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历史悠久
 洛川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比较丰富。1988年,按照省、地文物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发现并登记在册的文物点616处,其中古文化遗址292处,古墓葬5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7处,古代建筑21处,石刻180处,近、现代史迹31处,近、现代代表建筑10处,其它文物点23处。
    一、古文化遗址
    1.原始社会文化遗址
    专科有哪些专业六七千年前,原始先民的活动遍及全县。目前发现仰韶至龙山原始文化遗址106处,比较重要的有:
    凤北遗址:位于凤栖镇北关,北至屯里村,西至桥西沟畔,东达博物馆一带,南到洛川中学,面积约4平方公里。文化遗物以红陶为主,彩陶较多,有线纹、刻画纹、圆点勾叶纹、弧纹、三角纹等,从仰韶时期延续到龙山时期,内涵比较丰富。
    普乃遗址:位于朱牛乡普乃村。新石器至商周文化遗物丰富,曾发现国内罕见的鬲棺葬。
    甘石遗址:位于武石乡甘石村南,遗存有仰韶至龙山文化的红陶、彩陶、灰陶、黑皮陶等器物残片及锅底状灰坑、灰层等。
    2.城堡遗址
    鄜城古城:位于土基镇鄜城村,为秦汉以至宋金各代古鄜城郡(县)治所,现存高约15米的残城百余米,万凤塔及兴国寺废墟,出土北朝佛教造像碑10余通和鎏金佛等文物。
    开抚古城:位于洪福梁乡开抚村,顺山势而筑,雄踞富县、宜川、黄龙、洛川四县的交通要道处,为历代兵家所争之地。开抚为西魏始创的府兵名号。城墙内现存汉代砖瓦残片。此城当为北朝遗迹。
    旧县故城:史载隋开皇二年(582)县治自高槐(今永乡安宫寺附近)迁旧县。现存故城为明代重筑,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5公里,东、北及东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尚完好,故城轮廓可见。
    黄龙山古城:位于洛川、黄龙、白水、澄城几县交界处。旧志载,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现仅存东北向残墙及烽火台一个。城址内曾出土汉代大板瓦数个,可知此地秦汉时即为要隘。
    3.寺观遗址
    金刚寺遗址:位于老庙镇太夫塬、金村、桌子、西坬四村中间。据寺内现存大钟铸文载:金刚寺原名为“金刚殿寿峰院”,建造年代无可考。寺院分两部分,东院为两进,前院有两层四角钟楼,楼中央上悬高132cm、口径324cm、腰径264cm八耳大钟一口,四角各悬
70cm40cm的中、小钟一个,共有悬钟9个。东西厢房各四间,西厢房中门口有大松一棵。腰房8间,分中门和东西侧门,后院有东西厢房各四间,北窑两孔,为和尚起居室。院中央有高约30米的松树一棵。西院西侧有戏楼一座,北面为九郎大殿,前殿四间,后殿四间,前后殿椽崖相接,东西两院衔接处有砖砌鼓形九级塔两个。1954年上述遗址保存完好,1968年扩建学校,旧址全被拆除,唯大钟尚存完好。据铸文载,该钟铸于明弘治十六年(1486)十二月。
    兴平寺遗址:位于土基镇铁炉村。据现存《重修兴平寺碑记》载,建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清康熙四十六年低值易耗品摊销(1707)重修。1948年毁于火灾。寺内原有绘制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的“水陆道场图轴”62幅,现存于县博物馆。
    兴国寺遗址:位于土基镇鄜城村。据旧志载,建于明洪武年间,历代屡有修葺。现为废墟,唯存万凤塔。
    大悲寺遗址:位于后子头乡桑家湾村南山腰。现存金泰和二年(1202)“新修大悲寺院记”石碑一通、民国年间石碑一通及泥塑残佛像两尊。石崖高处有摩崖佛教造像。
    华严寺遗址:位于永乡安宫寺,寺已无存,仅有一株高约50余米的古柏,现为西包公路安宫道班驻地。
    蒲掷观遗址:疑为鄜畴观之音讹,位于武石乡烂柯山顶。《史记》、《汉书·效祀志》均云秦文公十年(756)作鄜畤,现无遗迹遗物可证,故存疑。现存遗址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所修之玉皇阁废墟,原有三清三教二殿,今已无存。唯有数株参天古松。
