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知识点
1、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宗教地理学: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宗教的源地、教义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对社会影响的科学。
3、政治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趣味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5、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7、文化景观(人文景观):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或者:居住于该地的
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
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被称为文化景观
8、文化区: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分布的范围。或者说,根据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异所划分的地域单元。
9、形式文化区(均质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地域单元。
10、功能文化区(异质文化区):按行政或某种职能划分的文化区被称为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众感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11、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该理论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相反,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彩。
12、文化适应:是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
13、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体。
14、工业地区:是由两个以上的工业枢纽,聚集在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
15、工业枢纽:由若干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所组成的工业地域单元。在地域上多表现为区位条件优越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面积几十到上百平方公里。
16、工业地带:是由重要交通干线连接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工业枢纽等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系统。在地域上往往表现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城市带。
17、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8、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19、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2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人口容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
女鞋品牌排行
多人口数量。
22、适度人口容量:是指在人口生态系统的现状水平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3、人口构成: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24、人口自然结构:是指人口各自然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种族构成、人口性别构成和人口年龄构成。
25、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
2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称为地理人种。
27、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里人种。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蒙古服装
28、旅游系统:是指由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
系统。
29、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可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人们离开住所出外旅游或游览,即为旅游,也称观光。**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被称为旅游业。**旅游客源地:是生产游客的地域,即达到一定规模的比较集中的游客的来源地。**旅游目的地:是指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
30、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
31、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
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结构被称为政治空间结构。
32、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33、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被称为政治地理
过程。它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等方面
34、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个功能分区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
35、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如:团块状、狭长型、组合型、一城多镇等。
36、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又称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其涵义是:人口规模居第2
位的城市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人口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其公式为P r=P1/q•r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的、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
37、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38、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
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共同体。
39、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轮):是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创立的一种人地关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类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华北地区包括
41、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43、种族多元论:(以魏敦瑞为代表)认为不同种族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多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而并提出了人类有四个进化中心。(1)、北京周口店猿人进化为黄种人;(2)、印尼爪哇猿人进化为棕种人;(3)、赞比亚布罗肯山人进化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进化为白种人。
44、传染扩散:又称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
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
现了其扩散。
45、国家: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
实体。
46、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
47、地利人种:在相当于亚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制、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
48、意境地图(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人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49、国家权力: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他的能力。有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51 隔坨:是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的民族聚居区,已含贬义,特别是有人种聚居区。
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洪堡赞美老师的最佳古诗
近代时期(19世纪、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对地理学赋予真正科学基础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
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柏林大学教授——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洪堡德和李特尔是地理学的先驱。他们从凌乱无序的地理事实中开辟出一条新途径。洪堡德注重生物和地形,可说是自然地理的开山祖师;李特尔强调人文现象,可说是区域地理的开创者。
元宵节快乐的祝福语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人类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适应论”不仅用来概括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控制”,也包括人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生产关系决定论:在人地关系研究中,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忽视生产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
唯意志论: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作用。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弱甚至微不足道。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使他们陶醉,忘掉了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忘掉了自然可能产生反作用和报复。
二元论:是人地关系研究中否定或贬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派观点。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被彻底抛弃。
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也称生态伦理)就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对传统人地关系思想中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走出只关心一个物种——人的传统伦理学,提倡还要关心地球上千百万物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大自然;
其理论上要求确立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实践上要求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
人地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协调论认为:在人地作用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谐一致,人类必须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取得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间的协调。
人地相关论:又称或然论、可能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既不突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重要性,也不夸大人在人地相互作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强调人与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其
作用的对等性。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分子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文化适应:当不同文化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同化,分离,融合,微小化。
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谱系分类法: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
系种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其分类等级体系是:语系、语族、语支、语种等。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直觉判断、地理优选和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
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养老保险能补交吗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马西等。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眼、发、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民俗: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俗、习尚。
语言及其相关概念
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
语言本质特征:(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语言是符号系统;
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说英语有3、7亿人,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超过10亿人。起源于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盎格鲁—萨克逊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使其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作母语的国家: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汉语: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6)赣方言:南昌话;(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世界语言谱系:(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3)
语支:同一语言中最小的语言,(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世界语言分布:(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斯拉夫语、印欧—伊朗语;(2)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3)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来语系;(7)其它难以确定:美洲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地著语言。
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
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1)汉字:从大汶口原始文字算起,有5000年历史,汉字字形为方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全世界有1/4居民使用。(2)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3世纪出现阿拉伯词语,4世纪起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世界有10%居民使用。(3)希腊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末—9世纪初,即腓尼基繁荣时期。(4)拉丁(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共有70多种
宗教及其相关概念
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宗教分类:(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
世界主要民族宗教:(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国有600万人,以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BC2000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