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写生笔记
什么是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河洛写生笔记
偶像练习生主题曲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毕业分配到河南省博物馆工作,日常任务是展览的陈列设计和制作。抓住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时间外出写生,在写生过程中完整地回到自己所学的油画专业,是当年最大的乐趣。那时我经常从郑州乘火车沿陇海铁路西行,火车离开市区不久就能看到窗外的黄河、伊洛河和邙山的景。那时的慢车在这一带的许多乡村小站停靠,车站周围的山村和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写生。从那时起,我一直把河洛地区(河南境内的黄河和伊洛河两岸)作为深入生活的地点。我刚开始到河洛地区写生是出于就近取材的目的,久而久之,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迷恋。40多年来,我画了许多以河洛一带的风景、人物和生产生活场景为对象的油画写生作品。推己及人,我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画家,反复地在同一个地域深入生活,专注于同一个题材。
    伊洛河
糟鱼
    伊洛河在巩义南河渡乡(现今称为河洛镇)的东面向北转弯,汇入黄河。和华北原野上的
其他河流相比,伊洛河还算是比较洁净的。从河洛汇流的洛口沿伊洛河西行,便是巩县石窟寺。石窟中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让人遥想当年伊洛河河道中从洛都驶来的豪华皇家礼佛船队,场景必定十分壮观。我曾经凭着东晋时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去想象伊洛河的景象,那一定是烟波浩渺,神仙出没的无边水域。在我先前的意识里,只有这样,才能让《洛神赋》中曹植悲叹情怨的诗句“人神之道殊”有足够的演绎空间,才能承载起曹植所思慕的洛水女神那若往若来的凌波微步。
    我在伊洛河北岸支起画箱取景构思,当天的天气晴朗,在逆光条件下,对岸的景物细节一一可辨。1600年前顾恺之画过的这条河,现在已经不再广阔。据看守河滩菜园的老汉描述,在他小的时候,河水比现在大得多,现今的菜地在当时还是河床,涨水时河水能漫到邙岭脚下。现今的伊洛河滩地大都种上了小麦,在我的画面视野里,麦子的翠绿耀入眼目。运河沙的铁船轰鸣着它的马达,把掀起的河浪拍打到我的脚下,冲击着我残存的怀古幽思。而眼前的伊洛河已经没有了《洛神赋》中的神话彩,时光让这条河流越来越贴近世俗,处处洋溢着人间的生机,把曹植和顾恺之用浪漫笔墨所营构的幻境淘洗得一干二净。
    我退后几步审视自己的写生作品,画面上满是轻快的摆上去的笔触。其实,我事先并没有想过用什么样的笔意来描绘这春光明媚的伊洛河。我突然感悟到对景实地写生的魅力,景物是有情的,它无声地给予画家心理上的暗示,使画笔摆脱了刻意。
    邙山
    邙山是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位于黄土高原的东端。邙岭东西走向,夹在黄河和伊洛河之间,被伊洛河冲出一片河谷。画郑州和洛阳之间的这一段黄河,邙山往往成为画面上重要的景物元素。
    洛口西边的邙岭有一道沟叫董沟,住着些务农的人家。豫剧艺术家常香玉的故居就在这道沟的沟坎上,是一个窑洞院子。站在常香玉故居上方的邙岭塬上,向南向北分别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洛河和黄河。虽然河水滋养着两岸滩地的沃土良田和沿河杨柳,但河边的邙岭却从未受到它的恩惠。邙岭的土地是望天收的旱地,要等待龙王掉泪,农民才会有收成。
    用唱豫剧挣来的钱,常香玉为她的故乡修了一条细长的灌渠。这条渠被当地人称为“香玉渠”。董沟的口上立有一块刻着“香玉故里”四个字的青石碑。这里不是风景区,常香玉家的
老窑院也就没有什么标记。倘若不是本地的老人热心指点,我真的不会知道这块被丛树杂草掩映着的土坎上,那颓垣残壁背后,竟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出生地,是收藏着她的童年的故居。常香玉故居大概很久没有人居住了,通往这个院落的狭窄的坡道生满了蒿草,斑驳的院门上着锁。但是村民们没有忘记在农历新年到来之前为这个院落祈福,总会有人给这个院门贴上新的春联和门神。这些吉祥符纸到了五月初还是艳红艳红的。虽然从下面望去它们只是细小的几点亮,但却如同一片沉寂中突然哼出的一腔豫剧。2004年春,我面对景物现场,画了《常香玉故居》及其周围风光的一组油画风景写生。
    春天,油菜花开。邙岭罩满了黄灿灿的油菜花,饱满的亮黄把崖壁和地坎的彩推向于灰紫。邙岭说是山,却没有峰,岭顶上是相对平展的塬。邙岭的基本形态元素是大大小小的立方体,山上的庄稼地是大大小小的矩形平面。作为绘画题材,它很能启发画家的构成意识。
    油菜花盛开时的黄真是直黄不拐弯。我有过在云贵高原写生的经历,那里的天空蓝得也是直蓝不拐弯。直抒感受地写生,往往使人怀疑到是不是高原反应使画者的视觉出了问题。面对这遍山油菜花,我心里直打鼓,想了想,下定决心,就直黄不拐弯地画这遍山的
黄河大合唱是谁写的油菜花。我在塬上画油菜花,山腰间一块花生地里,一个农妇在前面刨坑,一个小女孩跟在后面往坑里点种。这样的情境不由得使我想到常香玉的童年,想到她的豫剧,想到她的唱腔为什么这样亮,这样厚重。
    相对于在陕甘黄土高原多见的倾斜线,邙山有更多的垂直沟壑。邙山的整体调是灰黄,通常情况下显得很含蓄,但也不乏多变的彩。豫西地区包括邙山的某些支脉,有一些红土地段。因为干旱和土质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植被不像南方红土地带发达。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现在的山丘上长起了丰盛的茅草和成片的树苗,各种景物元素的相对立度和彩饱和度都很高。作为油画写生课题,难度确实很大。我不想以回避的态度去“修正”它的彩并置关系,因为这正是它可贵的彩特征。对景写生,传递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具体到画这个题材的技巧关键,是尽量把握好画面块面积的对比和分割。
    河洛的渡口和船工
    我画河洛,是从画汜水开始的。汜水在郑州的荥阳县的西北部汇入黄河,它的西边就是虎牢关。在三国时代汜水和虎牢关都有过著名的战事,但是没有留下什么物质化的遗迹,
湘菜
因此很少有人到这里来访古。由汜水口向西,依次是巩县(今巩义市)的沙鱼沟、洛口、南河渡和康店。这些乡镇的形成和以往的繁荣,都和它们曾经作为黄河或伊洛河的重要渡口有关。
    1973年,我陪王式廓老师在河南写生时,还没有康店伊洛河大桥。当时过河完全依靠木船,用人力摆渡,渡口的交通流量非常大。王老师画了许多河南农民的肖像写生,为他作模特的,有不少是伊洛河康店渡口的船工。他和船工们交往,成了知心朋友。王老师在康店写生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他的画前,经抢救无效去世。当时最感悲痛的是这些老船工,他们说“他是画画累死的啊”。抢救王老师的时候,他们昼夜不眠,自发地值守在渡口,一次又一次地把医生、护士、药品、医疗器材和应急的移动发电设备从孝义镇摆渡到康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