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先秦政治制度练习题
【填空题】
1、氏族模式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在一书中提出,
后来恩格斯在一文中吸取了该观点,再次论述了人类由氏族社会进入国家的观点。该理论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国家起源和形成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摩尔根《古代社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酋邦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美籍华人学者第一次把酋邦理论介绍到了中国。我国学者和在向中国介绍和运用酋邦理论方面影响较大。
(塞维斯张光直童恩正谢维扬)
【选择题】:
1、“早期国家”概念的提出者是:( A)
A.荷兰人类学家亨利·克莱森
B.美国社会学家塞维斯
C.中国考古学者夏鼐
D.美籍华人学者张光直
2、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国家是:( C.楚)
劬A.齐
B.魏
C.楚
盂兰神功D.秦塔吊安全装置
3、战国晚期称帝的国家是:( D.秦和齐)
A. 秦和齐
B.魏和秦
C.楚和齐
D.秦和齐
【名词解释】:
1、酋邦制:酋邦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时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一种尖锥体的分层社会系统,该组织
以酋长为中心,因为当时社会通常相信,他们来自于一个始祖,而酋长被认为是这个假设祖先的后代,所以在这个组织内每个人都依照他与酋长的关系远近来决定其阶层高低。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的首领议事作用加强了,没有了民众大会,而代之以各部落酋长的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
属制度。
2、西周乡举里选制——西周时期对大夫以下的官吏实行的用人制度,是对世卿世禄制的补充形式。在该
时期,大夫以上官位都是世袭的,低于大夫的士则实行荐举制度。荐举在贵族所在的基层组织乡、里
进行,故称为乡举里选制。被荐举者是诸侯和公卿大夫的一般子弟(非嫡长子),称为国子。乡举里选
有严格的录取程序。该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划线题】:
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变法主持者连线
李悝——魏国
吴起——楚国
商鞅——秦国
公仲连——赵国
申不害——韩国;
邹忌——齐国;
【列举题】
列举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由君主贵族体制变为君主官僚体制、由宗法分封制变为郡县制、由世官制度变为军功得官制度、由
封建采邑变为俸禄制、由国野制度变为编户齐民体制
【简答题】:
夏代政治文明产生的原因与特点:
在夏之前,中国文明和文化落是在广大的地域分散地分布着的,各个文化体处于小规模、地方性的自然状态下,其相互之间的关联还没有凝聚成持续性的整体历史运动势能。夏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一个具有内聚力的历史文明运动中心。由于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如何地超越其他地区,所以夏代王朝政治文明出现的原因显然不能用苏美尔式的“断裂式文明”的发展模式加以解释,而只能着眼于人类对自然挑战的应对方面。水患和其他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这个地区人类的生存,人们需要集结成比分散的城邦和氏族组织更加强大有力的集体来对抗自然灾害,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超越个别城邦和氏族组织的政治权威——王权国家。这种体制一旦出现,就自然地具有保持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于是形成了对于周边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大规模地创造集体的科技文化活动。
旅游攻略类有哪些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不过,这种王权国家在很大程度是通过包容原有的地方性集团势力和血缘氏族组织发展起来的,王的权力只有一个有限的范围,还没有直接地贯彻到社会中的个人。所以其权威经常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西周分封制与夏商分封制的异同
答:由于夏、商两代也曾有过“分封制度”,似乎西周不过是因袭而已,或者认为是权宜之计。实际上,西周分封诸侯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具有了不同的性质。西周的分封制度不仅仅是一项政策,而且已成为西周国家的政体,它左右着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周代通过五等爵制和对诸侯及卿大夫的册命制度严格了诸侯等级制 ,从而建立起尊天子、卑诸侯的严密体制;周王还通过监国制度和定期的巡会制度,加强中央王朝对各国诸侯的控制和监视;通过命卿制度,进一步控制地方诸侯政权。夏、商两代则不然 ,其外服制诸侯以职事服役为主要特征,无论在控驭功能、制度完善及统治效果诸方面 ,都无法与周代分封制相比。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产生与影响。
答: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地方行政组织——郡、县。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强大的诸侯国在消灭了弱小者以后,为了便于统治而建立的,具有加强防御的作用。最初,县的建制大于郡,郡的出现要比县稍晚一些,一般也是设置在新得的边区,地理条件和位置比县要差。在后来的发展中,郡的
规格不断提高,列于县上,并开始统县。县的长官称县大夫,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他们都不享有世袭的封地,按照职务来领取俸禄。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有重大的意义。
简述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的意义。
