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被誉为“美国现实寓言”的喜剧片《阿甘正传》是当代电影中最受欢迎,同时也极具争议的影片之一。故事讲述了具有神秘魅力的主人公阿甘,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捕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他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卷入了美国现代历史中诸多重要事件中,并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影片除了让观众深刻体味了阿甘传奇的人生之外,另一个看点就是电影幽默欢快的整体基调。在喜剧框架中轻松搞笑地讲述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结尾皆大欢喜,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基本是积极的(参见Andrew Lynn, 2006:360-361,转译霍斯亮)。阿甘这位可爱的愚者使得电影充满了趣味和幽默。但是幽默是每个民族共有的,不同民族的幽默感差异却很大。幽默往往与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社会观念、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有密切的关系。《阿甘正传》这部西方影片在中国深受欢迎,但是有些中国观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做为幽默的接受者,不能为影片中幽默的言语所感染,无法体会幽默所传递给我们的人生真谛。在中国有许多学者运用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来
分析英语幽默话语。但是对于《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围绕愚者阿甘产生的幽默言语这些理论似乎失去了其强有力的阐释功能。本文将借助传统的幽默理论和反讽对《阿甘正传》影片中的英语幽默进行透析,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阿甘正传》这部伟大的影片以及其它喜剧影视片,深刻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幽默。
二.传统幽默理论和反讽
1. 喜剧与幽默
英语中幽默(humor)一词来自拉丁语,
意思是“湿润”(moisture)。《朗文当代高级英
语词典》(新版)把“幽默”定义为“the quality
in something that makes it funny”,林语堂
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幽默,是Humour的音译,
“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
风格’,实多只是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
(林语堂,1995)。”英美人是世界上最富有幽
默感的民族,这种幽默感已经渗透到了英美
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美国文学浓郁的幽默味,
是以其民族豪爽开放的幽默感为基础的。一
般而言,有趣或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可
视为幽默。其表达方式很多,如委婉、比喻、夸
张、双关、反语等均可传递幽默含义。
喜剧电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95年,
吕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了一个叫做《浇水园
丁》的短片,从此,喜剧片便在电影界中自成
一家,而喜剧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很
多喜剧片都是围绕“愚者”这个核心角,愚
者可能以查理•卓别林、阿甘、《硬汉》中的老
三、《雨人》中的雷蒙,甚至是憨豆先生的形象
出现。但是,喜剧的愚者不仅仅是一个傻瓜,
他代表了一种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人生智慧和
洞察力。喜剧的愚者可能是大智若愚,因为他
看到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只有愚者不是疯狂
的;他可能是一个愚圣,因为简单的头脑是一
种天赋,让他可以传播爱,创造奇迹。不管是
哪一种,喜剧的愚者可以让观众用不同寻常
的视角和观点去发现社会的真相和人生的真
理,这种真理是讲逻辑、有理智的聪明人无法
发现的。
2.三大传统幽默理论
幽默研究的三大源远流长的理论流派,
