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怎么读畅钟“民国十家”思想研究系列/之二
大凡有卓越贡献的学界大师,除了天才之心智、勤恳之精神外,必有其独特之研究方法 ,而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虽不能离开前人的启迪及传承,但一定有其自创之一面,而这种研究方法的背后一定是其有别于他人的精神内核,此种精神内核既包含其性格特质,也包含了其不同于他人的对世界、社会、人生等的态度及认识。也就是说,必有其独特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因此而带来的超绝于前人及时人的或宏大、或精致、或严谨、或洒脱、或大开大合、或严密细致的学术风格。如此而来,我们才可以对天才学者有着正确的解读及认识。
让我们先从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说起,进而再论述其治学方法,最后看看其内在之精神气质以及对现在及后世的启迪意义。
从现在分科之学术体系而言,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涵盖极广,包括文字学、音韵学、校注、考据、文献学、目录学、历史地理、历史哲学、民族地理、民族史、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创造、戏剧史、戏剧目录、经学、文学理论等等。为了介绍方便,这里我们不采用此等分类法。我们首先看看王国维的生前好友,同样为民国期间的学术大师陈寅恪对其学术研究及其学术方法的总结,作为我们介绍王国维学术成果之小引,最后再对其加以辨析,得出新的结论。陈寅恪在1940年出版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言中写到: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
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
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着以轨则也。先生之学
博矣,精矣,幾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
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
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
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
明年今日谁还等待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
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
弓虽女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
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
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
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
宋大曲考》等是也。此三类之著作,其学术性质
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
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
学,范围纵广,途径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
此先生之遗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之产物
也。今先生之书流布于世,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
独于其平生之志事,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
寅恪以为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
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
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
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
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
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尝综揽吾国三十年来,
人世之剧变至异,等量而齐观之,诚庄生所谓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
则彼此终古末由共喻,以其互局于一时间一地域故
也。呜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後,更有
来世。其间傥亦有能读先生之书者乎?如果有之,
则其人于先生之书,钻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
想见先生之人,想见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
之奇哀遗恨于一时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欤?
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有其精当之一面,不仅仅阐述了王国维之学术方法,同时也强调了其学术贡献,当然,对王国维生前之哀苦也深表同情与悲悯,其中“然则先生之志事,
王国维: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畅 钟
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尝综揽吾国三十年来,人世之剧变至异,等量而齐观之,诚庄生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则彼此终古末由共喻,以其互局于一时间一地域故也。呜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来世。”则隐喻后来之人当可重新审视之。而今王国维离我们远去已近百年,此文读来,确实让人感慨万端。