答:在春秋的前期,诸侯卿大夫和士之间有着严格的宗法关系。上级贵族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宗法上的大宗。到春秋末期,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处于最低层的士阶层崛起,他们充任贵族的家臣,成为贵族手下管理政事的官员,他们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是政治上的统属关系,而不是宗法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领取实物俸禄,而不是原先的采邑。各诸侯国出现了一批非宗法性的无封邑的领取实物俸禄的官僚,这成为春秋晚期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这些士是一批有文化、善谈吐、具备一定才干的人,他们不受宗法血缘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国家的限制,在各国之间四处游走,以自己的才干获取政治地位。士阶层崛起直接导致春秋时期世官制度和旧的宗法秩序的破坏和动摇,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国家组织的面貌。
上述新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僚制度能够确立和推行,一整套的官僚机构能够层层控制、集中权力于国君手中,形成集权的国家机构。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便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制度而加以发展的。
简述战国时期所建立的官僚政治体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变法使官僚政治体制建立;俸禄制,从封地改为实物,利于君主对官吏控制;玺符制,为国君任命文武官员的凭证,使其控制军政大权;上计制,官员年终考核以定升降,对官员管理加强;设御史,加强监察各级官员分。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建立,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简述中央集权体制的主要特征
中央集权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政府在这种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付出中央政府的政令。
2、地方官的任用升迁调动都由中央决定,重视对地方官的任用与监督。
音序和音节3、地方向中央政权负责,绝对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材料题】:
材料一:“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
—《汉旧仪》
材料二: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
——《尚书·吕刑》
材料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结合以上史料,分析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中国早期社会中,家国同构,化家为国,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血缘在政治组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代都带有浓厚的宗法制彩,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西周建立以后所实行的分封制,就是在宗法制的原则下,对国家的管理权和政治资源进行的一次大分配。)
【论述题】:
试述先秦国家行政制度所具有的原始性特征。
先秦国家的行政制度仍然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表现在,在行政体系内,存在着由宗法血缘关系构成的贵族集团和由臣仆发展起来并不断吸收士人阶层加入的臣仆官僚集团。这两个集团长期并存交错,有时也相互渗透,其势力不断升降起伏,但都共同向着官僚制度发展,这是先秦国家组织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主要表现在:
第一,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很分明。例如商代的"多尹"、"御事"等政务官,其具体分工还不清晰,看不出谁是主要长官。周代的太史察和卿事察看上去分工明确,但实际上彼此互兼,卿事寮可以带兵打仗,太史寮也可以带兵打仗,在重大的礼仪和事务上,其职责还很难加以区别。尤其是司法部门,虽然文献上讲夏有大理或士,商周有司寇,但执行审判和刑罚的事务并不是全归这些部门掌管。因职事不明而产生"官事可摄"的现象,参与国家政务的不见得就有职名,而是由贵族随时承王命主持某项事务,这是早期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情况。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改变,逐步形成"官事无摄","官府各象其事"的观点,并且实行文武分职,对各部门的职、权、责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当然,要消除"官事可摄"的旧习,还必须有一个漫长的反复过程。
第二,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从甲骨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商代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他们数代世袭一职,这显然是沿袭了氏族社会酋长是天然公职人员的旧有传统。在祭祀、田猎、征伐等事务里,这些族长是当然的率领者,土木律筑、贡纳聚敛、掠取奴隶等"王事",也是由族长们率领所属成员进行的。周代因袭了这个传统,
完善了宗法制度,在政权结构和宗法系列一体化的前提下,大小贵族自然就是政府各级官员,国家机构无异是宗族的扩
大。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都说明在治理家族、宗族和国家方面具有的一致性,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宗法对君主的约束力也不断被削弱。
第三,"臣仆用事"。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小臣",本身属于为王家服役的人员,却经常受王委派,分管某一项政务,逐步演变成为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汤时,伊尹出身于小臣,后与诸侯仲胞共同辅政,而且放大甲于桐宫,自己摄政,商周的宰职本来是管理王室事务的,由于家务奴隶经常在王的身边,王有时直接命令他们传达王的命令,参与处理国事,由此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政。宰职的权限日渐扩大,后来竟然发展到宰相的位置,其下属也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政务部门。春秋以后的官僚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官僚是以国王的巨仆身份参与治理,对国王负责。最高统治者喜好使用并扶植自己身边的近幸奴仆干预国政,无非是说明他们力图更直接地控制和运用权力,要求得心应手地驱策这些身兼公职而又具有奴仆性质的人管理国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