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知识--内蒙地区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深圳官方宣布解封时间
这些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企业从事的。而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尤其是在大型跨国公司不断增多,且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分割在经济地理研究上显现出明显的弊端。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
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出的规律,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区位选定提供指导。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上海2号线事故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
简约网名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论的主要观点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四、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下中国象棋(曹廷藩等, 1991)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
五、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技术优势的发挥
    3)来自竞争的压力
    4)实现交易内部化
六、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七、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结构是能源系统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用能方式,并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能源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八、世界人口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1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
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尼日利亚孟加拉日本和墨西哥。这11国人口总数共有33.2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 ,居住着世界70%人口,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   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   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
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
九、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
1)性别结构不均衡
2)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
3)人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4)职业结构的传统型
5)城镇人口比重低
十、请分析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并对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给出建议
1)基本观点: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 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2)能源工业是我国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建设和发展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逐步缓解瓶颈制约。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都以煤为主,从我国资源、经济、技术等实际条件出发,能源建设和发展应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积极发展新能源。
十一、试论述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特点。
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特点:
1)总量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2)就业容量大,已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后,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主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3)范围广、行业多,综合能力强。第三产业不仅大多自身能耗少、投入产出率高,发展潜力大;而且对第一、第二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5华北地区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差异;沿海发达省份内部差异;城乡差异。(6)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7)传统服务部门仍占明显优势,现代服务部门发展相对滞后(8)总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增速不协调  
12、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
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 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中国著名的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
大兴安岭、阴山(狼山、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给母亲的一封信1000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