陈寅恪乃史学大家,其对王国维治学之方法更多从史学而言之。诚哉斯言!但似有不足。王国维生前之学问,我们可以沿着陈寅恪之思路,将其扩充一步。其一为采用史学之方法所得之诸种。其二乃于史料之外之义理思想以及中国文化之境界层面之研究抑或文学创作。我们先根据此两点来展开王国维先生之学术成就。关于其贡献及精神内核俟后再讲。
一、王国维之考据(考证)学
此题目下不是讲述王国维的考据之方法,而是着重其在其考据方法之下所得之诸种成果,为避免庞杂
无序,我们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及音韵考证等学”、“史学”、“经籍及历代书目校注及评点”等。
1、文字音韵考证
中国的文字传说自皇帝史官仓颉所造,后世有周宣王太史籀续之,史称籀文。秦时丞相李斯、赵高、史游改造成篆体,即后世之小篆。汉时篆隶并行,延续两千余年。其间之假借、转注等不可胜数。字音字义之变化莫可名状。故而历代有专治小学者(古时本为识字教育,后期则成研究音韵、字型、训诂等一门学问)。章太炎在《国史概论》中言,若欲研究国学,必通小学。此乃清朝诸多朴学大师毕其一生所研究之问题。成果多多。所以说到王国维的文字、音韵之学。必须清楚此乃清学之自然传承。王国维传承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后期之孙诒让、罗振玉为其直接之传承。当时之中国,因出土大量殷墟甲骨及钟鼎古器,提供了历代研究者所未曾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史料。其中包括了许多殷商、西东周时期的文字,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王国维进入文字与训诂方面的研究,得益于罗振玉的指导,但后期王国维在此方面的天才渐渐显露。以至于罗振玉也称赞其必超二王及段氏。王国维的文字学方面的研究,其范围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甲骨、钟鼎等古器方面的文字研究。
说道甲骨文,不能不提到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王懿荣为清光绪年间之国学编修,任国子监祭酒。好古币、玺印等。患疟疾时从龙骨中发现刻痕而受到启发,后从同乡处购得大量甲骨碎片,潜心钻研,为中国发现并辨认甲骨文之第一人。王懿荣熟捻经史子集,学问等身,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而亡。其气节风骨尤为可敬。后期刘鹗传承王氏之学,搜罗更多甲骨残片,并整理拓片结集,著《铁云藏龟》一书,为甲骨文之早期研究专著。
王国维研究甲骨金石等,主要是结识罗振玉后,有其引导入门。罗振玉乃当时大收藏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敦煌学家,藏有诸多金石、甲骨、古籍、档案等等收藏品。王国维之学术研究一乃罗振玉邀其帮忙,二者罗振玉收藏的大量古器物、古籍、敦煌文献、齐鲁封泥、前清档案等等为王国维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罗振玉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考证出大约一千字左右之甲骨文(其中尚有少量存疑),同时,考证出其出处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墓地,并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甲骨文大量出自殷商占卜刻辞。王国维曾作为其助手,帮助罗氏著书《殷商书契》、《殷商书契续编》。王国维独立研究之甲骨文、金文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对其中殷商时期内的历代君王之名姓进行了考证,并指出其立名之规则,大概殷商时期之帝名大都以时间起名。王国维所考证的帝王名姓
者有:喾、相土、季(为王亥之父冥)、王亥、王恒、上甲、报丁、报丙、报乙、主壬、主癸、大乙、唐、羊甲、祖某、父某、兄某、多后(毓、后、後在甲骨文中为一字)、中宗祖乙(王氏指出竹书纪年之记载祖乙号中宗为正确,而《古文尚书》(伪)、大示、二示、三示、四示(示字为殷商时期先公先王之通称)等。
而其中王国维考证出殷商时期大多以时间起名,引述如下,为其文字考证学之外一贡献耳,他出不再引述:
卜辞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与祭大乙用乙日,祭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确为殷人
以辰为名之始,犹上甲微之为以日为名之始也。然
观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者,亦取于时为多。自契
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暮明晦之意,
而王恒之名,亦取象于月弦,是以时为名为号者,
乃殷俗也。夏后氏之以日为名者,有孔甲,有履癸,
要在王亥及上甲之后矣。
王国维对金文之考证研究主要散见其多篇文章中,大都被收录在《观堂集林》(或可参考浙江教育出版社编篡之《王国维全集》第八卷及第十一卷等)。其中王国维对青铜古器等铭文之研究有关于毛公鼎、散氏盘、可钟可鼎、秦虎符、隋铜虎符等。此处不再详述,可参见其《观堂集林》中诸篇。对古器名之研究见其《说斝》《说觥》《说盉》《说彝》《说俎上说组下》《说珏朋》等。王国维同时对各种古器的或形制、或演变、或字体等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同时,对自宋以降之古器名目之分类做了说明:
王国维在《说俎上》中讲到:传世古器,乐器如钟、磬,煑器如鼎、鬲、甗,脯器如豆,黍稷器如敦
与簠、簋,酒器如尊、壶、卣、罍、勺、爵、觚、角、
觯、斝、盉,洗器如盘、匜,兵器如戈、戟、矛、剑,
世皆有之。唯俎用木为之,岁久腐朽,是以形制无传焉。
王国维在《说觥》中写道:凡传世古礼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钟、曰鼎、曰甗、曰鬲、曰敦、曰簠、
曰簋、曰尊、曰壶、曰盉、曰盘、曰匜、曰盦,皆
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也;曰爵、曰觚、
曰觯、曰角、曰斝,古器铭辞中均无明文,但宋人
但以大小之差定之......。
王国维所总结的以上青铜器名称之由来,在青铜器研究者来讲,乃常识耳,但今重新略记,乃一普及青铜器知识也!