    高砦庙遗址:位于黄章乡高砦村南咀,祀民间所传的石土地娘娘。庙基前现存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修碑记及清代石碑十余通,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铸铁钟一口。崖边柏树丛生,院中三株古柏粗可围抱。
    二、古墓葬
    刘琦墓地:位于旧县镇上铜堤村南,占地约5亩,有刘琦(见人物编)家族陪葬墓冢五座,有封土。刘琦墓起造于明隆庆元年(1567),神道两侧现存石翁仲、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石牌坊(已倒塌)一座,石狮一对,残碑五通,曾收入《陕西名胜古迹》。另外,积马河村西还有刘琦后裔的族墓地,存清初碑石数通。
    北宋壁画墓:1983年发现于土基镇旧街原文化站后边,双室卷顶砖墓。前室两壁绘仙鹤牡丹,通后室的过道两壁各绘一侍女,后室两壁绘日月星辰天象图。墓主身份不明。
    屈林墓:旧志载屈林系元代宣德王郡马、行军大元帅,后因失机谪调洛川县令。墓址位于后子头乡屈家河村,现存塔形地面石室,墓侧有供养人造像。另有一对石狮,现被搬到
后子头乡园林场大门前。
    三、古建筑
    万凤塔:位于土基镇鄜城村兴国寺遗址内,十三级,八角八边,密檐式,中空,可达塔顶,惜木梯无存,高约40余米。以建筑风格和遗物判断,当建于宋代,明宣德九年修葺。现塔顶有裂缝,底层部分砖块剥落,塔距沟沿仅70余米,岌岌可危。曾收入《陕西名胜古迹》。
    比丘辽空宝塔:位于永乡当川村寺院遗址内。塔身三级,实心,密檐式,高5.7米,据碑记及建筑风格判断,当为明清所建,为比丘辽空的舍利塔。
    刘琦祠堂:又名三圣庙,位于旧县镇铜堤村小学内,面阔三间,进深10米,高3.5米,宽约10米,硬山琉璃顶。清顺治丙戍年(1646)刘琦之孙刘创建,康熙五十四年(1715)、乾隆九年(1744)皆重修。1964年修复前檐。明间两厢有砖雕墙壁,雕刻精美,两山抱斗及后背墙均有砖雕。
    仁里府戏楼:位于百益乡仁里府村。清嘉庆(1796)年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灰瓦顶。两侧八字形护墙砖雕图案精美,内墙上有清代戏班题记及戏文名称。
    此外,县境内幸存清代戏楼十余座,惜年久失修,濒于倒塌。
    四、石刻石雕
    寺家河石窟:位于槐柏乡寺家河村东山麓,长方形,高2米,深3.2米,凿于唐开成元年(836),宋元清各代有修饰。正面雕三世佛坐像及阿难迦叶两弟子,高约4尺,左右两壁雕八大菩萨及供养人各一尊,门口雕二天王。造像丰满,线条流畅,飘带欲飞,有鲜明的唐代风格。
    三仙洞石窟:位于武石乡烂柯山南麓,倚山傍水。窟外有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题记,当凿于宋金时期,高2米,深4.7米,宽3.4米。洞内原有二仙人对弈,王樵持斧旁观造像,即民间传说“王樵遇仙”故事,今已无存,仅留棋盘。近些年,善男信女将别处之孔子、老子、释迦造像移于洞内供奉。洞内西侧有小龛二,分别雕弥勒佛、老子、关帝像。东侧有石碑一通,字迹漫涣,可辨者有“重修烂柯山蒲掷观三仙洞记”字样。洞外数米处石崖有线刻虎、马、文官等纹样崖画。
    摩崖造像:一般规模不大,有菩堤乡榆林河宋元祐八年(1093)、董子河唐贞观十九年(645)、后子头乡桑家湾金代摩崖造像等。
    随缘捐款碑:位于旧县镇西关寨子,已残。记载明代旧县商号有十余家及韩城、河津等会馆五六家,对研究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广应公买地碑:位于槐柏乡杨侯村中井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所立,刻□□广应、左书元双方买卖土地契约,碑文中有“立契约人左书元今为军赋粮草浩大”将25亩地卖于□□广应的记载,对研究元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土地兼并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尚忠芳行碑:位于朱牛乡贠家塬村。清光绪二年(1876)制,碑楼顶部为仿木结构歇山顶,四角有垂连柱,雕八仙等图案,为现存古代碑楼中保存最完整最精美者。
