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企业文化没用,而是没真懂、没用起来——文化和企业文化再认识
不是企业文化没用,而是没真懂、没用起来——文化和企业文化再认识
认识文化的本质
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或人类体的某种惯性,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文化的关键——(1)文化是跟“人”有关的;(2)文化,一定是指某个特定人类体所共有,带普遍性,或居于主体、主导或主流的现象;(3)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企业文化必须服务于高效率地创造价值这一企业本质。任何与之相关的习惯,都可能成为企业家们追求的选项,反之,则引不起企业家的关注!
一、文化本质:人类习惯
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或人类体的某种惯性,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文化的关键。
古典物理学认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于人类社会亦处处见其身影。我们认为,文化就其表象而言,正是一种惯性,是一种存在于社会领域的,属于人类体共有的思维和行为惯性。什么是企业价值观
比如说,中国人好“静”,西方人好“动” 。华人圈内流行的运动有太极拳、围棋、麻将等,都属于“动中偏静”的类型。国人静到极致时,钓鱼都希望鱼儿自己能上钩!“洋人”运动的特点则可从古奥林匹克竞赛和罗马帝国的斗兽场中展现出来,强体力消耗的倾向突出。
夏天摆地摊卖什么好又比如,国人惯处于和平与和谐之状态,争则闹心;洋人则崇尚竞争与斗争,认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国人依赖伟人及权威,洋人则强调规则与法治。儒家文化主张性善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故而教化以显“德”;欧美文化则以性恶论为前提,因此立制以避恶。这些被称为文化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人们在思维或者行为上的一种惯性。
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或人类体的某种惯性,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文化的关键。若要更为准确地定义,则可用以下四个字加以规范,即“人类习惯”。这四个字还可逐字拆解,每一字均有其特定内涵:
1.文化是跟“人”有关的
所有的文化现象首先是与人有关的现象,离开“人”这个主体,就无所谓文化,中国汉语里有一个词“人文”即是在强调这一观点,动、植物再怎么威武雄壮、绚丽多姿,也不能说有文化。
2.文化是与“类”有关的口红排行榜10强
一讲到文化,一定是指某个特定人类体所共有,带普遍性,或居于主体、主导或主流的现象。比如,与一个家庭相关的,叫家庭文化;与一个企业相关的,叫企业文化;与一个民族相关的,叫民族文化;与整个人类相关的,叫普适文化。如果,单独与一个人相关而不和其他人相关,就只能叫做个性心理特征 _,或个体价值观,而不能称之为文化。
3.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人类的天性不属于文化,比如说,婴儿一生下来就会自己寻母亲的乳房,就会吮吸母亲的乳头;人们见到食物或者闻到食物的味道就会分泌唾液;年轻人到了青春期,就会对异性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等等。人类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行为惯性,但这种惯性属于人的天性,不属于文化。文化一定是非物质性的,不能通过DNA遗传的,文化必须是后天养成的,是通过学习 得来的,所谓“习惯”就是习得之惯性。
文化的上述三个特点再加之其最本质的——惯性特征,就构成文化之基本定义——人类习惯。
二、文化内核:假设与价值观
军训手抄报图片假设和价值观从何处来?首先来自于人类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其次需要探究,影响一个组织的文化的基本假设大致有哪些。
作为人类习惯的文化,涵盖了人类存在的难以数计的习得惯性,但这些习得的惯性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来讲并非同等重要,有一些是决定生死命运的,而有一些则是无关大局的,我们把那些决定人类生死命运的习惯进一步归结为文化的内核,或者叫核心,这些习惯包含了一些基本假设和价值观。
例如前文提到,中国人好静,反映了国人主张顺应而非致力于改变环境、与其和谐共处以求得内心安宁的基本假设与价值观;西方人好动,是因为他们相信,人之身体与精神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适应自然,更在于改造环境,所以乐于挑战身心所能承受的各种极限状态。
基本假设与价值观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对范畴。准确地说,假设反映着主体对事物的认知,价值观则是基于认知的主体选择。总的来说,有什么样的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两者往往体现出高度的逻辑连贯性与内涵一致性。
背景怎么设置
假设和价值观从何处来?首先来自于人类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因为众多的实践都需要在未来继续重复,故而人们会自觉地基于具体实践活动实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并提升为具有一般和通用意义的基本判断,以及指导行为选择的普遍原则和导向。
案例:
现在我们每周都过周六周日,但星期制并非国人的发明,“星期制”是标准的西方舶来品。不过因为大家感觉到用星期来安排工作与生活的节奏,是人类到现在为止所能发现的最适宜的节奏。所以,星期制就成为全人类共同接受的一种习惯。假设星期六让你加班,很多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心理上抵触,生理上不适应,星期制已经成为大家舒舒服服的体习惯。
清明节的作文怎么写
但是,星期制又是怎么来的?它是人类的祖先在寻工作与学习的最恰当的节奏的过程中,一点点试验出来的。中国人原来是讲“旬”或“月”的,十天休息一次,或者是一个月休息一次,这种节奏刚开始发明的时候,肯定是比没有节奏好,于是大家约定俗成,就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节奏。后来西方的星期制被引进过来,大家按照这种节奏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节奏更好,更利于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幸福,于是星期制就被传承了下来。
这种节奏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探索出来的最成功的一种工作和生活节奏,未来也许存在更适合的节奏。其次,研究者经常需要探究,影响文化的基本假设大致有哪些。对此,埃德加.沙因提出了决定文化形态的假设系统维度,在学术界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可。本项研究亦将使用该方法论。 
三、文化结果:“人化”之世界
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或人类体的某种惯性,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文化的关键。
人类的活动改造了整个世界;而支配人类活动的,则是由基本假设和价值观驱动而形成的人类惯性。
自人类出现之后,世界就已不复当初的模样。高山被填平,河水改变了流向,平地筑起了高楼,汽车奔驰于原野。人类的活动改造了整个世界;而支配人类活动的,则是由基本假设和价值观驱动而形成的人类惯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世界万物之面貌、形态及其精神本质,均是文化的产出物。所以哲学上也有将文化定义为“自然之人化”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
现诸如茶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各式各类的所谓“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