此处再举例王国维对“环玦”之研究,可进一步认识其研究风格。王国维最初以为“环”者乃一玉而成,后发现有三种玉器共组成之环,随定义其初始“环者,乃三玉而成”,缺一、二玉者,即为玦。后期,人们贪图方便,环、玦皆一玉而成。此处,再引申《庄子天下篇》“连环可解也”,方知古时环之制也。可见其研究中,常常旁征博引,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并连贯文献以考证之。此乃王氏之一小例也。诚如梁启超所评价之研究方法“极细极密”。
此处再举一例,以进一步说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研究方法。王国维对“珏朋”二字,从殷墟出土之字形,分析其渊源流变,最后指出《说文》中“二玉相合为一珏”之误。王国维首先指出《商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并结合殷墟卜辞中字形演变,论证其殷商是“玉与贝皆货币也”。并大致分类:“车渠之大以为宗器,圭壁之属以为瑞信,皆不以为货币。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最后通过甲骨、不同器皿中之金文之演变,论证“珏、朋”同字。并得出结论“五贝一系,二系为朋”,否定了《说文解字》中流传了将近两千年之久的“二玉一珏,五贝一朋”之说法。最后王国维
言“文字之学足以考证古制者如此”,诚哉斯言!观王国维诸多研究,此类创建比比皆是。许多困扰学界千余年之问题在王氏之研究之下迎刃而解,岂不天才也欤!
其二、魏石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的《魏石径考》不仅仅是对古文字的考据,引用其《魏石经残石考》中序言即可管中窥豹:“余于丁巳作魏石径考,据黄县丁氏所藏残石以定魏石径每行字数,又有每行字数推定每碑行数,复以《预览》引《洛阳记》所载碑数及诸经字数参互求之,一定魏石经经数。又排比《隶释》所存残字,为《经文考》、《古文考》,共书二卷”,可知王氏对魏石径之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此处不再一一详述,有兴趣者可参见《观堂集林》及《王国维全集第八卷》、《王国维全集第十一卷》等。
其三、尔雅及说文解字之补注。
(1)尔雅论
王国维对文字学之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文字说明的著作《尔雅》的阐发与补注。《尔雅》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历代争论不休,大概以为或为周公所作,或以为孔子门人所作,或以为战国末年、或以为西汉时期所作。大都以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来判定。其实,或者早
期成之,后人增删不断,故而其说难定。但观《尔雅》一书,当为分类学辞书之滥觞。“尔”者,“迩”也,近也,今也。“雅”者,孔安国注“雅言,证言也”,王念孙解其为“尔乎雅”。关于对《尔雅》一书之解读,王国维开宗明义,既有传承,也有不同,王国维在《尔雅草木虫鱼兽名释例上》中说道:物有雅俗,有古今。《尔雅》一书,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也。其通之也,为之“释”。释雅以俗,
释古以今。闻雅名而不知者,知其俗名,斯知雅矣。
闻古名而不知者,知其今名,似知古矣。
从以上引述可见,王国维对《尔雅》书名之解释,既不同于孔安国之“正言”之解,也不同于王念孙之“尔乎雅”之见。而是更全面地指出《尔雅》之宗旨。也就是说,所谓文字,传承变迁者时有之,一则为时代所变,二则为官府与民间、或士大夫与普通百姓之雅、俗之别。《尔雅》则通古今之变,同雅俗之别,以义之类别区分之。王国维继续说道:若雅俗、古今同名,或此有而彼无者,明不足以相释,则以其形释之。草、木、虫、鱼、鸟多异名,
故释以名;兽与畜罕异名,故释以形。凡雅俗、古
今之名,或同实而异名,或异实而同名,雅与雅同
名而异实,则别以俗;俗与俗异名而同实,则同以雅;
雅与雅异名而同实,则同以俗。或雅与俗同名异实,
则格以雅与俗之异者异之。
以上这段话,可说是王国维对《尔雅》之总概括,由此观之,王国维每每与任何一门学问,总能发其创见,不落前人窠臼。
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而王国维具体对《尔雅》中诸多字词之辨析,此处不再多讲。
(2)《说文解字》部分字词之重说
