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物身上感悟人性美
作者:王 慧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02期
大叶伞作者:王 慧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02期
摘要: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人性美,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凸显的一部分。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进行德育的极好素材。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性美;品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3.51 工程预算专业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4-0185-02
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的内涵。教育承载着传授知识和塑造人格的使命,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不同学科担负着不同使命。历史教学应该让古圣先贤们“复活”嘉兴市中考成绩查询在课堂上,挖掘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健全、高尚的人格元素,从而为塑造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上一层亮丽的底。
一、感悟不同人物展现的人性美
剧透马克思曾经谈过,古代人的“生产目的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是培养好的国家公民,把具有优秀素质的人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孔子把传说中的尧、舜、禹塑造为理想的圣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把他们看成与天一样伟大与崇高。在实践中,孔子办学,设计了礼、乐、御、射、书、数六艺,不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君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连同他自身的“君子”精神,为后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成为鲁迅赞美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名留青史。今天的学生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感悟不同的人性美,并由此内化为自我的优秀品质。
1.加强政治素养,树立爱国信念。历史教材总结了无数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成败的经验教训,蕴涵着许多爱国情愫。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如何处理个人与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千百年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于谦以“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身体力行,昭示后人民族气节的崇高。林则徐则道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更是唱出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坚定和无畏!为救亡图存而甘愿流血牺牲的谭嗣同,在
牢中欣然吟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希望以自己的鲜血唤醒后来者。这是何等的豪迈之举!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带领法国人民抗英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及其所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土耳其凯末尔等人制定的《国民公约》,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也正是这种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爱国情感,成为了各国实现崛起、跻身于世界的精神支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