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
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财政分配的特点
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主要 是剩余产品M。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④财政分配的形式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联系
⑤财政分配的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入来实现
3、税收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它是税收的前提,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
②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及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是税收的核心,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
个体户贷款 ③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它是税收的限度,解决征之有限的问题。
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是统一的整体,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
4、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①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他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也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②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筑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和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③企业囿于一行一业,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遭遇“瓶颈”制约。
范围:
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河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基本建设支出也分为生产性投资河非生产性投资两部分。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5、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梁山伯与祝英台歌词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6、预算外资金的正负效应分析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增收节支的 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②有利于保证专项事业的发展。
③把一些零星分散的收支放在预算外处理,不仅有 利于这些事业的完成,而且也有利于减轻国家预 算安排的困难,减轻国家预算负担。
④预算外存在,可以说是对集中的计划体制的修 补,它可调动地方、部门和企业组织预外收入的 积极性,从而为地方、部门和企业提供预外项目 的财力。
消极影响:
①预算外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驰,使用不 尽合理,资金的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②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把预算外过多用于基本建 设,造成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③有些部门和单位自行扩大预算外范围,使“三乱” 现象屡禁不止。使预外变成单位的“小金库”。
自行车品牌排名 ④地方把预算外视为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是形成地方 保护主义的经济根源。这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7、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所谓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预算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解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府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
8、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区别
①汲水政策只借助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
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市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控制经济过渡繁荣;
厨具品牌排行 ②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主要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③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④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经济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而银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的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财政在形成投资需财政学就业方向
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③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到才能产生。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和金所需求的“总 门”。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
三、分析题
1、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③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2、征税会产生两种影响个人福利水平的效应。
①收入效应:税收会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这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
②替代效应: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影响相对价格,使人们选择某种产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时产生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就产生了税收的替代效应。
3、举例说明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的异同
全额累进税率是当课税对象数额增加时,税率逐步提高,计算应纳税额时,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最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即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只适用于最高一级的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划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按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相加即为应纳税额。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都是按照量能纳税的原则设计的,但两者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一,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其二,在所得税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增长超过所得税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其三,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假定某一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0元,根据上述全额累进税和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分别是:
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 =30000×30%=9000(元)
按超额累进税计算的应纳税额=3000×10%+(10000-3000)×20%+(30000- 10000)
×30%=300+1400+6000=7700(元)
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
A应纳税额=3000×10%+(10000-3000)×20%+(50000-10000)×30%=300+1400+12000=13700(元)
B应纳税额=3000×10%+(10000-3000)×20%+(50000-10000)×30%+1×40%=300+1400+12000+0.4=13700.4(元)自架游
假设A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 B50001万元
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
A应纳税额=50000×30%=15000
B应纳税额=50001×40%=20000.4
四、论述题
1、财政的三大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财政的三大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