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十月一轮复习大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_百 ...
2024届高三(10)一轮复习大联考
地理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墨水笔或黑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半城市化率(M),半城市化率×100%。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图示省区半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是(    )
A.户籍制度    B.土地面积    C.水资源多少    D.生态环境
2.图中辽宁、四川、新疆等省区半城市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气候恶劣        B.开发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匮乏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较少
3.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区的半城市化率高,有利于(    )
A.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B.提高农民福利待遇    C.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D.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麦加—麦地那高速铁路简称为麦—麦高铁,是沙特阿拉伯境内的一条高速铁路,其连接麦加和麦地那,麦—麦高铁通车运营后,两地行车时间将由4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设计最高时速为360km的麦加至麦地那双线电气化高铁建成,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建的世界首条穿越沙漠地带的高铁。读“麦—麦高铁示意图”,完成4、5题。
4.麦—麦高铁连接的两个端点城市麦加、麦地那形成的因素最可能是(    )
A.国家政策    B.水资源    C.宗教因素    D.交通条件
5.下列关于麦—麦高铁的叙述,正确的有(    )
该高铁沿线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频发
该高铁列车需要加强防风沙、耐高温措施保障运输安全
该高铁开通后有利于朝觐人士的快速抵离
该高铁开通后有助于石油等大宗物资的海外运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候鸟老人是指为追求身心健康而像候鸟般季节性往返于家乡与迁入地的退休老人。下图示意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某典型迁入地的候鸟老人在工作日、休息日家外活动时间结构,家外活动人数占比是指该时段外出活动的候鸟老人占总候鸟老人数的比重。据此完成6、7题。
6.全年都对候鸟老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是(    )
A.漠河    B.河北北戴河    C.三亚    D.昆明
7下列关于该迁入地的候鸟老人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7—8月当地气温高造成候鸟老人人数较少    B.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家外活动高峰时间不一致
C.中午家外活动人数占比较少是因为天气炎热     D.一般晚上不外出活动,单次出行时间较长
特高压输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它具有电压等级高、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技术水平先进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少输电损耗。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是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走出国门的第一个示范项目。美丽山水电站是巴西第二大水电站,第一\二期项目已经结束,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不适合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是(    )
A.美国    B.俄罗斯    C.加拿大            D冰岛
9.下列关于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的说法,正确的有(    )
美丽山水电站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热,沿途穿越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
水电输入区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位于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巴西利亚位于气候适宜的高原地区
与我国西南地区水电站相比,水量季节变化对美丽山水电站的影响偏小
该项目利用的能源属于新能源,对保护大气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阳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自三峡工程运行以来,阳湖湖区枯季水位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直接导致环湖灌区枯季缺水日益严重、环湖灌区枯季缺水是湖区水位过低所致,在枯季抬高湖区水位即可满足灌区用水需求。下图示意环湖灌区多年平均灌溉水量年内分配。据此完成10~12题。
10.鄱阳湖区雨季时灌溉水量仍较多的原因是(    )
地表排水速度过快  天然降水水质较差  粮食作物种植量大  土地和作物蒸散量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鄱阳湖环湖灌区枯季缺水日益严重的原因可能有(   
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区别
湖域面积发生变化  湖区降水持续减少  湖区上游水库蓄水  湖区人口不断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调节长江干流补给湖区的适宜时间及原因是(    )
A.3-4月,入湖径流增多        B6—7月,入湖径流增多
C.9—10月,入湖径流减少   D.12月一次年1月,入湖径流减少
德雷克海峡近几十年来,海冰数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周期性变化。据监测,德雷克海峡海冰能够阻滞海水流动,从而影响秘鲁寒流的强弱。据此完成13、14题。
13.判断海冰主要分布在德雷克海峡的(    )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14.据材料可知,当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时,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较为(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2022年10月17日,强大的干冷空气南下影响到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同时,台风“纳沙”自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并不断增强,18日凌晨发展达到强台风级,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与以往单一台风不同,此次“纳沙”因携手冷锋,未能缓解长江流域自7、8月以来的干
旱。下图示意2022年10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台风“纳沙”移动路径。据此完成15~17题。
15.图中冷锋对台风个人档案网上查询纳沙的主要影响是(    )
A.初期,减弱台风势力    B.改变台风移动路径    C.后期,增强台风强度    D.扩大台风影响范围
16.台风纳沙携手冷锋,可能给湖南、江西带来的危害是(    )2021全国缺电的原因
A.高温暴雨    B.火灾隐患    C.狂风巨浪    D.洪涝灾害
17.图示天气系统对长江流域秋收作物的直接影响有(    )
日照不足,导致农作物成熟推迟  干旱加剧,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
风力强劲,可使作物大面积倒伏  持续暴雨,引发渍涝使作物烂根抗战片电视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地区的海水温度、自然带等影响巨大。下图为冰期和如今海冰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在冰期,关于南极大陆自然带面积和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面积变大,类型不变    B.面积变大,类型增加
C.面积变小,类型减少    D.面积变小,类型不变
19.在冰期,2月份升温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    C.③    D
2022年五一高速免费时间
陕西榆林市煤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不足400mm。2012年以来,该市逐步形成从煤炭到各种化工产品的“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随着煤炭资源减少,榆林市也面临着产业转型。下图为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产业链对比图。据此完成20~22题。
20.与传统煤化工产业链相比,现代煤化工产业链最直观的变化是(    )
A劳动力投入增多    B.产业结构改变    C.煤炭加工精细化    D.环境污染加剧
21.榆林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
交通通达度不足  生态环境脆弱  煤炭资源已枯竭  资金储备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适宜榆林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合理措施有(    )
全面发展旅游服务业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张家泉村位于山东沂蒙山区,村内人多地少,耕地破碎。过去,当地经常面临春天闹粮荒、夏天忙得慌、秋冬无衣愁得慌的“三慌”困境。为走出困境,村民们用石块像架大棚一样在沟谷上方拱架出一级级涵洞,洞上垒石、填土、造田,发展生产(如下图所示)。近年来,当地引入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低温不超过-25的条件下,无需加热即可正常生产喜温凉蔬菜)。如今,“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一首新“三慌”民
谣正在这个美丽乡村唱响。据此完成23~25题。
23.村民利用石块拱架涵洞的主要目的是(    )
A.夏季降水多、缓解洪涝灾害    B.使土地连续,易于耕种
C利于排水,减轻土地盐碱化    D.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24.下列蔬菜组合可在张家泉村冬暖式大棚种植的是(    )
A.黄瓜和西红柿    B.西瓜和苹果    C.白菜和胡萝卜    D.辣椒和茄子
25下列关于新三慌民谣背后张家泉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合理的是(    )
A.种植油菜,春季利用油菜花发展农业观光    B利用降水稀少,光照强,发展水果业
C.农闲季节农民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D.发展多种类型农业,增强市场适应性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其中26、27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qq伤心网名
(一)必考题:共4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位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纳米布沙漠(图1),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在环境极为严苛的沙漠中,一种名为那拉瓜(图2)的植物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稳定着沙漠的生态环境。那拉瓜根系长达50米,叶片完全退化消失,绿的硕大果实和茎秆上遍布尖刺,植株矮小匍匐于地,形成密集的灌丛。一株那拉瓜可在沙漠中生存100多年,风沙受其阻挡,会在其内部及周围堆积形成高达10米,半径达40米的风积生物地貌——霍丛沙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