    五、博物馆馆藏文物
    1.玉石器
    洛川历年来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石工具较多,有玉斧、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数十件及石等,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
    2.金属器 燕王职剑:1979年出土于土基镇严家庄村,长62厘米,合金铸成,刃部锋利,剑身有“燕王职作武业?剑”铭文,填补了我省秦地发现燕国器物的空白。
    东周青铜剑:老庙镇赵家窑湾和京兆乡岭前村各出土一把,长约50余厘米,保存较完好。
    唐瑞兽葡萄铜镜:1982年出土于槐柏乡南安宿村,直径18厘米。背面饰有海马、凤鸟、葡萄等精美图案,为唐中期代表性遗物。
    隋唐鎏金铜佛像:1979年出土于槐柏乡杨侯村,现存48尊,有佛、观音、力士、连梗佛等造像。
    陕西征行万户所积字号之印:1984年出土于百益乡白村,铜质,正方形,边长5.5厘米。据考证,系金代遗物。
    铜造像: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铸真武祖师,清代所铸黑虎、灵官、佛、菩萨等数十尊,多系民间传世文物。
石雕之乡    3.石刻
    北朝造像碑:1984年挖掘于土基镇鄜城村,共十余通,艺术价值较高的有北魏神龟元年(518)千佛造像碑、大统十二年(546)法龙造像碑、永安三年(530)李黑城造像碑及西魏、北周造像碑等。
    王洪晖造像碑:1984年发掘于鄜城。制于隋仁寿三年(603),四面雕刻佛、菩萨及供养人形象,正面下部刻发愿文。
    唐果毅都尉杨敏墓志:1984年出土于黄章乡太平村杨敏墓中,共两方,其一为“大唐西州岸头府果毅都尉上柱国广饶县开国男杨公墓志铭”,两石刻成,无志盖;其二为“大唐故游骑将军上柱国广饶县开国男杨君墓志”,有志盖,书法较好。据考证,前志为初葬所为,后志
为重葬补刻。墓志记载了北朝隋唐的兵制官制和杨敏的族望、生平,有较高史料价值。
    4.陶瓷器
    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罐、盆、鬲等,秦汉时代的茧形壶、汉代的釉陶罐、仓、井、奁、灶等及荆窑科唐墓出土的绘彩罐等。 
    瓷器多为明清器皿。比较珍贵的有元代耀窑刻花梅瓶、钧窑天蓝釉红斑瓷碗、耀窑黑釉瓷碗、碟、白釉高足碗等及明清青花瓷钫、花瓶、食器等。
    陶质建筑构件中主要的有黄章乡田窑科村出土的“人生长寿”篆文方砖、“长乐未央”、“长生母警”瓦档、汉代大板瓦、筒瓦等。
    5.字画
    博物馆收藏字画百余幅,艺术价值较高的有:
    水陆道场图轴:原为土基镇铁炉村兴平寺之物。建国后收藏于文化馆,后移交博物馆,62幅,绘制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绢质立轴,高2.5米,宽1米,绘诸佛菩萨、圆觉声闻、诸天神道星辰、地府狱主、修罗主判及无主无依孤魂滞鬼、一切有生命的亡灵等形象,为作水陆斋法令所用。其规模之大,为省内所罕见,曾赴北京、西安等地展出。
    董其昌山水图轴:1981年从老庙乡桃花畛宋怀珍家征集,高1.9米,宽0.4米,绘危崖、
垂柳、茅舍、人物,系青绿山水。据考证为董其昌早期作品。
    于右任书《千字文》及对联:《千字文》系于先生抗战期间书赠邑人屈克胜先生,14幅,笔力遒劲,一气呵成。落款署“草庐主人”,朱印“右任”。对联两幅,书赠洛川民众教育馆的文曰“中和致佳育,孝悌通神明”,书赠邑人屈克胜的文曰“孝悌先王业,耕桑四海心”。曾赴京参加于右任墨宝联展。
    另外有郭坚书一笔“虎”及对联“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清吴大征书对联、岳飞书《前出师表》(拓本)等。
    6.民俗物品
    彩印木版年画《二十四孝》:1988年征集于杨舒乡北谷街王志忠处,四屏条幅,系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原作。
    粮行赴集官斗:1988年征集于旧县镇阿吾村,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题记及“赴集官斗”字样。