即社会行为角度的轻视论、心理分析角度
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不和谐论(参见
Andrew Lynn, 2006:359-369)。它们构成了
国外幽默研究的基本理论态势,当代有很多
关于幽默的研究方法,如概念整合理论、合作
原则及关联理论等,其出发点都跟这三大理
论有密切联系。
2.1轻视论(Superiority/Disparagement
Theory)
幽默是轻视,这种轻视论起源于古希腊
和罗马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主要包括那些基
于怨恨、敌视、嘲笑、攻击、蔑视和优越的幽默
理论。这种想法的基础是:我们看到其他人软
弱和愚蠢的样子会发笑。幽默给我们机会表
达优越感和攻击性,让我们感到愉快。柏拉图
指出幽默是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
意,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于拙劣的
模仿,引起人们具有优越感的笑。后来英国哲
学家霍布斯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观点,在对人
类情绪情感范围的合成性分析中,他指出了
优越感在幽默中的作用。他阐释说,幽默不过
是把我们自己和他人比较,自身产生优越感,
从而获得“意外的荣耀感”。
2.2 释放论(Relief/Release Theory)
幽默是释放,这种理论认为幽默和欢笑
可以帮助我们释放社会规则和约束所带来的
压力,具有明确的生理学或心理学含义,把笑
看成是社会约束所产生的紧张和压抑心理的
一种释放。弗洛伊德是幽默的释放论的主要
代表人物,曾强调玩笑是用社会允许的方法
来表达社会不允许的欲望(通常是和性欲和
攻击性有关);幽默其实是给反社会的真实心
喜剧片 《阿甘正传》
英语幽默透析
[摘要]《阿甘正传》是中国观众颇为喜爱的英文喜剧片。谈到喜剧离不开幽默,而《阿甘正传》这部喜剧是以“愚者”为核心角的,观众在欣赏片中幽默的同时可以从不同寻常的视角和观点去审视社会,进而发现那些即便是讲逻辑、有理智的聪明人都无法察觉到的社会真谛。但如何去解读这类以“愚者”为核心的喜剧片中的英语幽默,传统的幽默理论和反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关键词] 喜剧片 英语幽默 不和谐论 轻视论 释放论 反讽
理罩上了一层“烟幕”。我们会笑,是因为看到别人打破了社会规则或者看到了隐藏的反社会欲望的释放—
这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的一种欲望。其主要观点收录在他的专著《笑话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弗洛伊德将笑话区分为“无意的”和“有意的”,有意的笑话包含攻击性的或关于性的内容,并能诱发大笑或者狂笑,而无意的笑话则很少具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影响,仅仅能诱发微笑或吃吃的笑。而且,在弗洛伊德的术语中,“幽默”一词被限定为在有意识的超我的基础上建立的喜剧解释,而“笑话”则建立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Freud 1976)。
2.3 不和谐论(Incongruity Theory)
幽默是不和谐,幽默是对于不和谐的欣赏,这一理论比较现代,是当今关于幽默的心理学思想的主流,是对幽默和笑的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派理论(Raskin 1985:32—33)。Raskin(1985)(转引自黄碧蓉,2007)认为,幽默是不和谐因素的产物。这一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最起码始于文艺复兴时期(Attardo 1994:40)根据这种理论,我们会笑是因为看到了不和谐的东西。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能够想象并且欣赏这种不和谐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能够从不同寻常、不可预测、不切实际的角度去看世界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类有益的。
如何投资货币基金3.反讽
反讽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意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如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佯做无知、故意赞同别人并加以引申,使对话者陷入谬误境地以反证自己正确观点
