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以我国为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综合思维) 2.掌握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六一儿童节礼物送什么好北煤南运”的线路及影响。(区域认知) 3.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学会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配置差别。
(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和产业密集,但资源、能源明显不足,且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
(3)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相当一部分地区资源、能源供过于求。
3.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
(1)“南水北调”
路线 | 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
影响 | 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
(2)“西气东输”
①线路
—
—
②影响
[易误点拨]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不是新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
(3)“西电东送”
①概念: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②三大通道
南部通道 |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贵州和云南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 |
中部通道 | 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
北部通道 | 将黄河上中游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
[特别提醒] 黄河上游送往京津唐地区的电能主要是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和青铜峡等水电站的电能。
(4)“北煤南运”
①概念:将我国北方出产的煤炭运往南方,主要运往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
②原因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重点考虑的因素
可靠的资源供给,资源调配线路造价,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状况,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出区 | 有利 |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和大型产业基地 |
不利 | 面临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 |
调入区 | 有利 | 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
不利 | 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 |
沿线区 | 华东地区包括一般而言,运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非常重要 | |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唯一途径。 ( )
2.我国区域资源的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是基本匹配的。 ( )
3.“南水北调”首先实施东线工程是因为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 ( )
4.“西电东送”北通道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对输入地而言减轻了环境污染。 ( )
5.“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
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
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
提示:1.× 解决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具体包括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替代资源和区域调配资源;防止浪费和污染等。
2.×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需求量大,资源供应相对紧缺,而中西部地区资源赋存量丰富,需求量小,供大于求。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
4.√ 电能是清洁的能源,“西电东送”减轻了输入地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因此减轻了环境污染。
5.C [“西气东输”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减排降污,改善环境质量。]
“篾南水北调”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男名字大全。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东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列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南水北调”分哪几个路线?
提示: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和西线工程,共三条路线。
问题2 (区域认知)为什么南四湖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重大?
即的拼音
提示: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路。
问题3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提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多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导致水污染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归纳提升]__“南水北调”
1.三条线路比较
东线 | 中线 | 西线 | |
线路走向 |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到烟台、威海 |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
可调水量 | 大 | 较大 | 较小 |
源地水质 | 差 | 较好 | 最好 |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 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 |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 有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可利用 | 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
2.“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有利影响 |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 |
不 利 影 响 | 东线工程 | 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影响北方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
中线工程 | 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况的影响 | |
西线工程 | 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 |
采取对策 | 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