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第一周:
1、讲授内容:
序 概论:1、视听语言的含义
战雷片尾曲叫什么 2、视听语言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的国际化语言
第一节视听:新纪录媒介
第二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什么是执行力
第三节微波蛋糕影视作品的构成
2、其它:
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背景情况。
3、观看影片
观摩影片《荣誉》、《天堂影院》的相应段落
序 概论:关于视听语言
1、了解学生实习概况
2、自我介绍
3、提问:你心目中最喜爱的影视导演
4、概述课程设置意义和学习方法
5、指导学生记电影读解笔记
6、正式讲课并放影片片断
序 关于视听语言
1、视听语言的含义
我们知道,艺术的生命在于表达, 影像艺术更是如此。电影电视通过光波和声波进行的视听化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用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完成叙事的手段。它和文字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有语言元素,有语法,有修辞,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大的方面 ,可以将视听语言分为影像、声音、剪辑三大部分。
法国高等电影学校的入学考试题有七道,年年不变,任选四题。其第一题是用十五段随意选出的例子,试剪辑成一段有趣的视觉段落,第二题是 : 用一盘录有各种音响素材的磁带,试剪辑成一段有趣的声音段落。其目的是要分别考察学生的视觉构思能力和听觉构思能力。
电视和电影这一对孪生妹,在国外又叫视听艺术。其实舞台上的综合艺术,都是包括了视和听的。它们和音乐美术不一样,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而舞台上的歌剧、舞剧、话剧,各种地方戏曲,都是综合了其他各门独立艺术的长处而产生的。虽然它们的表现方法各异,话剧主要以对话表达剧情、歌剧主要以歌唱供人们欣赏。然而,都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把故事情节人物展示在人们面前,既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也诉诸于人
们的视觉。
但是,由于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人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电视和电影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的极大自由,为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提供了从所未有的方便。舞台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几个固定的有限场景。电视和电影则可以把五彩缤纷的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面前。如果说电影银幕是剧院墙壁上的一个奇妙的窗口,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观望广阔的世界,电视则已经把这个窗口开到了你的家里。波涛滚滚的长江、黄河,风光旖旎的黄山、泰山,延绵万里的中国长城,五洲的异采、四海的风云,异国的情调,可以尽收眼底。电视和电影也可以把听觉化了的人生和外部世界送入你的耳朵。都市的喧闹、山村的寂静、自然界的虫鸣狗叫、美妙的管弦乐、令人陶醉的歌声、大 海的议涛、风暴的怒吼,以及男女老少操着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音调各异的方言,给人以多么丰富的听觉享受!
所以,人们习惯把电视和电影叫做视听艺术是有道理的。
21 世纪的主导影像形态预计将是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交互式视听传媒, 综合有电影、电视和电脑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 , 电影和电视的合流过程中出现了“影像”概念的全新诠释;
而如今 , 影像的外延则至少应该已经包含了电影、电视和电脑动画。
就像电影诞生初期我们需要从文学戏剧中汲取营养一样,我们今天也正需要从经典的电影影像中学习真正“纯正”的视听语言规律。
所谓视听语言的表达 , 实际上就是将影视作品的语言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 , 进而分解成构图、景深(镜头、机位)、彩、影调、照明、景别、运动、角度、言语、音响、音乐、剪辑等元素。经过这样的分解之后 , 我们就可以通过对于这些基本元素的学习电视机没有声音 , 掌握动态影像制作的思路和技巧。在进入今后针对单个视听元素的、经典个案的逐镜头分析之前 , 我们首先来熟悉视听语言的构成体系和视听元素的基本概念。
2、视听语言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新世纪的国际化语言
第一节视听:新纪录媒介美术学院排名
1、媒介发展史中的视听媒介
媒介的社会功能在于传达信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 : 媒介即信息。
信息交流是人类的天性。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改善密切相关;伴随着传播媒介发展的人类艺术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类传播史的缩影。我们不妨简要地回顾一下人类传播媒介和艺术媒介的发展历程 :
原始时期,为抵御野兽和觅食,人们集而居。由于没有现代意义的口头语言,因此,人们的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 手势和非言语的声音等身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原始艺术如仿生舞蹈、哑剧就是在这种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的身体具有非凡的表现力。法国舞蹈教师萨尔特认为 : “作为表现媒介的人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 头部和颈部为精神区域,躯干为精神一一情感区域,臀部和腹部为物质区域。此外,胳膊和腿是人体探测外部世界的接触器一一附着于躯干的手臂有一种精神一一情感特征,而附着于下半部分的腿又具有一种物质特征。身体的每一区域又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例如,胳膊可以分为具有物质特征的上臂、具有精神一一情感气质的小臂以及具有精确特征的手。腿部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就是 : 具有物质特征的大腿,具有精神一一情感特征的小腿和具有精神特征的脚。”( 出自泰德·肖《舞蹈基础教程》,转引自〈美〉鲁 道夫·阿忠汉姆《艺术与视知觉》中译本 ,P562, 社科版,1984 年 )
与鸟鸣比美的人类声音也许是人类第一种艺术。不难理解,音乐产生于口头语言之前。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便会发现,不管哪一种未开化的民族、没有文化的部落,都有某种形式的音乐,因此,音乐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另外,当原始人学会对工具进行加工时,产生了最早的工艺美术品。绘画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也在口头语言出现以前就已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