的谈话方式。美国佩思大学的罗伯特•迪雅尼教授认为,反讽在叙事作品中以三种方式出现:作品的语言中,作品的事件中,或者作者的观点中。罗伯特•迪雅尼把反讽分成四类:(1)语言反讽,即说反话;(2)情境反讽或命运反讽,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表象与事实之间制造的反差:其二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希望某件事会发生,结果相反的事却发生了;(3)语调反讽,即叙述者以一种语调方式暗示所指与能指的分裂。(4)戏剧性反讽,戏剧性反讽指的是观众可以理解一段话或一个事件的涵义,而剧中人物却不能理解。
电影的很多幽默都来源于戏剧性反讽的使用。《阿甘正传》中很多地方都是用了戏剧性讽刺。
三.《阿甘正传》英语幽默透析
幽默话语只是提供了实现幽默的可能性,因为幽默的产生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
在规律,同时更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此,幽
默接受者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事实,必须结
合语境,发现不和谐因素,作趣味思想,方可
获得愉悦。因此,幽默的实现依赖于接受者,
依赖于语境,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幽默,
所以言语幽默实质上是语用现象。(黄碧蓉,
2007)“幽默话语研究与语用理论在这里出
现了一个交汇点”(王勇2003,转引自黄碧蓉,
2007)。而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幽默既是
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也小中见大,映射着整
个社会现实(岑运强,2006),Edward Sapir
曾说过:“Language is the guide to social
reality。”紧密结合影片中的语境分析《阿甘宠辱不惊
正传》中的英语幽默言语,观众将在幽默轻快
的氛围中去了解美国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1. 传统幽默理论对《阿甘正传》幽默言
语的诠释力
1.1 轻视论对《阿甘正传》英语幽默言语
的诠释力
《阿甘正传》中有三个著名的场景适用
了轻视的幽默。第一个场景是阿甘入选全国
大专明星队后在白宫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
见。阿甘在宴会上喝了过多的饮料,当总统礼
节性地询问阿甘入选明星队的感受时,阿甘
却误以为总统问他现在身体的感受,于是他
说他想去撒尿,使总统难堪。肯尼迪总统问阿
甘“Congratulations. How do you feel?”(恭
喜你,入选明星队感觉如何?)阿甘却答非所
问“I got to pee.” (我想去撒尿。)在此场景中,
观众不禁为此发笑,这种嘲笑源于阿甘的话
实在是不着边际,也不合逻辑,只有傻子才会
这样做,而正常人是绝对不会如此答非所问
的。正是阿甘的回答让观众觉得他在语言理
解的能力方面低于常人,因此使人产生一种
优越感而感到愉悦。
另一个场景就是珍妮带阿甘到自己
的房间后问起他是否曾经和女生在一起
过。珍妮“Have you ever been with a girl,
Forrest?” (你曾经和女生在一起吗?),对生活
缺乏了解、从未有过其他女友,更不用说有过
性交往的经历的阿甘脱口而出“I sit next to
them in my home economics class all the
time.” (我修家政课时和女生同坐。)观众了解
阿甘除了珍妮外没有朋友,没有任何女友,所
以他不明白珍妮的意思,还以为与女生坐在
一起上课就是与女生在一起了。然而,观众当
然理解珍妮的话,阿甘单纯与天真使他显得
很可爱。但同时观众也认为他过分的单纯也
正是一种“傻”,上大学了还不明白“与女生交四姑娘山攻略
往”的意思,观众由此推断阿甘不懂得什么是
男女之间的爱。然而,通常人们往往自认为自
己理解爱的涵义,认为这是人人皆知的常理,
由此人们势必认为阿甘愚蠢,不如自己,不难
引发出对于阿甘嘲笑和蔑视的情感。
影片中还有其他片段可以用轻视论来
解读,比如阿甘在华盛顿反战集会上被反战
份子拉到台上谈谈越战时,因为音响被破坏
了,整个讲话都听不见,等到音响恢复正常
时,阿甘已讲到最后一句话“And that’s all I
have to say about that.”(“这就是所有我要
说的”。)看到这里,观众不禁为阿甘的愚笨感
到好笑,在他演讲时居然对听众的反应毫不
理解,未免太无知,对社会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都不理解。可是,这种无声却超越了所有在华
盛顿的反战游行者和在电影院里的观众,这
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的“阿甘哲学”, 这种隐含
的哲学思想是该片最大的特点,一种无法言
传的哲学(Andrew Lynn,2006)。
1.2 释放论《阿甘正传》幽默言语的诠释
力