    建行网银密码忘记皮影《闹社火》原为好音村赵耀忠戏班之物,后卖于西井村戏班,1981年被县文化馆收藏,后移交博物馆。制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反映旧时民间闹社火的热闹情景。该皮影1985年曾赴法国演出,获得很高声誉。
    衣饰什物:有旧时民众穿戴的衣裙鞋帽、裹肚、头饰及日用器物等。
    六、文物保护单位
    19906月,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1.刘琦墓及祠堂
    2.寺家河石窟
    3.万凤塔
    4.比丘辽空宝塔
    5.凤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6.仁里府戏楼
    以上六处简况如前所述。
    7.朝阳书院旧址:位于凤栖镇北关小学院内。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石养源创建,道光、同治、光绪各朝扩建修葺,为我县清代书院之开端。民国时改为县立中学。现存道光五年(1825)“朝阳书院碑记”及捐款碑二通,嵌于民国29年所建“总理纪念室”后壁之上,对研究洛川县教育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8.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旧址:位于永乡冯家村,有砖窑两孔,一为会议室,一为毛
泽东主席旧居。19378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即“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件、决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国民革命军第69军军部旧址:位于原文庙和城隍庙附近,现存砖窑31孔(县检察院占用)和大殿五楹(农机公司库房)。窑洞为民国11(1922)陕西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田德勤所建,旧称柳营。大殿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原为大成殿。69军军部于民国24(1935)迁至该处,年底离开,曾是张学良将军的行营。张到此就逼蒋抗日问题和69军军长王以哲达成协议,并和中共代表李克农几次会谈,达成联蒋抗日协议,为“西安事变”作了准备。
    七、名胜
    如何使用蓝牙耳机洛川县可列入名胜者,唯万凤塔、刘琦墓、洛川会议旧址。旧志和民间传闻中素有洛川八景之说,多系穿凿附会。但历代相传,影响甚远,故择其现存者简述于后:
    1.烂柯山:在武石乡境内。相传二仙对弈,樵子烂柯,故名。这个传说,始载《述异记》,广东高要县、山西沁县、河南新安县也辗转附会,山名与传说略同。本县烂柯山顶原建有鄜畤观(讹为蒲掷观),观内有拜仙台,山南有灵泉院,今俱为废墟,唯存古松数
株。山麓有桃花洞,传说每年春天二、三月时有桃花流出,或云桃花开时,有泉流出,故名桃花水。现仅见一石罅。又有三仙洞(见前三仙洞石窟)。清代洛川县令刘建忠《题烂柯山》七绝二首,其一云:“重林深处接仙关,樵采无端往复还。一局棋声人几世,至今犹说烂柯山”。明代县令肖九成《七律·烂柯洞》:“见琳宫小有天,芙蓉翠削景如。灵芽一片千年石,丹井连飞数点烟。岁月笑惊残局老,风尘解共野云眠。可怜真宇空梦月,洞主凭谁跨鹤还?”
    2.望仙台:在武石乡甘石村甘石寺(古名崇教院)遗址内,现存残垣一段,相传是汉武帝自朔方回时驻跸,望鄜畴(旧志作蒲掷)而筑。有立在台上望烂柯山,山比台高,睡在台上望烂柯山,山与台平之说。清代邑人贾构有《七绝》一首云:“碑传七帝向灵山,天□应从汉武还。甘石寺傍留勺土,望仙台自在人间”。
    3.白起祠:在今洪福梁乡东北白鸡石峁(系白起祠峁之音讹),现存覆斗形冢一座,高3米余,周长50余米。冢前有“秦将军白起之墓”碑和“重修白起祠碑记”各一通,清嘉庆三年(1798)所立。冢后有祠堂残垣。墓地已没入丛林之中。相传白起曾屯兵于此,山上有将台,山下有校场湾。旧志认为此乃疑冢和纪念祠。民间也称其为白将军庙。
    此外,京兆乡和乐村附近原有甘罗墓冢,1975何以笙箫默所有插曲年大平大整已夷为平地。它当和白起祠一样,也是纪念冢或疑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