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知识梳理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1、背景:
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②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2、表现
(1)春秋五霸: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
(2)战国七雄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最终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
(3)实质分封制瓦解
                        直接原因:王室衰微
知识延伸: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同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时代特征
处在奴隶制瓦解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处在封建制确立时期
战争性质
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的战争
战争结果
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
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
3、影响
(1)积极: ①列国纷争,政治秩序的动荡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②一系列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
③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交融
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并掌握政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消极:  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
知识拓展:周朝的政治经历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实行巩固了统治”→“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争霸,不再服从周天子的命今”→“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兼并战争不断,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历史变迁。
(二)华夏认同
(1)华夏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2)原因诸侯争霸;民族斗争;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
(3)影响
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知识拓展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表现
农业的进步
A.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西周晚期出现了人工冶铁制品;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得到推广。铁农具的使用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B.牛耕的推广:牛耕的运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春秋时楚国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时秦国修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
知识延伸: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铁农具的使用、耕的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等)
(3)各国的变法改革,重视农业。
(4)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A.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B.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影响健康证检查项目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井田制开始崩溃,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形成;②奴隶主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壮大;③政局动荡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法家思想的出现。
(2)商鞅变法
1背景
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D.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盐焗鸡粉E.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F.秦孝公重用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性质: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内容
作用
军事
实行军功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官爵和军功结合,增加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便于入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建立什伍组织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于征收赋税;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也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
推行什伍连坐制
加强户籍管理,便于收税、征兵;加强专制统治,
稳定社会秩序
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提高法家地位
习俗
推行小家庭政策(分异令)
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小农经济,改变旧社会;保证
兵源税源;提高生产积极性
3.影响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成功原因
(1)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商鞅变法符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2)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的进步力量
(3)变法奖励耕织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变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了治者的支持。
(6)理论上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7)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5.特点
①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
②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③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
④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
⑤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①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④文化: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儒家
一、孔子(春秋、鲁国、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
(一)哲学观:
1、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改变西周时期神权崇拜
季路问事鬼神。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未知生,焉知死?”
2、尊重自然“天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二)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三)政治观维护奴隶制(核心思想)
1、 内在道德修养
仁者,爱人(有等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统治者—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
2、 外在行为规范
①含义:周礼——奴隶社会等级秩序
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遵循秩序: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非礼勿视,听,言,动”)
3、中庸:“和而不同,恰到好处”
(四)历史观:试图恢复三代制度,不反对改革,反对社会巨变(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五)教育观
1、办学: 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原则)——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2、教学:
(1)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
(2)学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方法:学思关系(温故而知新)
(3)目标学而优则
(4)内容: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文化贡献:1、弟于编纂《论语》 2、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战国邹、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亚圣
(一)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
(二)伦理、修养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大丈夫“三不能”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关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
(三)义利观: 先义后利,舍生而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政治观:
1、仁政继承孔子“仁”和德治思想
(1)含义统治思想,关注民众利益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2)原因战乱争霸,认识到人民对政治统治的巨大作用
(3)表现民有又字旁的字正经界薄税敛;不违农时
(4)影响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2、民贵君轻:-——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二、荀子(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韩非、李斯是他的学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地主阶级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人性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二)道德修养论人性本恶,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堂握“礼”
(三)政治观:
1、隆礼重法(礼法结合)(“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东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2、尊君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四)哲学观唯物主义思想家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五)特点礼法结合、吸收各家精华、唯物主义
道家
1.先秦时期形成的思想流派,认为虚无的“道”是世界的根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