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作文品质
——读《可见的学习》有感
如何提升学生作文的品质?这是语文老师不容回避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墨尔本教育研究所主任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中呈现的有效学习和教学的原理给作文教学的启发是,要提升作文品质至少可以在了解起点、形成策略、改进思维这三个动机阶段进行教与学。
一、了解起点
“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起点,然后在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之间取得平衡,最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掌控。”(《可见的学习》P109)
“只要坚持自己的本心,勇敢去面对世间的纷争,那么世人眼中的善恶又有什么要紧。是正也罢,是邪也罢,爱所爱之人,做该做之事,便是人生。”
这是我从学生的作文里摘录下来的。那位同学的观点显然有误,因为他所爱所行不分正邪,
坚持本心高于善恶标准。像这样的错误叫立意不当。文章如果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够健康或错误的价值判断或做出消极倒退不合时代生活的主题,都是属于立意不当。按内容分25分为满分的标准来评判,这类文章的内容分是0-10,四等卷,按综合分满分60的标准评判,这类文章是25分以下。请看数据
• 36分以下:18461篇
叕• 劳动节的习俗25分以下:5541篇
• 10分以下:5033篇
这是我省高考作文36分以下的统计数据。可见立意不当很可能是学生以为自己不会犯结果不小心恰恰就犯了的错误。了解学生的写作实践,我想可以把教学的起点定在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品质上。
2、形成策略
“在学习具体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接下来再给予学生机会来练习这些策略,然后保证选择的策略有所成效。”(《可见的学习》P105)
以下分四个方面浅谈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品质的策略。
1、传美好信息
请先看几句歌词:“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春天里》, 这首歌感动无数人。请想一想 这几句歌词中,最震撼人心的是什么?是哪怕处境再困顿,生命再卑微,甚至哪怕生命终了,也不停止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人生有很多奥秘,有一些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勘破,但有些却又显而易见。我想对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人生的重要意义都会是——追求美好。所以写作时有一种坚持非常必要,就是要传美好信息,这是提升作文品质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美好信息?正确的价值观、进步的文化、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信念都可谓美好的信息,譬如公平公正遵守规则,自信诚信信任讲道义,良好的心态与修养,勤奋与创造力等。它在思维水平、思想认识水平、道德水准等方面对写作者有较高的要求。
我有时也看《中国好声音》,汪峰团队有一个学员叫帕尔哈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没有梦想,我做我的事,梦想它会来。这话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信息,让所有在这个成功和梦想横行的年代里茫然无梦的人到落脚点,是啊,哪怕没有梦想也没关系,先把事情做起来。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常常有人传坏消息给你,告诉你世界太糟糕,你没希望了,你会怎么样?感觉一定不会好吧。所以要传美好信息!做人,如此,写作亦如此。
2、他山之石
这里有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走出小屋,因为窗外有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请你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进行构思,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我们先看一篇学生习作。
“ 走进自然
放下繁重的功课,去聆听自然之声,这该是怎样的精彩与感动?
记得儿时,我总爱去象山避暑。三五之夜,每当我伏案奋笔疾书时,总能听见一两声蝈蝈的叫唤,想定下心来认真读书,却终究被这美丽的自然精灵恼了心意。也罢,放下手中的书,推开古老的木窗户,便如同推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股浓郁的青草味儿混着大雨过后的清新气息扑鼻而来。走得稍远些,那些蝈蝈声更清晰了。这时,我总爱抓一两只“罪魁祸首”陪我消磨一些快乐时光,倦了,便轻轻地将它们放回自然,望着它们毫无留恋的背影,心中,总能涌起一股说不清的轻松感,运转了好久的大脑一下子松懈了下来。在这美丽的夜景中,我犹如一个婴孩到久违的母亲的怀抱一般,是那么的安详、惬意。
走出小屋,因为听见了美丽的自然之声,自此,便为自己的心灵到一个舒适的摇篮,自由自在。”
短文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作者“聆听自然之声,到底获得了怎样的精彩与感动”?原来是“
为自己的心灵到一个舒适的摇篮,自由自在。”
400字对高考作文这个容器来说,不过半杯茶,还得倒半杯水才符合要求,要多倒半杯水而
不影响浓度,就只能加茶叶。怎么加?对苦于写不长的考生来说,有一种方法很管用,就是他山之石,拓展立意。
美国作家格拉迪·贝尔其人不为国人熟知,但他有篇文章《最美好的时刻》在中国流传甚广。格拉迪·贝尔最美好的时刻是八岁那年一个春天的夜晚。他突然醒来,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看见母亲正坐在门廊的台阶上,他挨着她坐下,待了很久。在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他感知到大自然并不宁静。他这样写道:“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英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我们跑来,舒服地躺在我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作声。 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它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 对格拉迪·贝尔来说那个春天的夜晚为什么是美好的时刻?因为那个时刻他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还有人情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把这样的立意借用过来,把“蝈蝈的叫声带给人心灵自在安宁”的主题拓展为“走进自然,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情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让心灵自在安宁”,原先单一主题有了下属四个层面的内容支撑,文章不是更丰满吗?