王国维对许慎《说文解字》中之诸多字词,根据最新之考据材料,并参考诸多文献,也做了一一订正,大量说明见其多篇文章中,其中王国维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则单独成书,见其《释史》、《释由》、《释辪》、《释翌》、《释旬》、《释物》、《释牡》等等。这里仅举两例,让我们一同体会王国维的研究成果。“史”字《说文》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者,正也”。“又”在甲骨文里为手之演变而成。此注解指出史当为古时之记事之官,此点可参看多种文献参证之。关键是在“中”字之解释。历代治小学者解释多多,有言持简者,有言持薄书者,一直未有定论。此字非常重要,比如说“中国”之概念之由来,这是逃不过去的。王国维参阅诸种文献,并对历代注解者逐一辨析,最后指出“中”
乃盛放“筭”字之器具,“筭”即“算”字之来源,根据《周礼》中“大史职”及“大射礼”记载,乃古时君王射箭时以计算之器具,王国维据此推测“中”其实为盛放“筭”之器具而已。后再引申为中正之意。而“史”则根据其考证,古时之所有官职均由“史”官而出。再举一例,王国维考证“物”字最初为“牛”之含义。后期因为牛有杂,而引申为“杂帛”,最后,再引申为万物之意。从此处可看出,王国维对《说文
解字》之诸多字词之渊源流变或言语不详或错误比附者做了广泛地研究与考证,并得出让人信服之充分理由。
(3)由文字考证得出之部分史学结论
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王国维对文字的研究绝不仅仅局限于其音韵、释义、字型等方面的研究。王氏在研究之中,往往能见微知著,常常从个别文字入手,能得出重大的史学、目录学、版本学、校注学等方面的课题。其中部分问题之研究,此处简单述记,一些重大的史学成就则俟后再讲。、比如,王国维在《女子说》中,王氏根据《曲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字”,《说文解字》中诸多女字偏旁之字注为“女字”,王氏参考彝器文字,周朝时“女子有字者十有六焉”,指出,古代女子先有字,可见其地位之高。同时,考证指出,“姓”初始专为“女子”,男子则为“氏”,其后演变,姓氏合二为一。可见其从“女子”之记载及与其相关之器皿中文字而得之结论,其博学精微可见一斑。
再比如,由儒家典籍中的今古文经延伸而来的今古文争论,历代不休,但一直未有定论,何者为古文,
何者为今文。至王氏出,则面貌全展而后人释然矣。王国维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史记所谓古文说》、《汉书所谓古文说》、《说文所谓古文说》、《说文今叙篆文合以古籀说》、《汉时古文本诸经传考》、《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蝌蚪文字说》(均见观堂集林第七卷)等指出,所谓古文,有当时东方诸国(六国)之古文,有秦之古文,两者不同。而籀文则可能为识字读物之缪传(此处仅为王氏之观点)。秦统一后,虽改籀文为小篆,但据各种史料推测,古文当有多种版本传世,非后世单纯以儒家解说之个别经书之传承。
再者,王国维对文字演变过程中著名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急就篇》等分别做了详细地考证。为了说明王国维对历代文字演变的考证,这里简单介绍中国文字之演变历程。传皇帝史官仓颉为中国造字之祖,后周宣王之太史籀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文字,史称《史籀篇》,后期诸多传承,因地域、方言、转注、假借等等之不同,文字音义多有不同。秦时丞相李斯奏请统一文字,罢不与秦文合者,乃作《仓颉篇》七章,而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后期汉安帝时许慎因当时之体,采百家之言,溯古今之迹,作《说文解字》。后世之治小学者皆宗之。后期则历代注解者多多,至清朝段氏、二王蔚为大观,章太炎则集百家之说,达致高峰。后期殷墟出土大量甲骨及彝器,为文字学之新材料,罗振玉曾搜罗三万余件,为王国维提供了大量研磨机会。王国维以出土之史料与文献互为参正,得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而关于文字之起源,指出太史籀之说法可能有误,史籀两字可能出自读物之篇首语《大史籀书》,最后得出《史籀篇》乃周朝
时期史官之教学识字启蒙读物。通过对《急就篇》之考证,认为《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司马相如作)等篇首语即被作为文章名,此点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当为正确。而王氏指出,许慎《说文》大多取自孔壁中书,故而《说文》中许多古文是为六国时期之古文,而《史籀篇》中之文字大都为秦之文字,或言周秦间西土之文字。此乃王氏关于文字流变及古籍之重要发明。
