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到电视剧《党的女儿》人物形象评析
从电影到电视剧:《党的女儿》人物形象评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红经典”改编的电影再度被陆续搬上荧屏,如《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党的女儿》、《小兵张嘎》、《苦菜花》等,如此红经典电视剧热潮既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文艺形态,也是商业利益下对红文化的再消费,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勾起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浓浓的怀旧情结。如果说“红经典”是诞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张扬的是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红文化”不再是尘封在特定年代的历史记忆,而成为一种文化资源被重视,被挖掘,被推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投射的产物,更成为文学、影视剧、动画、歌曲、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
  江西革命老区的红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八一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红政权、赣南游击队等红资源数不胜数。老电影《党的女儿》就是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虽然其原作小说《党费》讲述的是山东老根据地的故事,但是改编后的电影《党的女儿》注入了浓郁的江西本土地域彩,编剧林杉也到瑞金老区走访收集素材,以红军长征北上、革命遭受严重挫败的时间段为背景,塑造了党的女儿玉梅的光辉形象。茅盾曾评价道:“田华同志
汉堡加盟排行榜
旧房装电梯需要多少钱上海外地牌照限行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的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电影版《党的女儿》在《北京日报》等十几家单位联合组织的“1958年观众最喜爱的国产影片”的评选中名列榜首,第二年在苏联放映时亦盛况空前。英雄李玉梅形象深入人心。此后,《党的女儿》也被改编为歌剧、京剧等艺术形式。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由江西电视台等单位联手打造,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党的女儿》登陆荧屏。 食品的分类
  本文以红经典作品《党的女儿》的影视剧改编为实例,探讨“红经典”影视剧改编中,人物形象塑造变化的得与失。
  一、正面人物形象的成长史
  电影《党的女儿》剧情很简单,线索也比较单一,主要情节时间宽度很短,因此,要将其改编为30集的长篇电视剧,需要对原作人物和情节进行相应的增添改动,同名电视剧开头是白狗子围剿兵工厂,抓捕红军战士,意外抓了正在山上砍柴的李玉梅母女,而后李父被白狗子杀害,玉梅一心报仇,由此引出故事――李玉梅如何由一个有勇无谋,只知寻仇的农村妇女转变为有胆有识,信仰坚定的党的女儿,电视剧结尾是李玉梅壮烈牺牲,她的女儿小妞在秀英和二魁的带领下终于到部队中的父亲王杰,也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从电视
剧的情节分布看,当是李玉梅的成长史和马家辉的堕落史,大量的篇幅放在正邪双方斗智斗勇上,可称为亚谍战剧。
红岩中的主要人物  在叙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也承载着作品的主题与内蕴。原作电影《党的女儿》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影片开始即是八一建军节演唱会上,一曲兴国山歌让将军回首往事,终于与失散多年的女儿妞妞重逢,接着倒叙当年红军长征出发时夫妻别离……,叛徒出卖乡党支部,党支部成员全被杀的情节。幸存者玉梅从血泊里爬了出来,带着书记临终前的嘱托,到深山老林党,经过种种坎坷周折,玉梅与两个女党员终于成立了新的党支部,并与山里游击队取得了联系,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千辛万苦到的马家辉就是叛徒!在醒悟过来的马妻的帮助下,她才得以脱逃。但马家辉仍盯着她不放,此后玉梅为山里游击队准备咸菜时壮烈牺牲。玉梅的饰演者田华表演投入,真实感人,最后引开敌人的叫喊“听妈妈的话”和疾奔之态,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电影中由田华倾力塑造的李玉梅的形象给人以强烈感染力,其怒目圆睁的大特写已成为经典。红改编剧首先在对主要正面人物的塑造上,其优势就是侧重过程的表现,详细展示出英雄在严酷环境中的成长经历。电影在仅仅1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李玉梅的性格已定型,
坚守党性,嫉恶如仇,同时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并被诬陷为叛徒又很急躁、孤独和愤懑。电视剧重在真实而可信地展示其在斗争中经受磨炼,逐渐由冲动到沉稳、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最初。李玉梅拿起菜刀急于替父亲报仇,被马家辉劝阻。接着,又先后两次分别拿着向真和马家辉的去寻仇,马家辉则拦住李玉梅,让她从长而计。此时的李玉梅,丈夫离开,父亲被杀,小妞屡次失踪,孤立无援的她,急于寻仇,有勇无谋,这种平民化的叙事策略,完全不同于曾经的“高大全”英雄形象。李玉梅革命的原动力已有,革命的勇气也不缺,缺的是合适的方式方法,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引导,而此时的马家辉多次扮演了李玉梅的领路人的角,在他的开导下,在各种突发事件的磨练下,李玉梅才走向成熟稳重,遇事不再急躁冒进,有勇有谋。此外红军老罗、向真等人,对她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向真教她写字,而老罗的牺牲则对李玉梅触动极大,促使了她质的飞跃变化。当马家辉去省城后,李玉梅主动承担起领导职务,机智冷静分配任务,马家辉的妻子桂云也看出了李玉梅的变化,夸李玉梅变得沉稳了。这样的成长史的铺垫为马家辉叛变后她独立斗争乃至慷慨就义打下基础。但电视剧《党的女儿》中,令人不解的地方是,李玉梅的丈夫王杰本身就是红军,为什么他反而对李玉梅没有深入的影响?
水泥厂污染  改编剧中,李玉梅以外的正面人物形象却有正义有余、情感不足、中规中矩的感觉。
  二、反面人物堕落的反光镜
  在电视剧《党的女儿》中大叛徒马家辉与电影中此一形象的变化最大。在前二十六集中马家辉始终以正面形象指引李玉梅,屡次劝阻李玉梅的过激行为。同时展示他性格中不坚定、懦弱的一面,如遇到挫折失败时经常唉声叹气,甚至有过动摇,这就为日后他的叛变埋下伏笔。如当孙殿起捣毁兵工厂,杀害老罗等红军战士,并把红军的头颅割下来挂在村口时,马家辉后悔不己,借酒浇愁。在妻子桂云被抓后,他心急如焚,心智大乱。得知上级被捕并出卖了党组织名单后,他在孙殿起不断拉拢下,内心挣扎纠结,以为党大势已去,对革命彻底失去了信心,最终叛变投敌。叛变后的马家辉失魂落魄,迟疑不肯交代出红军名单,孙殿起便将村民一个个在马家辉眼前毙,他这才交出名单。后来马家辉还试图放走红军老周,直到大结局中,面对李玉梅的质问,马家辉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叛变,只是觉得党组织己经不存在了,再做任何牺牲都是毫无意义。     电视剧用了大量篇幅展现马家辉由正到邪的心理变化,马家辉从一个革命的领导者一步步沦落成为国民党的走狗,有孙殿起的威逼利诱,更有求自保丢信仰的自甘堕落。因而他的复杂心理和人性的挣扎增强了该剧的可看性,他不再是原版电影中脸谱化的丑恶的无耻叛徒、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而是随着剧情的推动有动态的变化,而且从时间维度和逻辑关系上分析,电影
原作中是马家辉的叛变导致了李玉梅等人惨遭杀,但叛变之前的马家辉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是如何走向叛变之路的呢?电影因时长没有作详尽的交代,而长篇电视剧拥有叙事时间的优势,可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娓娓道来。因而,反面人物形象也有了立体感和层次感。但是,过多地展示人物由正面到反面的纠结和反复,也会有负面影响,实质上成了为叛徒开脱。“从抽象的人性论来观照人,从深厚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冲突中剥离出赤裸裸的人性……其实际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人物脱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具体的情境而成为抽象的流于苍白无力的概念化的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