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比实证研究*
桂玉熙,郭思慧,王钧灏,李昕,周丽霞*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12)
一、背景与目的取保候审的条件
2015年五四青年节,李克强总理给清华大学创客回信,“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1]明确了在国家层面号召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向[2]。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原2025年)》中要求“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里提出“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中”[4]。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工作要点中,大篇幅强调了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2015年到2019年,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中的地位逐步加重,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与推动。
医学院校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一环,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学制长、内容多、专业性强等特点,加高了专业壁垒,挡住了其他人看进来的目光,也关住了医学生想出去的心。因此,我们要改变现状,一方面降低医学生出去的障碍,一方面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勇气,探索行之有效、与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探究山西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效果,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及学生卷,内容包括教师卷
18项,学生卷31项。从多角度考察了学生及教师对现
摘要:[目的]调查山西省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现状,研究师生对现行教育体系满意程度,为山西省高校,特别
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建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调查山西省高等院校总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医学院校与非医学
类院校比较,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非医学院校学生在接受教育,实践经历和教育效果等方面比例均超过了医学院校。[结论]非医学类院校较医学院校具有更优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借鉴非医学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主要价值导向,促进医科和非医科学生结合的团队合作模式,建立持续的培养体系,积极寻学车流程
各方面资源支持,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医学院校;对比;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29-04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hanxi Province,study and analyze the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especially in medical academies.Methods:Through the design and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naires,the overal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and the medical academywasanalyz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compared with non-medical academies.Results:The proportion of non-medical students i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effect all exceeded that of medical college.Ciscussion:Non-medical universities from medical academies has better teaching effect,so it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curriculum of medical colleges,to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s the center,stimulat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zeal as the main value orientation,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team cooperation mode, establish a continuous cultivation system,actively looking for resources to support,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medical college;contrast;countermeasures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9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山西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编号:2019171);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国际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编号:J2020094);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新医科’视阈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编号:2020YJJG112);山西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医学院校创业教
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编号:SZL202014)
怎么打开隐藏文件*通信作者:周丽霞(1981-),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副教授,创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9--
听音乐的软件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教育效果的评价。本项目选择与培养学生能力以及积极性相干的六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创业竞赛对协作能力的提升、对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对精神的影响、对意愿的激发四个问题分为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5个级别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校
期间已经实践的创业活动经历使用有和没有进行评价;对接受创业课程程度分为0门、1-2门、3门及以上3个级别评价。
(二)调查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1月通过移动终端对山西省56所高等院校本科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740份,其中链接提交一份(0.01%),手机提交8792份(44.54%),提交10947份(55.46%)。
(三)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55所山西省高等院校调查问卷17322份,医学院校5所,共3756份,占21.68%,;非医学类院校49所,共13566份,占78.31%;医学院校包括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239份(1.38%),山西医科大学2059份(11.89%),长治医学院421份(2.43%),山西药科职业学院1030份(5.59%),山西中医药大学7份(0.04%);非医学类院校包括山西大学219份(1.26%),太原理工大学258份(1.49%),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76份(1.59%),太原科技大学366份(2.11%),中北大学155份(0.89%),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36份(1.36%)等。
(四)统计学分析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计数及比率计算。
三、结果
(一)学生能力提升
本项目17322份问卷中,创业竞赛提升了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及激发创业意愿四个问题回答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医学类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情况见表1及表2。
(二)创新创业实践及课程教育参与度调查
