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2.我能说出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我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的运动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普桑配件课本、网络资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看 PPT:沧海桑田的故事,通过看视频,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觉察和认识。这里需搞清楚海陆变迁的两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大家先来看一下体现海陆变迁的实例。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问题,让学生自由学习,然后组内学讨论答案
(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2)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可说出哪些大陆漂移的证据?
(3).从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4).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精讲指导
(1)PPT:喜马拉雅上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师:图上左边的小图是喜马拉雅山,右边是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大家看一下此化石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鱼龙化石,原本应该生活在海洋中的古生物却以化石形式出现在喜马拉雅山上,反映了什么现象?(同时带领学生看课本39页第一幅图)
学生回答
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学生回答)
师总结: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板书: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
PPT: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问:图上海中的虚线代表的就是古河道,原本应在陆地上的古河道出现在海里,说明这里发生什么变化?(同时带领学生看课本40页上的图)
学生回答
问: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海平面的升降或地壳的变迁
板书:补充原因海平面的升降
PPT: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师: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什么原因造成的?(课本40页第二幅图)
学生回答
板书: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
带领同学们看课本39页第二段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并标出怎么查自己档案在哪里
问: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2)、大陆漂移说
师:人类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造成的这种海陆变化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那从全球的角度看,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PPT:学者争论图
师: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大洲与大洋的分布是变化的,但在以前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在众多学者中有一位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对大洲大洋的分布有自己的见解
问:谁知道魏格纳的故事?
PPT: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师讲述魏格纳的故事,总结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启发学生从魏格纳提出学说并搜寻证据最终牺牲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大陆漂移说
PPT: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师:从大洋两岸陆地形状相吻合能证明这两个大陆曾经是一体的吗?
师用一张报纸从中间撕开问怎样证明这两块报纸是一体的?
学生回答
师:只从形状的吻合不能证明这两个大陆曾经是一体的,还需其他证据,看一下大屏幕,这是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引导学生看图得出结论)怎样更改主页
PPT:古老底层的相似性
看图总结
PPT:大陆漂移图
师:根据这些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那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从这三幅小图可以总结出来,一位同学描述一下大陆与大洋的分布状况发生什么变化全国乙卷数学
PPT:大陆漂移说内容(课本41页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
思考:寸草不生的南极洲,根本不可能生长出高大的树木,为什么南极洲地底下会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呢?
(3)、板块的运动
问:大陆问什么会漂移?
师:板块运动,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书:板块构造学说
看课本43页下面那一段(给学生一分钟时间看),出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学生读一下
PPT:板块分布示意图
看图解说,结合图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PPT: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小组合作:讨论与板块有关的四个问题
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让学生观察板块运动方向
问:大家观察板块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提示有两种方式)
有的是做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PPT:碰撞挤压示意图
问: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山脉)
PPT: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家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好,大家用手摁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
两大板块挤压会使海洋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结果?
解释一下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师:板块的另一种运动形式是张裂运动
PPT:板块张裂示意图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裂谷和海洋)
多媒体:红海图
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PPT: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小组讨论: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交界的地方。
学以致用: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请你结合世界地形图和板块示意图,分析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原因?落基山呢?阿尔卑斯山呢?
2.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而日本地震却很频繁呢?
PPT:总结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海陆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善于观察的魏格纳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是:(指名说出)。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1.
全球共分六大板块;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相对的张裂运动和相对的挤压运动,张裂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而挤压运动则会使海洋消失,隆起山脉,形成海沟和岛链弧等;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PPT:达标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地壳的变动
海陆变迁原因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说
1、德国 魏格纳
2、主要理论
三、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若干小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所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陆变迁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成语典故作为引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过渡,整堂课形式新颖,紧紧牵引学生的思路,其学习兴趣也随之被 点燃。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对照“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等,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碰撞挤压”、“隆起”“张裂拉伸”等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难点的突破比想象 中的效果要好。而且让学生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海陆变迁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