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
韩天衡:中国篆刻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
王 镛: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石 开:篆刻家
黄 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崔志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22两会时间召开时间
刘 兴: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一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徐正濂: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公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
刘彦湖: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曾 翔: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国书画家
许雄志: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蔡树农: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报》记者
杨中良:《中国书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 树:《中国书画》杂志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朱天曙: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篆刻艺术与市场现状
韩天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跃,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都硕果累累,出现了一批出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
会议我们以篆刻名印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这些都为古老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市场的角度看,篆刻市场现在也很好,有很多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古玺印和名家篆刻。从历史上看,北方的收藏家收藏秦汉古印的比较多,江南的收藏家比较侧重明清流派印的收藏。这些收藏家大多数是从古董商、文物商店或其他渠道购买的,像张鲁安先生就收藏了几千方印章,后来大多捐给了西泠印社。印章的收藏,往往是价格不菲,晚清的时候一方《■都萃车马》烙马印就卖了六百两银子,这是很高的价钱。
王镛:跟书画比起来,印章这个东西比较小,能引起藏家注意的几率就相对弱一些。秦汉的印章,现在收藏的人也有,但是没在面上展开,不是有很多人去关注。古代的印章在现在也值不了多少钱。从整个篆刻市场来看不是太好。我觉得跟好多人接触的面窄有关系,某些人对篆刻用篆书不理解,另外有些人不懂印章词句的内容,如果收藏的人是外行的话,有时你刻了一个姓名印或者一句无关的词句,他就觉得没意思了,这都是一种误解。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没有把印章的艺术性放在收藏的主要位置;另外对印章艺术性的理解,也会比字画慢一些,那么小的一个东西,那么讲究,那么细腻,如果收藏者没点儿修养,就看不出美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些都是影响篆刻市场的一些方面。
石开:当代篆刻艺术市场,一人一个价格,不是很统一,也没有规划,都是由个人的能力和数量来决定的。
李刚田:比起书画来说,篆刻确实有点像灰姑娘。成就一位篆刻家比成就一位书法家或画家更难。篆刻家首先必须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不但要有艺术家的气质与灵性,而且要有学者的修养与学识;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手段,而且要有深刻的艺术、学术思想;篆刻家既是专家,又是杂家;篆刻艺术是独立的,又需要许多学科和艺术门类支撑。正因为篆刻艺术这种种特殊性、复杂性,以致使许多书画家对篆刻的理解也限于皮毛,更谈不上社会人对篆刻的认识。
崔志强:我认为当代篆刻市场始终就没起来过,近十年相比过去稍好一点,可为什么形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市场?原因很简单,比如说做一个全国印展的组稿,充其量不超过5000件,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只有5000至多10000人在搞篆刻,太微乎其微了,它的市场肯定不会像书画那么大。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呢?懂得欣赏印章的人太少。少的原因是什么?自古以来印章的第一功用是实用的,它的作用是一种凭信,这使得中国老百姓把印章理解成了一种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
刘兴:回顾自清末明初到改革开放这些年篆刻界的波谲云诡,实在是很难称得上篆刻算是成了多大气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书法国画作品的附庸。我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大众审美的层次,曲高和寡是存在的偏向于雅俗共赏的工稳印风,像王福庵的元朱文很吃香;二是篆刻界的“小刀头”不自重,到处借西泠印社社员的身份招摇撞骗,弄上块几毛钱的废料刻上几个鬼画符,实在是可笑不自量。殊不知“琴有五不谈,印有九不刻”(石不佳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与俗子不刻,不是识者不刻,强之以势不刻,求之不专不刻,取意不高不刻。)连高档印石都用不起还冒充名家,实在是给我们篆刻界抹黑。
刘一闻:从眼下整个艺术市场来看,篆刻市场似乎没有书画市场那么热闹,但是我觉得篆刻市场应该说也是发展很好的。就上海这一块儿来说,早些年大家对国画关注,这几年对书法关注,近一两年对篆刻作品也开始关注了,这一现状可以从一些拍卖场所看到。印章发展虽然缓慢一些,但是我觉得它的后劲应该是越来越大的。印章不像书画作品那样可以挂在墙上看,但是它可以放在手中把玩,是另外一种存在形式。
许雄志:就市场流通而言,这些年篆刻收藏有些升温,从大都市到县城,都会有集中的古
玩市场和专营古玩的店面销售印章。就河南而言,至少有两个县每周都有固定的日期,成为古玩艺术品为主的交易集会。
蔡树农:与繁荣的篆刻创作相比,篆刻市场的走向不容乐观,但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篆刻的市场地位处于缓慢攀升阶段,尽管职业篆刻家的市场生存率几乎为零,对篆刻的认可毕竟成为现实——具体体现在专业圈外的普通观众大致能知道篆刻这个词,较之于篆刻文字的难辨,篆刻一词的被通晓诚属难得。
