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艾青诗选 》
一、 作者介绍
艾青(1910 年 03 月 27 日—1996 年 05 月 05 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汶川大地震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 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 年有关莲的诗句,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
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二、 诗歌风格
艾青的诗歌创作分为早期(1932-1937)、高潮期(1937-1941)、沉寂期(1941-1979)和复出期(1979-1984什么是音序)。真正代表了他创作高峰和最高成就的,是 1937 年至 1941 年短短四年。因日本入侵,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诗人与流民、伤兵的队伍一起,经历了从杭州到武汉、临汾、新宁、桂林和重庆大半个中国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这使他从早期的法国象征派诗歌和印象派画的影响中走出来,探索出一条富有民族彩的艺术道路。
他的诗,擅长用彩感强烈、立体感鲜明的画家眼睛和艺术手法,与大地、太阳、北方广表的泥土、民众痛苦的脸等意象相结合,铸就了属于艾青独有的诗歌艺术风格。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中国河流上的风雪之夜为背景,诉说了船夫和民众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
《向太阳》用异常强烈的太阳意象,表达了国人在侵略军铁蹄下坚贞不屈、向往光明未来的昂扬情绪。
《手推车》写出了北方人民质朴坚毅的性格。
《我爱这土地》传达了诗人热爱土地和人民的深沉感情。
《火把》写于湖南新宁乡下,一次偶然的经历,让诗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他寓居深山之中,想象自己投身到炽热、坚定的抗战洪流当中,在拥挤向前的游行队伍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召唤。作品采用抒情长诗与叙事诗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抒情、叙述、人物对话等多重技巧,书写了中华民族在最困难时期的一部史诗。
三 、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艾青让真情流露六年级作文500字 (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发表于 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 20 世纪 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 艾青于 1910 年阴历 2 月 17 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大堰河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无数的 /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 不知明天的车轮 /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 / 中国的路 / 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 艾青的《》歌颂了。
6.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这段诗节选自艾青的《鱼化石》。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
二、选择题
1. 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 )
A.《我爱这土地》 B.tf卡修复《太阳的话》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光的赞歌》
【答案】D
2. 1978 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 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 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答案】C
3.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
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
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答案】A
【解析】应该是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 水浒传 》
一、中国四大名著及作者 书籍简介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白话为主体的长篇小说,相比较《三国演义》而言,
更加口语化,也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因为《水浒传》的空前成功,也带动了明清白话小说的进一步繁荣。除了开创长篇小说白话为主体的先河之外,《水浒传》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首先,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刻画出内容更加复杂的性格,人物性格因环境而形成,同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彩,同时又能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情节的设置上,《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
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第三个方面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第四,在艺术结构方面,与内容相适应,前七十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独具特。《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梁山好汉”,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的。他不仅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很多出身下层的好汉,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
因此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像李逵竟然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
来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这些造反的逆反分子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所谓“站在上层”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诸位梁山好汉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这句话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象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而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