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新课标视域下革命文化篇目
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句子新课标视域下,如何优化突破“红经典”作品教学?在两天的学习之后,我对“红经典”篇目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红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要求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养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当今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能仅靠碎片化的知识识记,更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较为深刻和持久的精神感召。
从统编语文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红经典作品的突出地位。据统计,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小学有40余篇、初中有30余篇课文是革命文学篇目。红经典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优秀民族文化,作为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鲜活素材,于师生而言,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精神和彰显民族自信的现实选择。可见,教师“教”好红经典作品,学生学好红经典作品,都弥足重要。
猫腻乐天事件二、红经典作品教学的现状
1.红经典作品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结合。红经典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化“红经典作品的传统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自身的属性和教学价值,容易导致红经典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庸。教师对于红经典内容的选择要始终保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基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不断对话交流自觉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任务。
2.教师缺乏对教材进行挖掘的意识和能力。红经典题材类的文本所反映的整体内容与当代中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存在一定距离,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背景介绍、字词落实、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帮助学生理解清楚文本,实际上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了探究文本的欲望,对红经典中的精神品质、博大情怀的感悟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认识和标签式的理解上。
3.为了应试,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迫于考试的需要和课时的紧迫性,红经典名著导读最终以习题的形式进行练习反馈,综合性学习和专题探究出现会以“同学们课余进行探究”的方式结束。
三、“红经典”作品教学如何突破?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1. 优化教学设计,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红经典类文本时,教师应该从“品文”“品事”“品人”这样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传统教学思路中跳出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来给学生支架,如撰写读后感、书评、读书报告,以“朋友圈”的形式晒自己的读书感悟等。教学《艾青诗选》时,可以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设计教学,按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分组,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脚本,在朗读设计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意象、情感、不同时期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等都一一解决。
教师在设计作业环节尤其是红经典名著教学的作业环节时,可以制定评价量表,告知学生评价的要素,让学生在读书时有“据”可依,有“标”可寻,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在讲座中也提到“精准的作业设计,也是优化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电信积分
2.利用好课文插图。课文插图主要穿插在文字中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红经典课文中设置相关插图将形象图片与文本内容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用好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在“1+X”阅读模式下,教师可推荐适量的红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丰富阅读经验,在上新课时,学生可以调动阅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打破与文本的隔阂。
4.创设学习情境。红经典选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时空距离使得读者和文本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背景资料架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通过口头陈述或幻灯片介绍相关历史背景,也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融入到 红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中,潘晓露老师在《老山界》教学设计中,巧设情境,让背景资料和文本有了支架,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劳动手抄报内容培训中,多位专家老师都强调创设学习情境,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完成学习任务。
屈原5字4句诗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这次“革命文化引领,精品对接课标”的培训让我对红经典文本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结合本次学习所获,认真反思和总结过去的工作,将所学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实施和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争取教学效果能上一个新台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