阿甘这个角是否代表了美国,对此电
影评论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这个论题有三
种表达:第一种,阿甘代表传统哈克贝利•芬
恩式的简单纯真的美国人;第二种,阿甘代
表现代历史中的美国;第三种,阿甘代表美
国对周围世界的痛苦的无知和无视Andrew
Lynn,2006)。笔者认为无论阿甘代表了怎样
的美国形象,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通过阿甘
这个愚笨的形象在懵懵懂懂之中经历了美
国历史上的几件大事,正式通过阿甘这个
对周围世界浑然不理解的愚笨形象让我们
看到了隐藏的反社会欲望的释放。在影片开
头有这么一个片段,医生给阿甘安装好腿箍
后让他走走看时说了这么一句话“His legs
are strong, Mrs. Gump, as strong as I’ve
ever seen. But his back’s as crooked as
a politician. But we’ll straighten him right
up, aren’t we, Forrest?”(“甘太太,他这双腿
很强健,没见过这么有力的腿。但是他的背
跟政客一样歪曲。不过我们会矫正,是吗,福
尔斯特?”)此处,运用了比喻和双关的修辞。
crooked一词即有“畸形的、弯曲的”意思,也
有“欺诈的,不诚实的”意思,这里巧妙的借用
阿甘弯曲的脊背讽刺政治家的阴暗狡诈;后
一句又说要把阿甘的背矫正直,同时也是在
表达要改变政治家欺诈民众的现状。在此,编
剧反映了美国政界的虚伪和病态,表达民众
对此的不满。民众对于政治的不满的发泄途
径毕竟是有限的,而这里编剧恰如其分地提
供给观众一个发泄不满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从而起到幽默效果。纵观整部《阿甘正传》,美国政治史始终贯穿其中,从成立KKK 党到越战,从乒乓外交到水门事件,包括多次总统遇刺事件,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不少都与愚笨的阿甘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比如阿甘在无意间引发出水门事件,这种巧合和对于历史的扭曲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不是人们不满社会现实释放压抑在内心的欲望吗?
越南战争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强烈的反战情绪,约翰•列侬这位反战的和平形象在影片当中与阿甘之间
的对话带给观众幽默和欢笑,这种幽默其实是个反社会的真实心里罩上了一层“烟幕” (Andrew Lynn,2006)。影片中阿甘作为第一批访问中国的老美回来后参加电视专访节目,当主持人问他中国是什么样子时,阿甘和列侬向观众展示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I n the land of China, people hardly got nothing’ at all. ”(在中国人民几乎一无所有。)---N o possessions? (“难道没有任何财产?”)
---“And in China, they never go to church.”(“在中国人们从不去教堂”。)
---N o religion, too? (也没有信仰吗?)
观众也许通过列侬的反问,感觉到阿甘对中国的印象难免偏激可笑,但是笔者认为这里真正的幽默所在是基于对列侬这个摇滚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的了解。列侬定居纽约后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进行了公开抨击,为此,还惹恼了美国当局,列侬这位和平使者的反战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对反对战争的极大关注。在影片这段对话中正是列侬的反战情绪和和平信念的释放,No religion, too? 这句话反映出列侬对宗教的反对,笔者认为这正是对中国民主和平制度的肯定。正如列侬在Imagine”(想象)歌中唱到:“没有杀戮或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他幻想在一个没有天堂地狱的地方,人们不分国界、宗教、信仰,象兄弟般和平共处,分享同一世界。”
1.3 不和谐论《阿甘正传》英语幽默言语的诠释力
幽默是不和谐因素的产物,这一理论只是对幽默作静态的分析,它给我们一种错觉,即幽默可自发产生,受话人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就可感知到幽默(黄碧蓉,2007)。但是,事实上,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中(Palmer l994:l63)。认知心理学认为,幽默是一种“不和谐转变”(Incongruity-resolution),当感知到某一事物,如笑话、身体移动、陈述等与大家期待不和谐时,就会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消除这种“不和谐性”,获得和谐的认知效果亦正是