其四、《尚书》《诗经》《礼经》等经典版本中之文字注释。
(1)王国维对古代祭祀制度研究略举
王国维对古代典籍的研究包含了祭祀礼仪、制度、明堂、燕寝等等方面的研究,而其中牵涉文字之意义者多多,比如,王氏在对《尚书》洛诰分析时对“宾”字之说明,说明古人客来于房舍下,必有礼相赠,故而从“贝”。“祼”字从郑玄、许慎等起,至王念孙、段玉裁等人,皆以“祼”为“灌”之义,亦即“灌地敬神”为其一义,王氏考诸《尚书》、大小戴《礼》,指出此字应读为“果”,应为“献”之意。可用于神、人之事等。王氏同时指出,研究古文化者,“当以事实决事实,不当以后期之理论决事实”。诚哉斯言!
(2)王国维对古代成语之破解略举
王国维在对古代典籍《尚书》《诗经》等的研究中感慨古之书难解,尤其是其中之成语。王氏说道“唐宋之成语,吾得以汉魏六朝人书解之。汉魏之成语,吾得以周秦人书解之。至于诗、书,则书更无古
于是者”。道出了古代典籍之难解之原因,也是我们现代人辄以今语今意解古书之诸多偏颇之缘由。至于王氏对《诗经》中部分成语之解读,此处略举几例以说明王氏于古典研究之贡献。比如“遇人不淑”之中的“不淑”,“不淑”现代可能指人物之品行问题,王国维指出古时“不淑”只是表示遭遇不幸而已。王氏引用《曲礼》注中之“如何不淑”加以说明。再比如“陟降”一词,后人多分开理解。王国维指出此乃古时成语,类似于今日之“往来”一语。而“陟降”经过王氏考证,其文字分别由古代所言之“登假”一语演变而来。
其五、音韵学。
(1)王国维音韵学研究书目名录略举
关于王国维的音韵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编篡的《观堂集林》第八卷中,及其他诸卷中之散篇,此处略记部分题目如下:
《两周金石文韵读》
《唐写本唐韵校记》
《唐写本唐韵残卷校记》
《五声说》
《声类韵集分部说》
《书古文四声韵后》
《唐诸家切韵考》
《唐时韵书部次先后表》
《江氏音学跋》等等。
(2)王国维之《五声说》
王国维对音韵学之研究,涉猎广泛,观其著述,当以《五声说》为最,今简单述记王国维的《五声说》以便管中窥豹,了解其音韵学之大概。王氏于此篇文章中大略概述汉字从古以来之读音变化及历代学人之成就,王国维将中国汉字 的
“五声”说,“四声”说 以及“七声”说分别做了简单之说明,王氏指出所谓“五声”即指阳类之平声与阴类之“平、上、去、入”四声。而“四声”说是指将“阴平”与“阳平”合为平声,另与阴类之”上、去、入”等统一成“四声”。所谓“七声”是指将阳类之读音扩展为“上、声、入”与阴声之“上、去、入”再加“平声”统和而成。王国维认为阳平自为一类,与阴平不可通,加诸阴声之“上去入”为三代、秦汉间之五声。此为李登
、吕静所言之五声。而南朝宋齐以后四声说大行五声说式微。王氏考证指出,南朝沈悦等人所撰之《四声谱》应专为文而作,无关音韵。也就是说,南朝后期,音韵大概已演变而为七声。而作文者则大体据四声而作,不多考虑音韵而已,即是阴阳可以互易(指阴平阳平、阴上阳上等等),而平仄据此保持即可。王氏总结道此时“五声专以声言,四声乃以声音运用于诗文言”,王国维指出,阴阳分类,始于段氏(段玉裁),“其状此二声之别,亦惟戴氏言之最善”,也就是说,到清戴震之学,关于阴阳分类之描述几达致完美。最后,王氏指出,阳类不当有“上”“去”“入”三声,并引据经、《楚辞》明辨之,说明后人所言之阳声之“上”“去”大都与“平声”相通。而阴类则大都不能“通协”。
最后,王国维对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有一番总结,颇为重要。
(3)王国维对历代音韵学研究之总结
尝谓自明以来古韵学之发明有三:一为连江陈氏古本音不同今韵之说,二为戴氏阴阳二声相配之
说,开顾、江以后言古韵之端。戴氏之说,孔氏取
之以成《诗声类》……。段氏之说,歙江氏作《唐
韵四声正》,虽窃取其义而于其说之根本及其由此
说所作之第七至第十四部韵谱,却未之从,后人亦
罕留意及此者。
关于音韵学之研究,历代不凡其人,这里仅指出王国维在此领域内之部分贡献,而对于音韵学之其他研究者之成果不再提及,或于他日详述不迟。
二、王国维的史学研究
王国维的史学研究大都与其考据密不可分。也是其自称的“二重证据法”的勤勉执行者。其在史学领域内,贡献多多,这里主要是从考据的角度介绍以下几方面的贡献。
其一、殷商历代帝王之考证。
王国维利用安阳殷墟出土之大量甲骨,考证出殷商时期之历代帝王,从史料上证明了司马迁于《史记》中所记载之殷商历史的存在,当时胡适、顾颉刚等人以西方学者为尊,片面相信西方诸多历史学家不相信中国历史存在商朝,只将中国历史锁定于《诗经》《春秋》时期,对《史记》上所记载之夏商之时期统统推测为神话传说。王氏殚精竭虑,执意考证,
