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简称印度洋海啸或南亚海啸)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UTC
各国在此次海啸中死亡人数统计 时间0时58分55秒。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氏地震规模6.8,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规模8.5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地震及震后海啸对关于立秋的古诗词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在印度夺去约10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000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
在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啸中,印尼受袭最为严重,据印尼卫生部称,该国共有238945人死亡或失踪。已经确认死亡的人数达到111171人,失踪人数则为127774人。
泰国确认遇难者总人数约为5393人,其中超过1000人为外国人。
斯里兰卡是受袭严重程度仅次于印尼的国家,其遇难者总人数约为30957人,失踪者人数约为5637人。
在印度,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约10749人,失踪人数约为5640人。
缅甸共有61人在海啸中遇难,而联合国估计该国死亡人数约为90人。
马尔代夫至少有82人遇难。
马来西亚警方称,该国共有68人遇难,大部分为槟榔屿居民。孟加拉国则有2人死亡。
非洲东海岸也有人员在海啸中遇难,其中索马里死亡298人,坦桑尼亚死亡10人,肯尼亚死亡1人。
国际救援人员认为,索马里的遇难者人数可能被夸大了。
遇难者国籍 | 遇难者人数 | 遇难者国籍 | 遇难者人数 近几年的热门专业 |
印度尼西亚 | 238,945 | 缅甸 | 61 |
斯里兰卡 | 30,957 | 孟加拉 | 2 |
印度 | 16,389 | 索马里 | 298 |
泰国 | 5,393 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 坦桑尼亚 | 10 |
马尔代夫 | 82 | 肯尼亚 | 1 |
马来西亚 | 68 | 总计 | 292,206 |
当地地震局测量到的规模为6.8,但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规模8.6,其后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修正规模为9.0,此差距可能导因于测量误差。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历史上最强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级为地震矩规模9.5。
震源位于3°19′N95°51.24′E / 3.317°N 95.854°E / 3.317; 95.854,苏门答腊岛西刘诗雯被禁赛160千米,水下30千米深处。这里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频发区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啸)传遍到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
科学家重新检测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亚大地震,结果发现规模实为里氏规模9.3级。这代表着地震强度为原先预估的2倍以上,成为史上第二大地震。周四出刊的英国《自然》周刊,科学家分析地震仪低频率资料发现,地震规模实际为9.3。由于里氏规模规模是以对数计算,9.3的规模为9.0的2.5倍。
本次地震成为史上第二强震,仅次于1960年智利的9.5大地震。
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地震学家倪四道领导的团队,也侦测发现,南亚大地震持续达500秒,
智利大地震则只有340秒。科学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南亚大地震,将海洋板块由苏门答腊往北切出长达1600千米的裂缝,是原先预估的4倍。
美国西北大学地理学家史坦因和欧卡尔表示,由于地震释放出强大压力,理论上,此区域在400年内都不会再出现相同震度的地震,或是海啸。然而在印度洋南部,又是另一个故事。在2005年苏门答腊地震和2007年苏门答腊地震前,这科学家即已精准的预测,此区域仍有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机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