这种“不和谐”使前后理解相互对立,相映成
趣,形成幽默。近来最具影响的不和谐论者当
数Koestler(1970,1974),他认为幽默就是一
种二元联(Bisociation),并将其定义为:“the
perceiving of a situation or idea,L,in two
self-consistent but habitually incompatible
frames of reference,Ml and M2”。影片中有
三处让人深思的不协调的幽默。
一处是片中当珍妮在试图让阿甘理
解自己的理想时这样问道“Do you have a
dream, Forrest, about who you’re going
to be? ”(“你有过梦想吗?阿甘?你想成为什
么?”)可是在生活中只看到生活最为表浅的
事物的阿甘却迷茫地问道“Who I’m going
to be? Aren’t I going to be me? ”(“我会成
为什么?将来我不是我自己吗?”)这里,阿甘
憨豆的电影再一次没明白珍妮的话,阿甘认为他除了能
成为他自己,还能成为谁呢?他要做他该做的
事情;而珍妮说她要出名,要唱歌。阿甘的回
答模棱两可,而珍妮的目标却很明确,从这里
可以看出,两人对未来的打算和对生活的态
度是截然不同的。耐人寻味的是,没有明确目
标的阿甘成功了,而目标明确的珍妮却堕落
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观众的
心中产生碰撞,产生矛盾;同时两种不同的命
运也引发观众对于自身的思考,两个对比造
成不和谐的幽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矛盾产
生的是愉悦的情感,而不是厌恶、烦躁等负面
情感,这是因为阿甘和珍妮的观点虽然不同
甚至矛盾,却不互相排斥,他们只是从不同角
度去看待人生,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观
众可以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并由此及彼审视
自己的人生。
另一个让人感到好笑却笑不出的悲惨
情景就是片中阿甘的另一位朋友丹泰勒中
尉和阿甘发泄自己内心痛苦的对话。影片中
阿甘和其他角处处形成了反差,比如阿甘
和珍妮、阿甘和列侬、阿甘和丹中尉。而在这
些反差中,电影总是比较倾向于阿甘这一大
智若愚的角(Andrew Lynn,2006)。影片中
有一处幽默的对话引发的不是观众开怀的
大笑,而是对人生对现实的深思。这个情景就
是越战后发生在医院里的一幕令人感到好
笑却笑不出的悲惨情景。中尉问阿甘是否知
道失去腿的痛苦,可阿甘迟疑之后表明自己
知道,头脑简单的阿甘无法体会中尉内心的
痛苦,这就产生了不协调。接着中尉又说道
“I was Lieutenant Dan Taylor”. (“我该是丹
泰勒中尉”。)阿甘迷茫地回应到“You’re still
Lieutenant Dan. ”(“你仍然是丹中尉”。)阿甘
又一次未能理解丹中尉的真正意思。但是,
富有讽刺的是,阿甘的看法其实更高一筹:虽
然身有残疾,但是丹中尉确实是丹中尉,而
在影片的最后丹中尉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
(Andrew Lynn,2006)。丹中尉这位思考事情
具有严密逻辑的反差人物,突出了阿甘的不
合乎逻辑的独特视角恰巧凸显了实际的生
活。
2.反讽下《阿甘正传》的英语幽默效力
反讽这一幽默的手段在影片当中让观
众既能通过阿甘单纯天真的想法去欣赏影片
中阿甘经历的一件件事情,同时可以对片中
的情景有自己的理解。以下三个典型的情节
便是通过反讽让我们体味命运反讽和喜剧性
反讽所带来的幽默,引发我们的思考。
比如阿甘入伍后曾得到长官这样
的评价“A Goddamn it, Gump, you’
re a goddamn genius. That’s the most
outstanding answer I’ve ever heard. You
must have a goddamn I.Q. of 160.”(“他妈
的,阿甘,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那是我所
听到的最好的答案。你智商肯定有160。”)阿
甘虽然智商较低,却在服从第一和机械式生
活的军队中,阿甘反而如鱼得水,被视为天
才。一方面,这与阿甘在入伍前的境遇和受到
的评价形成了巨大反差;另一方面,阿甘的低
智商和他在军中的出表现的反差既荒唐
可笑又在情理之中。这两种反差形成了一种
命运反讽,体现出人生的不可捉摸。所谓命运
反讽,是表象和事实之间的反差。在这里,值
得我们思考的是,究竟哪些是表象?哪些是事
实?比如,我们不禁会问,阿甘是否是真的愚
笨或者智商低?抑或是真的高智商?抑或这两
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都是由于片面的评价体系
造成的表象而已?