“信其可信者”,并根究甲骨文之研究,得出商朝历代帝王谱系,大都与《史记》记载相类。除此而外,王国维指出商朝“兄终弟及制”,指出商朝帝王命名法则或以年月日时等时间为主,以及对商朝部分帝王之名称之误读进行了考证。
其二、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堪称王氏史学研究的精华之作,概自王氏之前,历代对殷周研究者,莫不遵从史书,或言其三皇五帝以降之余脉,或言其周公治理作乐之典范,大都承儒家之说,颂明君,擢暴君,而对其制度变迁之意,少有穿透。非不愿也!乃史料阙如者多多,人大都不能猜其详,延《春秋》以尊儒教,言《史记》、《汉书》认其史实。或考证先秦典籍至细至微,如汉时郑玄、马融,唐时孔颖达,宋时两程、朱熹,清时惠栋、戴震、阮元诸家。而宋讫发儒家之义理,明末清初始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质疑之言颇多,章实斋、章炳麟继之。对于史学,则有钱大昕、赵翼等孜孜以考证。而对于中国上古制度之深刻剖析者寥寥,自观堂《殷周制度论》出,则殷周之制度变迁,始大明于天下。
为便于说明王氏之学,先摘其片段以解殷周之别: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
雅名之都皆在东方:太皥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皥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
帝喾居亳。唯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地不同。然尧号陶唐氏,
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
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
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
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
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
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
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
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唯周独崛起西土。
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
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
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
召公之子于燕,其余蔡、郕、郜、雍、曹、滕、凡、
蒋、邢、茅诸国,棋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而齐、
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
奄故地,为诸侯长。又做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
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邑之
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
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
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
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
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
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文化
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中国最好的医科大学
或迁之洛邑,或分之鲁、卫诸国。而殷人所伐,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