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1、 国家的起源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
(2)、地点:长江黄河流域
(3)、条件:一是远古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结果
二是农耕经济的进步
(4)、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1)、“王”的出现
“王”是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的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
(2)、城的出现
A、原因: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建
B、目的:保护较为富有的氏族部落首领
3、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4、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
(1)、原因:产品的积累、交换的扩大,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2)、表现:政治压迫、人牲人殉
5、“帝”的传说
(1)、司马迁《史记》有关于帝王事迹的记载
(2)、神话传说的价值:它毕竟源于古人对远古时代的口头流传的整理,所以在印证远古历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夏商政治文化
1、“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1)、尧——舜——禹:“传贤”“禅让制”
(2)、禹死启继:传贤——传子、禅让制——世袭
(3)、禹建立夏,维持了四百余年为商所灭
2、商的政治文化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表现为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三、西周分封制
1、周的建立:牧野之战 (商都在殷,所以称殷商)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1)、含义:A、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受封者为诸候,离有用人、财政、军事、行政大权,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有世袭统治权。B、诸候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影响:A、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B、扩大了周人的统治范围。
(3)、结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强并弱的局面,最终走向了大一统。
四、西周宗法制
1、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
(2)、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C、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
(2)、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共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的特点。
二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的统一和巩固
1、兼并六国,建统一大业
(1)、时间:前230-前221
(2)、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巩固统一
(1)、北击匈奴:北方有效的防护体系:长城、直道和蒙恬率领的边防军。
(2)、统一岭南:
A、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军需补充
B、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3)、征服西南夷:A、措施:开辟五尺道
B、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3、意义:(1)、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雄割据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的建立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制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展开了关于地方管理体制的讨论,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2、特点: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原因,
郡县制的特点)
三、秦汉时期的官僚政治
1、 皇帝制度的建立:皇帝的至高无上成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
2、 三公九卿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万机
三公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朝议:
(1)、内容:讨论国家要务,是皇帝裁决的依据
(2)、作用:大臣可以集思广益,是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 皇帝制度的确立
1、皇帝名号的由来
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
2、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核心),神化特权。
3、内容:皇帝 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力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4、影响:历代世袭,虽有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 君权与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根本原因:根源于君主专制统治深圳木屋烧烤
(2)、解决方式:限制相权
(3)、趋势:君权逐渐增强,相权逐渐削弱。
2、历代王朝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武帝限制相权
A、频繁更换丞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C、由皇帝左右亲信构成“中朝”与“外朝”相对抗。
(2)、唐代分散相权、实行三省六部制
A、中央设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B、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来凡参加政事堂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知识点:三省的职责: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意义: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3)、宋代分割相权
A、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B、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4)、元A、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B、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1)、
秦 | 汉 | 唐 | 宋 | 元 | 清 | ||
机构 | 中央 | 御史大夫 | 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2020御史大夫 | 御史台 | 提点刑狱史 | 御史台 | 都察院 |
地方 | 监御史 | 刺史 | |||||
(2)、刺史的设置: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
(3)、趋势:逐步走向健全。
(4)、局限性:因专制制度本质所决定,监察机构的效能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1、 满园花菊郁金黄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 世官制
(1)、朝代:先秦
(2)、方式:继承、世卿世禄,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之内。
(3)、特点:封闭性
3、 察举制
(1)、朝代:西汉至魏晋
(2)、方式:推荐任命,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
(3)、发展: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4)、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4、 科举制
(1)、朝代:隋唐以后。
(2)、特点:开放性
(3)、评价:见课本
5、 选官制度设置的目的: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健全选拔制度。
五、行省的设置
1、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
秦汉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
行政区划 |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郡、县 | 道、州、县 | 路、州、县 | 省、路、府、州、县 | 省、府、县 | 省、道、府、县 |
2、 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了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青海。
(2)、中央对行省的权力实行节制
A、各行省的重大民下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3)、作用
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治具有重大意义。
C、这成为以后历代行省制度的开端。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
(2)、措施:罢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成为定制,丞相制度永远被废除。
(3)、影响:皇权取得了对相权的彻底胜利,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
(2)、时间:明永乐帝,明成祖,朱棣。
(3)、目的:强化君主专制。
世界上最快的火车(4)、性质: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5)、职权: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百官,还受太监的牵制,导致宦官参政,成为明代日益黑暗的原因。
二、清军机处
1、 原因:适应西北军务需要。(雍正)
2、职能:(1)、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的中枢机构。
(2)、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3、目的: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特点:(1)、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
(2)、地处内廷,受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5、作用:(1)、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6、 密折制:雍正帝在通常的奏折之外,命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背景: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2、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经验
(1)、制定了一套处理边疆问题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的进行行政管理。
(2)、设置主管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和西藏。
(3)、对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加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A、 含义: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B、 实施:明代已经出现了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