在人们要求具体而比较精确的交流的强烈欲望驱使下,口头语言诞生了。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口头语言加强了人类面对面交流的精确性,大大消除了非言语身体语言的模糊性,从而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口头语言还能讲出 大脑的思维。人类文明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原始语言艺术如诗歌、说唱、原始戏剧等应运而生。在这个时期,虽然由于口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的交流发生了质的改变,但社会的文明程度依然不高,这主要是社会的记忆能力( 即人们储存和回 收共有记忆力的能力 )有限一一――
“人们被迫把他们储存的共有的记忆和个人的记忆放在个人的大脑中。部落的长老、圣人以及其他人,以历史、神话、口头传说、传奇等形式,把记忆保存下来,并且用语言、歌咏、颂歌等形式传给他们的子孙:怎样取火,诱捕小鸟的最好方法,怎样扎术役,捣芋头,怎样削 尖犁
杖和饲养耕牛。所有这些积累起来的经验,都储存在人类的大脑中枢神经胶质以及神经原的触处中。只要这种情形依然存在, 那么社会记忆的范围就必然有限。不论长一辈人的记忆力如何惊人,歌曲和课文如何容易记忆,人类大脑可供储存记忆的空间总是有限的。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译本 ,P54, 三联书店 ,1984 年 ) 另一方面,人类的交流到此为止仍然局限在视听所及的范围内。
文字的出现扩展了社会共有的记忆力,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几乎是面对面的视听空间。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加速了文字语言的信息功能。文字和造纸术、印刷术相得益彰,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大革命。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时代到来了,这一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以致人们把知识和知识分子与看书写字画上等号。空调开了制冷模式只有风不冷
在 19 世纪以前,人类的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身体媒介和再现性媒介 :
( 一 ) 身体媒介 : 以人的生理器官为媒介材料,交流发生在几乎是面对面的实时,艺术表现为舞蹈、唱歌、演戏等。
( 二 ) 再现性媒介 : 运用间接性的符号 ( 文字、线条、彩等 ) 表达意义,依靠既定的编码和成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艺术表现为文学、美术、器乐等。
2、视听媒介的纪录本性
19 世纪,科学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 : 纪录媒介。照相术使人和现实景物被精确地定格在瞬间。在复制现实愿望的驱动下,录音术、电影和电视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相继出现。这样,现实的声音和运动可以被纪录和还放。人类最大限度地超越了现实时空的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世纪,出现了无数新奇事物。上海图书馆列举过影响人类的100件大事中有近 1/3 的事件是在这个世纪发生的。其中,对人类文化、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媒介之一就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纪录媒介即视听媒介。作为 20 世纪科技发展的产物,视听媒介从种类和程度上都不同于传统的身体媒介和再现性媒介。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视听媒介的出现就像文字的发明一样重要。
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特性,这是由媒介材料的性质决定的。作曲家用音符来抒发情感,文学家用文字讲述故事,画家用线条、彩等描摹世界。
那么,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是什么呢?考察视听媒介的交流过程,你会发觉它时刻与机器联系在一起。摄影机像我们的眼睛,录音机像我们的耳朵,一按开关,眼前的世界就会被自动地纪录下来。如果进一步考察摄影机和录音机的工作原理,则发现 : 摄影机是依靠直接摄取光而产生影像的 : 对于摄影机而言,是靠光波刺激感光胶片产生化学变化再通过洗印、拷贝、放映等产生影像的;对于摄像机而言,是将光波转变为电信号产生影像的。而录音机是靠捕捉声音的振动即声波并引发电场的变化直接产生声音的。至于接受过程,只不过是摄取的反过程而已。不难看出,视听媒介的每一个过程都与能量的形式光波和声波相关,如果没有光波和声波,视听媒介是不可能工作和交流的。因此,我们将光波和声波看做是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
光波和声波带给视听媒介的是对运动事物精确而具体的纪录。我们把这种性质定义为纪录性。依靠直觉的把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以光波和声波为媒介材料的视听媒介与身体媒介、再现性媒介的区别。为了使学习电影电视制作的学生更清楚视听媒介的特性,我曾经在为他们讲课的时候做过这样的试验,即分别用文字和视听器材对物件或人物进行描述和纪录。下面是三位学生的文字描述 :
学生甲 :
学生乙 :
学生丙 :
可以看出,三个学生对我的描述都不尽相同。尽管三人都共同指出,我的身材较高,喜欢用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加强言语的力度,但即使是三人描述的总和也并不足以使人准确地认识我,换句话说,三人的文字描述是模糊的。但是,他们用 摄像机拍摄我后 ( 尽管拍摄的角度、镜头焦距等有所不同 ), 却不会产生非我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 这就是光波和声波作为媒介材料所带来的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
上述的描述,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个人在描述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如 (“ 有点像高仓健式的人物”、 “ 离经叛道” 、 “ 也许是0型血”等)。这样,就使客观的“我”更加复杂。
当然,有人会提出 : 如果与绘画就可以克服以上的模糊性。的确,绘画对现实的描摹可以比文字更具体,但绘画仍然与个人气质、技法、经验等密切相关。 19 世纪德国画家、雕刻家路德维格·利希特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他年轻时有一次同三个朋友外出画风景,四个画家
都决定要画得与自然不失毫厘,然而,虽说他们画的是同一画题,而且各人都成功地再现了眼前的风景,但是结果四幅画却截然不同。利希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人们对形和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 ( 见〈瑞士〉 H ·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中译本,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 。
但是,如果利希特等画家怀着同样的愿望用摄像机去拍摄眼前的风景,那么,他们完全可以拍到几乎完全一致的影像。 绘画属于再现性媒介,每一个画家在使用线条时都有刚劲与圆润之分,线条的运动也有凝滞与流畅之异,在光与的处理上差别就更大。而视听纪录媒介是机器的自动记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因为人为的干预和个人气质的差异造成的观察结果的不同,即在原物体与它的影像之间,只有一个无生命的摄像机或录音机的发生作用。这里,只有光波和声波的物理性质发生作用,没有画家画笔下的线条和块。 于是,在现实与观察者之间,视听媒介的纪录性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可以无限逼近现实的渐近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