二、篆刻市场如何培育与发展
韩天衡:为了让篆刻艺术真正走向市场,我觉得首先要做好推介和普及工作,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篆刻艺术,明白它的妙处,什么样的篆刻是好的。李亮亮
刘兴:现在传媒行业这么发达,电视上卖口香糖,酸奶的广告层出不穷,甚至连便秘的胶囊也在省级的电视台午饭时间狂轰滥炸,唯独没有做过篆刻艺术的广告。尽管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大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面对普通工薪阶层每个月勉强糊口的工资,和穷尽两辈人仅够首付且只有70年使用权的房价,这个市场究竟何时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为谁服务,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朱培尔:现在的篆刻市场还需要培养,其实篆刻市场从明清到现在一直是不大的,和书画市场也是不相匹配的。要说篆刻作为礼品,未必会有多大的量,所以说这个市场还需要培养。不过大家有提到奥运会“中国印”的,这倒是一个机会,以一个怎么样的模式来开展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相应的影响,这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浴帘杆
三、篆刻作品价格与艺术价值
王镛:目前,篆刻作品的价格和它实际的艺术价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个东西虽然小,但是它不能跟纸上一挥而就、按尺去估价的书画去比较,印章有使用的价值。刻印的人都知道,在花心思上,刻一方印章和写一张字、画一张画来比较,我觉得要把印章搞得比较满意是很费劲的。现在的篆刻价格跟它的艺术价值来比较,还是低不少的。另外,篆刻的价格也不能像书画作品按面积、平方尺去计算。字画是个平面的东西,而篆刻是立体的,它的原拓可以不断地复制,它有它的长处和优势。软件需求分析
黄惇:篆刻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主要是爱好者收藏和书画家使用,日常的实用性衰退了。篆刻家的作品也比不上书画家的作品受到社会的尊重。
崔志强:在清代,印章不便宜,并且印章的价格和书画的价位是匹配的,可现在,即使某方印章值两万元,若跟某个副主席的书画作品比较还有天壤之别,他们的一平尺字画就可以是好多方印章的价钱。他们画一张四平方尺的画只要7分钟,而篆刻家要用3个小时才刻好一方印章,这是我亲眼看到的,石开就要刻3个小时。
护理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刘兴:篆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方寸之地表现出万千气象。文字的不可释读增添了它盘曲回绕的可塑性,这在隶书、楷书中很难表现。印化,这恰恰就是篆刻识篆、用篆的基础。很多人不懂篆刻和刻戳子的区别,这在今天这个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从市场大环境来看,物质生活的富裕恰恰暴露出精神层面的贫瘠。常言道“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有很多人不懂篆刻所包含的巨大价值,开口便所要印章,还让篆刻家送石头,这是为篆刻家所不齿的,他们知道房子、汽车需要成本,却不明白篆刻家成名之路的崎岖坎坷,更加不懂蕴含的收藏与升值潜力,所以古人说“不可与夏虫语秋,不可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没有值得言说的条件。
徐正濂:书法、绘画、篆刻,篆刻的难度最大,因为有最多的束缚。要在方寸之地表现历史的传统渊源,要体现作者独特的个性风采,要受文字的严格制约……就说创作手段——
刻,也和人平时一般的手的运动不太相干,要达到自由“挥洒”的程度,不知道篆刻者要修炼多少年。然而三者之中,篆刻又一直处在微末的地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能走入市场,以作品谋生者比例数篆刻家最低。以作品的价格论,篆刻也是最低的,能达到上万元一方的篆刻家,国中屈指可数。而上万元一平方尺的画家、上万元一件作品的书法家,或者国中可车载斗量了吧!
张公者:篆刻集中了书法文字、绘画构成、雕刻技艺三个门类,实际上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水平不高的人是很难刻出高水准的印章的,篆刻字为先。而且要有绘画的构成能力,那么小的一块地方,无论文字多少都要安排得体,创作的束缚比书法、绘画要多,创作的难度也大,要有思想、有创意,小天地大气象,还要雕刻出来,雕刻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技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很难做到得心应手,使刀如笔(使刀如笔前提是“使笔自如”)。综合了三门艺术,具有这么高的技术与艺术含量,可价格呢,还不及书画作品的一角。识者寡,知音少啊!
张树: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篆刻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认为它的第一要素是刻的技术,其次才是艺术因素。可是我觉得现代篆刻主要强调的是视觉审美,大多已变实用为艺术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篆刻作品的创作在艺术上重复现象十分严重,今人与古人重复,今人与今人重复,自己与自己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现象正困扰着篆刻艺术及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三个重复,也是导致篆刻几乎变成一种技术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整个市场来看,篆刻作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符合,篆刻价格高低的标准是看名气而不是看作品,是名气值钱而不是作品值钱,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朱天曙:许多人注意书画而不大注意印章,我觉得原因有三:一是印章小,不太容易吸引人;二是篆刻地位还不够独立,常常依附于书法,如中国书协有个篆刻专业委员会;三是藏家和一些书画家没有印章审美的修养,也没有用好印的意识。
蔡树农:目前的状况,篆刻的价值更多通过篆刻材料得以提高:买家乐于花大价钱购买印章,付给篆刻家的润笔费却斤斤计较,于是出现包括不少有头有脸的篆刻家在内的印人卖石(印章)不卖篆的滑稽景象。最滑稽的是有些买主还不放心篆刻家的诚信,居然让篆刻家陪同购买石料,殊不知现在精明的石商,一旦看见篆刻家陪客人来采购,往往开价更狠,连以后篆刻家自己购买石头都要居高不下了。随着石头行情的一路爆涨,篆刻家的篆刻价位微不足道,除了有限几个篆刻大家牛气地“虚高”,大多数的知名篆刻家不仅没有市场
价位,甚至连市场都无法进入。按照市场准则,既然大多数的知名篆刻家领不到市场准入证,则篆刻市场一说也就无从谈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