本项目17322份学生问卷中,在校期间有无过创业实践及上过几门创业课程问题回答0门、1-2门、3门及以上3个的医学类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情况见图1。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授核心技能,培养学生抓住机会的能力[4]。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仅靠高校很难完成,需要全社会力量协同进行,将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因素系统整合,构建包括以上四个层面的育人机制,才能形成长效的协调机制,培育出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5]。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空间较大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是当今医学教育与变革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数据表明,20.77%的非医学类学生有创业实践经验,80.07%的非医学类学生上过1门以上的创业课程,较医学院校高出9.11%及24.33%。可以看出,医学生在接受创新教育主动性上有欠缺,一方面可能因为多数人继续深造的选择淡化了就业的紧张;一方面可能因为较高的专业壁垒和较长的时间投入模糊了学生们对自身的定位。因此,提高本科学生积极性十分重要,且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打基础。所以,医学院校面向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学生的需求[6],不能局限于就业,要重视思维的塑造。发挥医学院校特点,以研究生为科研创新主力,带动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学校以帮助建立平台的方式架起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用实质性的帮助鼓励研究生牵头,带领本科生组成项目小组,实现科研活动普及和科研项目下探。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让本科生接受一定程度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医学院校特有的八年制专业学生针对性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科研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科研相关能力,从持续的角度出发,在本科生阶段为研究生时成果产出打下基础。同时加大竞赛活动的宣传力度,定期在校内开展宣讲,介绍各类创业竞赛活动的具体流程和参赛标准,以赛促想法,以赛促实践,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行动中实践理念,将发明转化为产品。创新推进创业,创业形成效益,吸引资金反哺助力学术提升,创新创业相辅相成,螺旋上升,形成积极创新,踊跃创业的良好氛围。从本科生入校,到研究生科研成果产出,进行持续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勇气,从学术上与实践上同步进行创新与创业的尝试。
第一,面向低年级新生,着重于对新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通识课程体系中,对广大新生进行普遍性的基础教育,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规划。让同学了解应具备的素质,对未来形成目标,制定计划。第二,面向有一定基础,热衷并擅长创新活动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进行引导式培养,帮助学生完成从创意到创新的转化,再进一步从创新迈向创业,尽早迈开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第三,针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向的毕业阶段学生,在前期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以案例分析和实景模拟为主要内容的、与真实情况紧密结合的实践性训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上战场前尽早具备基本的风险规避能力,为成功创业提供更多保
30--
表12018年山西省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问卷统计结果
表2创业教育对学生能力的
影响
图1山西省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及课程教育统计结果
障。第四,加大对获奖成果、获奖团队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二)积极进行资源整合,降低医学生创新门槛在医学方面,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早,而我们的卫生事业起步较晚;西方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科研体系,而我们在医学科研方面基础尚显薄弱。得益于早期的工业化进程,非医学类院校在科研转化等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更成熟的体系和方法。
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需要资金,而仅仅依靠学校和政府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能达到激励效果的,所以需要向外看,积极向社会寻资源,以“经营办学”的理念,积极寻外部投资。弗兰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 )认为“高校的院系应该积极地从多方面获取研究资金,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学校
早上好图片 新版2020拨发的预算,如果既不能获取资金支持成果转化,又不能通过产品获得利润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只会浪费预算”。这个观点明显过于极端,但是从他的话中可见资金对于大学的创新创业活动十分重要。研究发现,优秀的创业型大学都幸苦耕耘三个方面,分别是经费筹措、学术提升与校友卓越。而且,后两者才是办学的根本目的[7]。因此,高举学术先行的大旗,以学术资源带动经济资源的方式,重点关注学术成果的经济效益,试点推行以专利转让、技术入股等“软活动”形式为主,多种方式并行的创新模式,帮助高校建设本地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对于地方性高校,因地制宜也十分重要。地方高校类型多样,其学术研究方向也各有专攻,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与地方产业关联密切,在拥有地域优势的领域往往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倘若高校能够在成果转化方面
31--
与地方特点相结合,定能够更好地与地方经济进行呼应,形成紧密联系。校方积极与企业对接。一方面,高校将研究内容与地方企业的需要紧密贴合,发挥高校的学术特长,为企业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以基金等形式支持高校进行科研活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优势,搭建地方政府与企业、高校的政产学研协同平台,建立校地、校企多元协同培养机制[8]。
就医学院校来说,可以借鉴非医学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方面密切结合医科的特点,与非医学类高校进行合作,促进组成医学与非医学工科等非医学类的高校资源,以医工结合等方式,促进医学方面研究成果的转化,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卫生事业发展的进程,探索新环境下居民卫生健康管理新模式。
五、结束语
我们从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和学生参与教育积极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成果。从总体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不足,本研究结果仅表达了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培养的课程教育和一般性认识概况,还不能完全代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毕业后实践能力的相关关系。未来进一步研究不单单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的影响,还要持续关注探索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读研比例),以及对人才成长
速度(晋升中级、高级职称所需年限、入选人才计划等)、成果产出(发表高质量论文、科研成果、技术骨干等)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紧跟时代步伐,提供更全面、更详细、更与时俱进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五四青年节勉励清华学子:青年创业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EB/OL].中国日报网,2015-5-4.china.chinadaily/2015-05/ 04/content_20617625.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5-4.
[3]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2019-04-20].htt p://www.xinhuanet//politics/2017-04/14c_1120806695_3.htm. [4]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9-04-20].http://v/zhengce/content/2018-09/26/ con-tent_5325472.htm.院校类别
[5]郭芳,张立仁,郭郁.“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7):61-65.
[6]张秀峰,陈士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北京市3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
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3):94-100.
[7]付八军,陈江.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最佳实践形式———中西创业型大学南橘北枳现象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5):41-47+ 57.
[8]袁旦.地方高校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39-41.
伍,推动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
四、结束语
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工程专业则是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从长远看,机器人工程的专业建设应该立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就业市场需求,根据各校具体情况,确立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应制定适合各高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壁垒,通过智能驱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系统培养;通过建立四年制全覆盖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273-2284.
[2]姚威,胡顺顺.美国新兴工科专业形成机理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48-53,87.
[3]胡而已,唐超权.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244-245.
[4]胡而已,唐超权.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259-260.
[5]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51.
[6]温宏愿,孙松丽,刘超.工业机器人专业集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47-51.
(上接28页) 3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