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简答题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
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起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起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什么是题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5、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6、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正品adidas7、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史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见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拉力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8、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
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9、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者,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
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去结合起来。
10、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
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这五种方式。
填空题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年由波特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是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出现。
4、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5、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类、叙事类和喜剧类三大类
6、文心雕的作者是刘勰
六级听力分值题型分值7、形象学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方面
8、中国大陆第一步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9、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10、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1、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
1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13、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影响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14、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1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和文化的他国化研究
1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1931年将流传学引入比较文学
1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中西比较诗学》
1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泰勒
19、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20、流传学研究的模式,从影响的方式的关系量上区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从影响的路线来看“直线式、辐射式、焦点式、交叉式、循环式影响”。
21、渊源学的研究方式:追溯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影响的方式)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源流(影响的发送者)
22、类型学的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23、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
批评》
24、主题学的研究范畴:母题、情境、意象研究
25、跨文明研究提供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
26、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一种具有自觉学科意识的研究类型,是中古偶比较文学界的
创造。包括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遵循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
27、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诗学文类比较研究,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28、
论述题
1、论述跨学科研究(教材199)
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
新款凯越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技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注意:文学性和系统性并加以阐述
举例:教材204页,实例与理论相结合
2、试论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跨文明研究)
文化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诸因素合力产生的产物,这其中有接受者也有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从语言层面来看任何外来文学作品,译者或读者只要是在目标语中加以“再现”、“再生产”原文,就必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制于目标语的规范和读者语言阅读习惯。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是空间地域上的差异,也同时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产生误读性影响,这一影响有好也有坏。
1)消极:“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举例:
2)积极: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为被挖掘
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举例
3、三大学派及其特征
4、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5、诗学与比较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6、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章 影响研究 第一节 流传学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
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本节常见问题
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2011年是国几车
2.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4)文化变异学研究。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总之,文
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第二节 译介学
3.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牌组词“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节 形象学
2、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彩憎恶。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第四节 接受学
本节常见问题
1.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辨析。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2.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
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还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明确地将比较文学接受学纳入文学变异学范畴,可以消除目前的混乱状况,也为接受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框架中到了合适的归属。
其次,接受学打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再次,接
受学的求“异”思维,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求“同”是基础,有助于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但是,求“异”更为重要,通过对“差异”和“变异”的探讨,可以发现作为比较对象的各种文学的民族特性。
第五节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2. 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的基点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的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否则,文学的他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他国化必须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话语方式亦即思维和言说的方式为基础。
第三章 平行研究
第一节 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
归化和入籍的区别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
“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这是中国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