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获得感现状与特点
罗鸣春,邓雪玲,和仕杰,韦
怡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摘
要]为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人口社会学变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影
响,采用《中国人获得感量表》对云南民族大学2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分数较高,不同年级学生获得感有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汉族学生,城市户口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农村户口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的学生获得感总分数高于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获得感;性别、普通高考类别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影响不显著。另外,主观幸福感与获得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加强民族团结心理培育,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生活满意度,增进主观幸福感;保存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身份认同,可以有效提升获得感。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现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G 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36(2021)02-0038-08
一、问题的提出
“获得感”一词源于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他指出“让人民众有更多获得感”。彭文波[1]认为,获得感研究脉络始于满意度,反映个体愉快、满意的心理状态,具有主观性。但是,获得感具有不同的指向和侧重,是个体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强调实际获得;而满意度只强调主观感受,幸福感则更为宏观。徐斌[2]认为,获得感是较低层次的、比较容易满足的主观感受,主要是个人付出与获得的公平性。幸福感是在获得感、安全感基础上的最高层次的满足感,是人的生活期待与能够享受的客观条件相符合的主体满足感。因此,获得感更贴近民生,带有浓厚的时代彩。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关于获得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具体涉及:(1)获得感概念的时代内涵规范分析[3-5];(2)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6-8];(3)获得感生成机制的探究[9-10]。(4)获得感的影响研究[11]。(5)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12-14]。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不同体的获得感现状:王浦劬探索社会转型期人民的获得感、纵向获得感和横向获得感的现状及其变迁,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4];谭旭运分析了18~35岁青年的获得感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15];周海涛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4万余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获得感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与分析[16]。但是,面向民族地区或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研究少之又少:理论研究方面,仅有朱丹[17]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基础与路径提升;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调查分析云南地区护理本科生学习获得感情况[18]、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感现状[19];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20-22]。由此看出,学界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研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见有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是最活跃、掌握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体,影响着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关乎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
第9卷第2期2021年3月
Vol.9No.2Mar.2021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心理和谐研究”(项目编号:11BMZ004);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云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推进策略研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项目编号:MJZXHZ16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鸣春,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学;邓雪玲,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和仕杰,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韦怡,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展,大学生获得感的研究应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民族院校生源具有多民族、多层次等特性,其中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获得感的特点呈现、生成机理方面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17]。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体和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量,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发展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的问题[23]。研究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情况,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多民族学生之间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院校管理与建设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云南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省份,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培养各民族专业人才的民族院校,汇聚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具备很好的调查资源与价值,能为其他民族地区院校研究大学生获得感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因此,本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调查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人口社会学变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并初步提出适切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匿名调查法,以云南民族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99.33%。