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檀香刑》译本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研究
读书心得——《檀香刑》译本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研究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葛浩文教授对其作品的引介,葛浩文出的翻译让外国读者接触了莫言的作品,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正如国内学者王宁所言:“中国当代作家中并不乏与莫言同样优秀的作家,但是莫言确实是十分幸运的,葛浩文的翻译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用英语重新讲述了莫言的故事,而且还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一面世便受到中西方一致好评和赞赏。由于该书中包含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文化负载词,这就给葛浩文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此,他耗时三年才完成《檀香刑》的翻译。
笔者以葛浩文《檀香刑》英译本中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为例,采取文本细读、双语对比的研究方式,对莫言的《檀香刑》与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发现葛浩文采取的翻译策略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分别体现出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特征。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葛浩文译本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特征体现。
1 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规范”是描写翻译学的核心,图里是首位对翻译规范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图里将规范定义为“将某一社区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看法——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2]55。他将翻译规范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初步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首要规范是三者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图里解释为“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字规范”[3]55。首要规范决定了翻译的总体倾向,它制约着译者在两种极端倾向之间的抉择——一种是倾向于源语系统的各种具体规范,另一种则是倾向于目标语系统。图里称这种二元对立为充分性(adequa诺贝尔文学奖中国cy)和可接受性(acceptablity)。原作的比喻形象能在译入语到对应词,译文就体现出充分性特征;反之,译者要么改变喻体,要么只译出喻义或者直接不译,译文就体现出可接受性特征。图里指出大部分译作不会处于这两个极端,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一位置,译者也许会牺牲某些源语文化的规范,也可能试着打破译语的某些文化规范,具体要在译者考虑首要规范后决定。
2 葛浩文译本充分性特征的体现
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体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规范的选择规则和标准。
充分性指的是译本倾向于目标语系统的各种具体规范,译者通常直接译出原文,这是因为原文在译入语中有相对应的翻译。此种译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风貌及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原作文化的传播。
2.1 完全直译
通常采用完全直译的方式是基于外国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前提,也就是说在不改变源语言和喻体的情况下,读者能够明白成语、俗语和歇后语所要表达的喻义。
例1:戊戌乱党,在京伏法,钱犯兔死狐悲,丧心病狂,竟于本年十月十一日,阴谋刺杀首长,幸天佑我军,令袁大人无恙。
When the Wuxu rebels were executed in the capital, like the fox that mourns the death of the hare,the frenzied Qian made an attempt on the life of our commander on the eleventh day of the tenth month.
分析:成语“兔死狐悲”是形容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原句指的是钱鹏飞因戊戌六君子之死而悲伤不已。葛浩文采用完全直译的方式是因为读者能够理解成语喻义,该译文保留
了原文的文风,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2.2 直译加注释
译者在直译出原文后担心读者可能无法理解成语、俗语、歇后语的喻义,因而在后面加以补充说明。
例2:尽管娘家爹出了事,但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爹你好自为之吧,女儿今后就管自己的日子了。
Sure, my dieh had gotten into a terrible fix, but a married daughter is like water splashed on the ground—it cannot be
黄金搭档广告词分析:俗语“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是孙眉娘对其父孙丙所说的话,中国读者可以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它的含义可用一个成语来解释——“覆水难收”,然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直译的话他们恐怕无法领会这句俗语的内涵。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历史文化背景,译者在直译后加译了“it cannot be taken back”。倘若译者只译出其内涵意义,这会造成原文特有的语言特的丢失。
3 葛浩文译本可接受性特征的体现
可接受性是指译文服从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强调译文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读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3.1 直译但稍作修改
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及审美方面有差异,完全直译成语、俗语、歇后语易造成外国读者不解或者误解,但是将源文本的喻体稍作修正后读者也能够理解,这时仍旧采用直译的方式。
例3:有道是大将难过美人关,石榴裙下跪英雄。
内蒙古草原旅游No general can pass up a beautiful woman, the adage goes, a hero prostrates himself before feminine charms.
分析:句中的“石榴裙”原是一种唐代年轻女子十分青睐的服饰款式,如石榴花般鲜红明艳。
久而久之,“拜倒在石榴裙下”成为形容对女性仰慕的典故。因英文中并没有类似隐喻,故将其喻义“女性的魅力”译出。
3.2 更换喻体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直译原文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会造成外国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此时需要用目标语中相似的表达来替代原文的喻体。怎样扎头发好看
例4:他一声长吼,宛如他一声长吼,宛如虎啸狼吟。
He roared like 男孩取名a lion.
邮费
分析:原句中的成语“虎啸狼吟”使用了复喻手法,用来形容声音雄壮而嘹亮。译者将原文的两个喻体更换成“狮吼”,是考虑到由于文化差异,倘若保留原意象直译的话,读者可能无法将“虎啸”和“狼吟”和声音雄壮嘹亮联系起来,会造成读者无法把握成语喻义,从而产生不解甚至误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