当然,他山之石,不等于抄袭。有一个注意点,我用一则寓言加以说明。有人问磁石:“狱岩石武器为什么那么排斥你的同极?”“他山之石的下一句因为我想在同极中到不同。”“环保小知识那你为什么那么吸引异极?”“因为我想在异极中到我们共同的东西。”“你这不是舍近求远吗?”“我不这么认为。和同极站得远点,我才能通观全局;和异极挨得近点儿,我就能发掘新的东西。人的思想要求同存异才能有所作为。”磁石说。求同存异-------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人的思想要求同存异才能有所作为——正是我要说的注意点。
3、会画龙点睛
我们再看一篇学生习作。
“ 美,无处不在
窗外,有一只蝴蝶飞过,那振动的翅膀在阳光下有奇幻的彩和图案。不要无动于衷,
请走出小屋去看一看吧。
瞧,你看见了什么?一方池塘,长着几棵莲藕或茭白,塘口有柳,岸堤是青石铺就,塘边是一个普通的栅栏后院,种着小花小草,有一只小狗在夕阳下围着尾巴转圈。炊烟袅袅升起,有个人,从柳荫处垂钓归来……在浮光掠影、落花流水的岁月之中,你看见的生活是一首值得留恋的永恒的歌,简单凡俗却无限美好。
再去城市看看,不要以为现代化的城市和美沾不上边。你仔细看看,一幢幢参差不齐的房子,多么像跳动的音符,一辆辆车子,像海底的鱼儿,还吐着泡泡嘞。小区里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鲜花似锦,尤其是四月蔷薇五月石榴,花开到极致,那种繁华,惊心动魄。你也可以随意走到街上,听南腔北调,众声喧哗,感受那种热火朝天的生活,你或许就爱上了城市,一个活在当下的地方。
不是只有摄影师才可以捕捉到美丽的镜头,用你的眼睛照样可以定格美丽的事物;不是只有音乐家才能感受音乐的真谛,用心聆听,你也可以听到美妙的旋律。”
这篇短文写了乡村和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美,结尾,作者写的是,不是只有摄影师或音乐
家才能感受美,你也可以。这个结尾有两点不足:一不点题,让标题“美,无处不在”不到着落点;二立意模糊,读者难免追问“为什么”。把结尾改成“美,无处不在。关键是你对美有没有敏感而渴慕的心,有没有理解和欣赏的态度”,是不是弥补了不足,在全文中有了画龙点睛的功效?画龙点睛就是使主题更集中更鲜明。
4、能更上层楼
有一篇学生习作
温暖的爱
可能因为母亲是老师的原因,从小她对我的要求就比一般孩子严厉。她时常会在我完成学校老师的作业后,再为我准备她从各本参考书中剪下的习题。洋洋洒洒的,通常有满满的几张。曾经,我总是用抱怨的眼神看着母亲的背影,总以为在那样寂静的夜晚,定是只有月亮,星星陪我完成最后一题。
直到有一天,我从朦胧中醒来,才发现不知何时,我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我揉揉眼睛,从书桌边拿起那纯白的牛奶,喝了口,觉得身上充满了力量。我把杯子重新放置在书桌上,
不经意间,发觉母亲的房间还透出亮光。口中还遗留于齿间的醇厚让我怔了怔。我起身,本就松松披在我肩头的外套滑落在了地上。我捡起外套,轻手轻脚的走向母亲的房间。
我在母亲的门边站定,望着她的背影。她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地飞舞着。她似乎又消瘦了许多,本就不宽厚的肩显得更加单薄。不知是不是夜太黯淡,儿时记忆中母亲那头如墨般黑亮的秀发不再富有光泽。
我就那样直直地站在门边,想象在不知多少相似的夜晚,她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亦或是备完课后。她都还来不及喝一口水,就在厨房中忙开了,只为了帮我冲泡一杯温热牛奶。而我呢?我做的什么——只是用不耐烦的口气赶她走:“走开啦!思路都被你打断了。”而母亲,什么也不说,帮我铺好被子,迈着疲惫的脚步走回她的房间,还不忘嘱咐我:“牛奶刚温好的,喝了会暖和些。”
后来,上了高中,我常年寄住在学校中,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然而每次我回家时,在我面前的是满桌飘着香气的饭菜。在餐桌上,母亲总顾不上自己,用筷子不停地为我夹菜。口中还不停地唠叨着:“你看又瘦了。这个,还有这个……在学校吃不到,妈妈特意为你做的。”我望着碗中堆得如小山般高的饭菜,心中的情绪无法名状。
在回学校的每一个下午,母亲都要亲自去超市为我挑选新鲜的水果。她知道我最爱的是苹果,而且只吃“红富士”,她知道我从不吃香蕉,她知道我会在吃完中饭后剥一只橙子……每当她提着满满一大袋子的水果,走进我房间问我“够不够吃”;打开行李箱,检查我带的衣服够不够厚时,我望着她已夹杂着银丝的头发,总想环住她的腰,对她说:“妈妈,我爱你!”
行文至此,显然不能说已经完篇。这位同学后来写了一个结尾:“我在母亲为我冲泡的一杯杯牛奶中成长,我在母亲为我精心准备的可口饭菜和新鲜水果中成长。这一切看似普通,却是一种真正无法言说的幸福。每当我独自一人躺在寝室的小床上,总会想起母亲消瘦的背影和她温暖的爱。”这个结尾收束全文,突出主题,可谓点睛之笔。可即便如此,还是不够出彩。这里得多说一句,有一种精彩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母爱的主题何须点破?不着一字,字里行间全是爱的佳作何其多也。只是本文到达不了“羚羊挂角”的境界,又想不至于太滥俗平庸。怎么办?那就让主题更上层楼。请看修改稿。把结尾改成:郑在玹道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