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归纳: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分封制
郡县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制
任免制
历史
作用
新居入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性质)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真题突破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
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
5.(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
【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免费给宝宝起名字【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选B
6.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7.(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
、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7.(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荷花怎么画项错误。
模拟突破
寒假适合去哪旅游
1.(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答案】A 
【解析】 “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2.(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项正确。
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4.(2019·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答案】 气压预报D
【解析】 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
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
5.(2018·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
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
6(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可见他主张(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