剧排行榜20115.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未知
排比句大全 优美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破阵子”是这首词的______。词中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以“醉里挑灯看剑”发端,接踵而来的是这些极雄豪、壮美的情景:听号角,_____,听塞外声,沙场点兵。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词人_____,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_____”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填志愿是什么时候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本词中的“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分别借“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课内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乙】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得也    一丝不苟    苟且偷生    全性命
B.故有所不辟也    难与共    未然    如何购买基金定投敌国外
C.死亦我所恶    好逸    如仇    痛绝
D.非独贤者有心也    自以为是    唯利    实事求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和熊掌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那就舍弃鱼选择熊掌。
理解:开头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是为了引出下文“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乙】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翻译: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情。
理解:由于“义”比生命更重要,不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贤者会选择不苟活、不避死而
坚持道义。
【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理解:“是心”指贪生怕死之心,所以人人都有,贤能的人也没有丧失。
10.根据《鱼我所欲也》(节选)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后以篆为建新大尹,所至之县,狱犴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罚不中,乃陷人于阱。此皆何罪,而至于是!”遂平理,所出二千余人。掾吏叩头谏曰:“朝廷初政,州牧峻刻。宥过申枉,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
(取材于《后汉书》)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取材于《报任安书》)
注:①[篆]崔篆,汉朝大臣。②[建新大尹]王莽改千乘郡为建新,改郡守为大尹。③[狱犴(àn)]牢狱。④[掾(yuàn)吏]辅佐官吏的通称。⑤[峻]苛刻。⑥[宥过申枉]宽恕过错,申雪冤屈。
选文《鱼我所欲也》(节选)用_____的事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材料一中崔篆_____的行为可以充分印证这个观点。但是材料二中司马迁却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其中的原因是_____。他们都在取与舍中体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
五、未知
11.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有人阅读是为了了解知识,有人阅读是为了愉悦身心,有人阅读是为了研究问题……一个人阅读目的不同,阅读过程与收获也有所不同。请结合一部名著的内容,说出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并简要说明阅读过程及收获。(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北京市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支持、推动建设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规划》显示,到2030年,北京博物馆之城“两轴四区多点”规划布局基本确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国长城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综合形象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博物馆基本建成,并成为北京的城市地标,一批重点文博区启动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博物馆总数量将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十五五”末,全市博物馆总数量将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