其中,男性50人(16.8%),女性248人(83.2%);民族分布:汉族175人(58.7%),少数民族123人(41.3%);户口所在地情况:农村户口205人(68.8%),城市户口93人(31.2%);是否独生子女情况:独生子女88人(29.5%),非独生子女210人(70.5%);年级分布:大一60人(20.1%),大二57人(19.2%),大三60人(20.1%),大四61人(20.5%),研究生60人(20.1%);普通文理科高考类别:文科188人(63.1%),理科110人(36.9%);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15人(38.6%),初中106人(35.6%),高中(含职高、中专)49人(16.4%),大学(含大专)或以上28人(9.4%);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3人(24.5%),初中119人(39.9%),高中(含职高、中专)64人(21.5%),大学(含大专)或以上42人(14.1%);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偏下57人(19.1%),中等及以上241人(80.9%);主观幸福程度:不幸福30人(10.1%),不确定22人(7.4%),幸福246人(82.5%)。抽取的样本基本涵盖了民族院校大学生体的主要特征,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各年级的样本数大致相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工具
1.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性别、民族、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高考类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幸福程度等人口社会学资料。
2.获得感量表:采用董洪杰等人编制的《中国人获得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该量表由获得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环境(主客观社会氛围:公平、信任)、获得内容(需求的满足)、获得途径(自主性、能动性)、获得分享(感恩、互惠)五个维度构成,共28个题目[5],均采用Likert7点评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评分越高,说明获得感水平越高。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获得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88,符合测量信度要求。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当p<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①。
三、研究结果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现状与特点
1.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总体情况。表1数据显示,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分数较高,其中,获得感总均值为5.65分;获得体验维度均值为4.99分;获得环境维度均值为5.13分;获得内容维度均值为6.20
分;获得途径维度均值为5.73分;获得分享维度均值为6.19分,总均值及维度均值都显著高于4.00分的理论中值。
2.男女生获得感分数对比。表2数据显示,男女生在获得感总均及各维度的分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
3.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感分数。表3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总均及获得环境维度分数显著高于汉族学生(p<0.05)。
表1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
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
均值
5.65±0.76
4.99±1.15
5.13±1.09
6.20±0.82
5.73±0.95
6.19±0.88
理论中值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t值
127.77
74.91
80.93
131.37
104.22
120.96
显著性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获得感总平均分简称“获得感总均”,下同。
表2男女生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男生(n=50)
5.67±0.77
5.14±1.13
5.20±1.25
6.14±0.74
5.78±0.87
6.07±0.82
女生(n=248)
5.64±0.76
4.96±1.15
5.12±1.06
6.21±0.83
5.73±0.97
6.21±0.90
t值
0.17
1.02
0.47
-0.57
0.35
-1.02
显著性
0.862
0.306
0.634
0.568
0.730
0.310
表3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汉族(n=175)
5.58±0.77
4.89±1.16
5.00±1.07
6.15±0.84
5.68±0.96
6.15±0.89
少数民族(n=123)
5.76±0.75
赞美西湖的诗句5.13±1.13
5.32±1.10
6.28±0.77
5.81±0.93
6.24±0.87
t值
-2.01
-1.74
-2.52
-1.37
-1.16
-0.78
显著性
0.045
0.083
0.012
0.173
0.246
0.434
4.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获得感分数。表4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学生在获得体验维度分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p<0.05)。
表4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独生子女(n=88)
5.77±0.67
5.22±1.07
5.27±1.13
6.29±0.58
5.80±0.97
6.25±0.65
非独生子女(n=210)
5.60±0.79
4.89±1.17
5.08±1.08
6.17±0.89
5.70±0.94
6.16±0.96
t值
1.72
2.26
1.38
1.24
0.81
0.79
显著性
0.086
0.025
0.170
0.218
0.420
0.433
5.城乡学生获得感分数。表5数据显示,城市户口学生在获得感总均及获得体验、获得环境维度分数显著高于农村户口学生(p<0.05)。
表5农村与城市户口学生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农村(n=205)
5.57±0.79
4.85±1.16
5.01±1.13
6.17±0.87
5.70±0.98
6.14±0.95
城市(n=93)
5.82±0.67
5.30±1.08
5.41±0.96
6.28±0.68
5.81±0.89
6.29±0.72
t值
-2.58
-
3.16
-2.97
-1.11
-0.97
-1.29
显著性
0.010
0.002
0.003
0.268
0.332
0.197
6.文理科学生获得感分数对比。表6数据显示,普通高考类别不同的学生在获得感均分及各维度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
表6文理科普通高考类别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文科(n=187)
5.66±0.77
5.02±1.12
5.14±1.10
6.23±0.82
5.73±0.97
6.20±0.92
理科(n=110)
5.63±0.76
4.95±1.20
