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及方法
作者:毕冉
来源:《出版广角》高考成绩出来了吗2016年第07期
作者:毕冉
来源:《出版广角》高考成绩出来了吗2016年第07期
【摘要】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主要翻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葛浩文作为翻译者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文学在翻译领域“走出去”提供了一个研究契机。毋庸置疑,对其成功经验的细察,将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学 “走出去”之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
【关键词】 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中国文学;幼儿夏季健康小常识“走出去”
【作者单位】毕冉,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视角下葛浩文英译萧红作品研究”(W2015205)。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
公司名网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从1951年英文版《中国文学》面世,到20世纪80年代《熊猫丛书》的海外出版,再到21世纪初汉英对照的《大中华文库》在西方的全力推介,结果在海外引起的反响都只如蜻蜓点水般,几乎无任何涟漪,让国人不免沮丧。2012年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在中国学界也众说纷纭。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中国本土作家莫言已经摘得了世界文学的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走出去了。”那么是否真的走出去了呢?仍有待商榷。正如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者葛浩文先生所说:“一个作家的作品能代表全中国的文学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算走出去了吗?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曲高和寡,虽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却不受国外读者的欢迎,这算不算走出去了?中国文学家追求的是什么?希望有广大的国外读者,还是得到小众欢迎就满足了?欲穷千里目”全国婚姻登记已恢复办理中国文学是否能真正地“走出去”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涉及诸多因素,比如中国文学创作者的水平、写作态度、写作视野;中外出版发行市场的对接程度;文学翻译等。其中,文学翻译是影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一环,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和传播面临诸多挑战,翻译问题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谁来译、怎么译是值得政府和学界共同探讨和商榷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