另外在学校里黑人学生事件中,戏剧性
的反讽更是拉近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距离。
---C oons are trying to get into school.
黑人想要进校。
--- Coons? When raccoons tried
getting on our back porch, Mama just
chased them off with a broom. 浣熊?要是
浣熊要跑到我家后廊上,妈妈就用拖把赶走
他们。
这段对话反映了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对
黑人学生开放的史实。coon在这里指黑人,
是一种蔑视的用法,但是阿甘却不理解,他以
为人们说的是浣熊,这说明他对美国的种族
隔离政策浑然不知,他知道白人与黑人不能
在一块儿读书,但不知道是为什么,也不知道
国歌的歌词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这样一个对此
一无所知的人,当他帮黑人学生捡书时,无
意间闯进了电视镜头,同时也因缘巧合地被
记入了历史,然而阿甘却始终不知道这些。当
然,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却清楚地知道这一事
件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种类
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节构成了戏
剧性反讽,这其实也是一种剧中人物和观众
表新生致辞的天才直树就心猿意马的时候,同班同学阿金对湘琴亦是情愫暗生。子瑜因爱慕直树选择跟他念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对直树苦恋不已;同时,浩谦学长对子瑜亦是情不自禁、秋波暗送。再后来,来自英国的交换生克莉丝汀也加入进来,她眼中的英俊帅男是苦恋湘琴难以自拔的阿金。另外还有仁武、启太、蕙兰、子琪等情迷其中。《吻》剧上演的爱情何止是三角四角关系?直树的追求者无数,湘琴先后也有三个帅男的争相追逐。湘琴追直树,阿金追湘琴,克莉丝汀追阿金,仁武、启太、浩谦、子瑜、子琪等也斡旋其中……少男美女的爱情纠葛乱成一团。如何面对“剪不断”的初恋?如何处置“理还乱”的痴情?如何安抚被爱情撞伤的友谊?这是衡量影视作品境界的关口,更是摆在这帮初谙世事的少男少女面前的一道难题。且看《吻》剧为我们演绎:直树说,“这世界上有90%的事我做得到而她做不了,剩下的10%我做不了的,她却能做到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地步”。两个人加在一起就是100%的完满,湘琴赢得了直树的爱情。阿金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对湘琴一见钟情,整整五年,我都是爱她的,可她心里都只是你。……直树,你一定要给她幸福,否则,我一定会像今天这样掐死你……我会在一旁一直守候着……”“湘琴,你实在很没有挑男人的眼光……”一场虚惊后,三人友爱如初,阿金还成了情敌的爱情守护者。克莉丝汀说,“我很喜欢阿金,有没有别人喜欢他?没有?好,他是我的了,我要他做我的男朋友”,“……阿金,我要等你回心转意……我要像湘琴对直树那样,而且,而且……我一直对你付出……但你要是不喜欢,我就回英国”。最后克莉丝汀是回英国了,还带
房地产个人工作总结
去阿金与之成亲。直树与湘琴、阿金与克莉丝汀原本错位的恋情各自复位结成两双佳偶,其余各人也都在情爱错综中成长。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他们各自遍尝嫉妒的滋味,阿金甚至自封是吃醋达人,声称“人不吃点醋就不是人哪”,但他们始终能够达观面对失恋,从不因爱生恨,友情在爱情纷争中也更加清明坚定。上世纪80年代,台湾琼瑶的爱情剧在中国校园流行一时,曾被看做是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教科书。前两年,琼瑶旧作《一帘幽梦》再次翻拍成《又见一帘幽梦》。比较琼瑶爱情剧和新近热播的台湾偶像剧会发现,当代台湾偶像剧的画面更纯净,主题更和谐。关于这一点,无须更多说明,只要比较一下《又见一帘幽梦》中的妹情仇和上文我们重点分析的《吻》剧之和美就再清楚不过了。如此说来,在提倡和谐的当代社会,只要还有人徘徊在真情门外,迷失在错乱的爱情、背叛的亲情和友情中,《恶作剧之吻》就非常适合担任青年男女的爱情教科书甚至是全体公民的情爱参考书。注释[1]本文有关偶像剧和《恶作剧之吻》的信息来源于“百度”视频和新浪。
作者简介黄婉梅,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袁金平,三峡大学文学院陈彪,三峡大学成教学院教学办公室,理学学士。
(上接61页)
