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
比较文学 绪论
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口碑最好的国产奶粉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
(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tcpip详解笔记本电脑怎么连接无线网WIFI“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
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构成的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典模式。
(3)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代表人物:卢康华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谢天振等。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着,1984年出版)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文学研究学科。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4、发生发展历史(略,参考):
(1)德国学者、作家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19ct下半叶
·1877年,梅茨尔在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创办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英】波斯奈特于1886年发表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着《比较文学》
·1895年,丹麦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成为一部比较文学巨着
(2)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是20C20年代末30年代初
·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着作《比较文学论》
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形象和地位
2、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研究方式:
(1)从影响的方式看,分为印象、口传和笔述
(2)从影响放送者角度,分为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源流
与流传学区别:其根本区别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
3、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
(1)个体媒介,常常是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体的影响。如闻一多《剑匣》与丁尼生《艺术的宫殿》
(2)团体媒介,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杂志社等。如周作人、叶圣陶等的“文学研究会”,郭沫若、郁达夫等的“创造社”
(3)文字资料媒介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思考)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
5、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科学,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归化法”与“异化法”: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韦努蒂将第一种称为“异化法”,将第二种称为“归化法”。
6、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简述形象学中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意识形态”化形象:注视者按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的他者形象
(2)“乌托邦”化形象:注视者用离心的、合乎注视者对相异性向往的话语塑造的他者形象
(3)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着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二者之间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形象与一般意义形象区别(参考):
比较文学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物,是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它包含的不仅是人物形象,还有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等。它排除了衡量形象真伪问题,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关注的是作家在其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
7、幽默语言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母题与主题区别
归化和入籍的区别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参考书177页)
主题学与一般意义主题研究区别
具体而言,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 —— 手段和形式。
8、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时什么?
研究对象:缺类、平行(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影响研究
划分标准:西方: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中国: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翻译和提倡,对中外文化文学的比较可视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严复的《论世变之亟》一文对中西文化的优劣得失解析得尤为犀利,主要是用西方文化之
长来揭本国文化之短。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另一个特殊人物林纾,不仅在翻译上开一代风气之先,而且在其译作序跋中,就中西小说的题材、结构、技巧和作家等方面作了颇有深意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摩罗诗力说》集中反映了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关注和对具有反抗品格作家的推崇。
简答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它的出现与19世纪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获得最大利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和交往,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叶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和《论德意
志》,这两部书既是浪漫主义的理论着作,又是比较文学的开山之作。
3、比较文学的兴起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叉、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有以下几个标志:
1、理论着作的出版。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着《比较文学》的出版标志着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已进入自觉阶段,而1899年法国学贝茨编订的《比较文学书目集》则为比较文学的建立提供了资料基础。
2、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另一标志是进入大学课堂。1896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他本人成为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也于1904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
>降血糖最有效的20个方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