5.11±1.10
6.16±0.82
5.74±0.91
6.17±0.82
t值
0.41
0.52
0.23
0.67
-
0.12
0.31
显著性
0.683
0.601
0.820
0.503
0.909
0.758
7.不同年级学生获得感分数比较。表7数据显示,大一学生获得感总平均分最高。采用LSD进行多重比较之后,在获得感总均维度上,大一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p<0.01);在获得体验维度上,大一、研究生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大四学生(p<0.01);在获得环境维度上,大一、研究生与大四
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1);在获得内容维度上,大一、大三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大四学生(p<0.05);在获得途径维度上,大三、研究生与大一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5);在获得分享维度上,大三、大一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p<0.05)。
表7不同年级学生获得感分数
维度获得感总均
获得体验
获得环境
获得内容
获得途径
获得分享
七夕节2022年是几月几日分组
大一
中统和军统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大一
大二
院校类别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均值
5.85
5.42
5.75
5.49
5.73
5.29
4.83
5.06
4.58
5.19
5.41
4.73
5.10
5.14
5.26
6.39
6.11
6.35
6.05
6.11
5.81
5.43
5.88
5.68
5.86
6.35
6.01
6.36
5.99
6.22
标准差
0.66
0.63
0.68
0.81
0.93
1.17
1.05
1.22
1.16
1.02
0.97
1.05
1.15
1.12
1.09
0.58
0.66
0.60
0.89
1.15
0.88
0.93
0.96
0.89
1.05
0.68
0.70
0.61
好听的50首老歌1.04
1.18
MD(LSD检验仅列出有显著性的项目)
大一
0.002
0.009
0.028
0.001
0.001
0.020
0.032
0.039
0.024
大二
0.002
0.019
0.028
0.028
0.001
0.037
0.007
0.032
0.011
0.015
0.039
0.033
大三
0.019
0.022
0.043
0.011
0.033
0.021
大四
0.009
0.001
0.022
0.003
0.037
0.020
0.043
0.024
0.021
研究生
0.028
0.003
0.007
0.015
8.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的获得感分数。表8数据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在获得感总均以及获得体验维度分数差异显著(p<0.05),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获得感以及获得体验分数越高。
表8母亲文化程度与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小学及以下(n=115)
5.50±0.74
4.67±1.19
4.97±1.11
6.14±0.83
5.62±0.94
6.01±0.85
初中(n=106)
5.71±0.86
5.09±1.14
5.17±1.20
6.24±0.92
5.82±1.00
6.25±1.01
高中①(n=49)
5.77±0.65
5.22±0.99
5.37±0.84
6.20±0.64
5.82±0.92
6.23±0.77
大学②(n=28)
5.84±0.55
5.52±0.99
5.24±0.98
6.32±0.61
5.73±0.86
6.36±0.59
F值
2.87
6.13
1.78
0.50
0.95
1.34
显著性
0.037
0.000
0.152
0.682
0.417
0.262
①高中(含职高、中专);②大学(含大专)或以上,下同。
9.父亲文化程度与学生获得感分数。表9数据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在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以及获得环境维度分数差异显著(p<0.05),父亲文化程度是大学或以上的学生获得感、获得体验以及获得环境分数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学生。
表9父亲文化程度与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小学及以下(n=73)
5.56±0.79
4.79±1.15
5.05±1.08
6.18±0.81
5.67±1.10
6.09±0.92
初中(n=119)
5.68±0.78
5.02±1.17
5.17±1.10
6.24±0.85
5.75±0.90
6.23±0.86
高中①(n=64)
5.53±0.76
4.81±1.15
4.91±1.13
6.10±0.87
5.70±0.95
6.12±1.01
大学②(n=42)
5.91±0.59
5.52±0.92
5.52±0.97
6.29±0.62
5.88±0.80
6.34±0.63
F值
2.66
4.36
2.86
0.55
0.51
0.95
显著性
0.049
0.005
0.037
0.649
0.676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0.419
10.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获得感分数。表10数据显示,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学生在获得体验维度分数有显著差异,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体验显著高于中等偏下收入家庭。
表10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中等偏下(n=57)
5.51±0.70
4.55±1.23
4.99±0.99
6.16±0.78
5.62±0.93
6.23±0.78
中等及以上(n=241)
5.68±0.78
5.09±1.11
5.17±1.12
6.21±0.83
5.76±0.96
6.18±0.91
t值
-1.52
-3.25
-1.06
-0.47
-0.96
0.41
显著性
0.131
0.001
0.289
0.639
0.336
0.679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关系
依据测试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分数,分为不幸福组(1-3分)、不确定组(4分)、幸福组(5-7分)。表11数据显示,幸福组的被试有246人(82.6%),不确定组22人(7.3%),不幸福组30人(10.1%),民族院校大学生总体幸福感较强。主观幸福感在获得感总均及五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获得感分数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获得感总均分、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41,0.33,0.27,0.21,0.30(p<0.01),均为显著正相关。
表11主观幸福感与获得感分数(M±SD)
维度获得感总均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不幸福(n=30)
5.03±0.87
4.22±1.23
4.52±1.09
5.58±0.99
5.30±1.12
5.52±1.08
不确定(n=22)
5.01±0.68
4.14±0.75
4.17±1.11
5.88±0.99
5.21±1.09
5.66±0.86
幸福(n=246)
5.78±0.69
5.16±1.10
5.29±1.02
6.31±0.73
5.83±0.89
6.32±0.80
F值
24.85
17.15
17.79
13.72
8.22
16.64
显著性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四、讨论与分析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总体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感较高,说明学生需求的获得度较高,对自身状态的认知与评价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