的互动。After we win this war and we take over everything, we can get American shrimpers out here and shrimp these waters 等我们打完仗,拥有了这里的一切后,我们可以让美国的捕虾人到这儿来捕
虾。这句话体现了巴布在越南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从电影中巴布的言语来看,巴布已经对未来做出了细致且美好的规划,他觉得一切都近在眼前、顺理成章。然而不幸的是,巴布不久就出人意料地战死了,造成戏剧性反讽。所谓戏剧性反讽,实际上就是该发生的事情没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显然,巴布在越南的想法是过于乐观和不切实际的,他和阿甘一样,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什么要去越南打仗,这也反映出当时美国人对于越战战局盲目乐观的态度,认为美国必胜,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编剧显然是将越战嘲讽了一番,在他看来,越战是不实际且没有意义的,即使占领了越南,也只是用来捕虾而已。Andrew Lynn(2006)这样评论影片中的反讽:有时,反讽仅是为了取得幽默的效果,比如阿甘在越南中了,他自己的陈述是:“好像有东西跳起来咬了我一口。”通常阿甘的行为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时候,电影都会适用反讽。例如阿甘看到水门大厦有人侵入因而报警,引起水门事件而导致尼克松辞职。有时候反讽是一种黑幽默。比如,阿甘说珍妮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慈爱的人,“因为他总是抚摸她和她的妹妹们”。阿甘还认为整个越南战争就是在寻一个名叫“查理”的人。由此可见,影片中利用反讽使语言错位地错位,给观众提供一条缝隙,让观众看到隐藏在叙述语言与叙述对象后的真相。四.结语幽默是不和谐、幽默是释放、幽默是轻视、幽默来源于反讽,传统的幽默理论和反讽为《阿甘正传》这部以愚者的人生故事为主要情节的喜剧影片中的幽默提供了最充分、最强有力的阐释。笔者在这里通过影片的一些片段阐释了幽默的形成,当然片中有些幽默之处需借助其他理论来解读,如关联论或合作原则。所以,没有哪个理论可以完美地解决一切问题。这部成功的影片中还有许多情节似乎无法用任何理论去解读,这也许就是林语堂所认为的“幽默是一种精神,你不能
用手指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某几行,说这就是幽默。幽默是指不出来但你可以体会得到的。”《阿甘正传》这部喜剧片中
的英语幽默需要我们观众自己去认同。 参考文献[1] Andrew Lynn. Appreciating Cinema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 Attardo,Salvatore.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4.[3]Freud,Sigmund.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M].New York:Penguin,1976.
[4]O a k s .D a l l i n D .C r e a t i n g S t r u c t u r a l Ambiguities in Humor:Getting English Grammar to Cooperate[J].Humor,1994 (7):377—401.
[5]Raskin,Victor.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 [M].Dordrecht:Reidel,1985.[6] 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7]黄碧蓉. 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论阐
释. 外语研究.2007(6).[8]黄云龙,刘光敏(译). 1992. 幽默1001,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9]江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10]林语堂.关于幽默[M]/林语堂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辜岩巍,上海杉达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和文化传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