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新旧闻”历史的新闻视角助力新闻写作
巧用“新旧闻”历史的新闻视角助力新闻写作
顾姚星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上海200081)
摘要:在目前“两微一端”融媒体时代的状态下,新闻的叙事视角灵活多变,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报道视角,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展现新闻真实性本身,因为真实性能使传播更广泛。随着新媒体、智媒体和融媒体的到来,新闻写作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本源和启发的叙事视角在新闻稿的撰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新闻视角解读四史学习,获律'新闻”+“旧新闻”=历史手稿、“叙事”+“阐释”=历史手稿两个角度,用此二者视角采写,可监督撰稿人把控源头“不失真”。
关键词:新闻视角;四史学习;视界探索电视机的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22-0073-02
—、引言
新闻有它独特的一面,确定的新闻语言决定了报道的叙事风格和传播风格。新闻报道社会上实际最新最近发生的事情,并通过多种渠道告知读者。读者需要的是吸引人的,有穿透力的“本源”信息,史之所以
可以为鉴,原始素材的真实、准确、清晰是认识事件和解释事件原委的基础。因此,创新的“历史”新闻写作视角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中国新闻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旧闻”历史视角的形成背景和条件
只有回头看并记录下自己走过的路,通过比较别人走过的路,我们才能发现自己从哪里来,自己要到哪里去,才能深刻而准确地溯源诸多问题。“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跨度170多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伴随着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我们走的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百多年前,有无数仁人志士到欧美和日本去取经学习。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强起来了,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成绩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在借鉴中国的发展之路。
同样,发展道路对于个人也是,这就是为什么要学“四史”,以史为镜,知优劣、晓进退。但是也不能全部照搬,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学习“四史,可以参考八个关系:一是历史稿与历史的关系,二是历史与新闻的关系,三是历史与旧闻的关系,四是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五是历史与风俗的关系,六是"四史”中的每个史之间的关系,七是“四史”与“叙述”和“解释”的关系,八是史与史官的关系。历史是连续的,例如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放
在五百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历史是新闻和旧闻的组合,当史官仍在记叙当代新闻时,历史往往只是历史稿,而向前看则是正在''谱写”史稿的重点,也是解释当前历史前进方向不容忽视的武器;历史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我们可以从文化、风俗、语言的角度分析,在用笔记录历史以前,口述也是一种传承的重要方式,而语言则是记叙时间和事件的传家宝,通过当地的方言、官方语言的学习,结合风俗文化理解四史;历史也是辩证的,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解相互的促进与发展。把握解释世界的初衷,牢记每个人都是史官,每个人都在谱写历史,也就知道我们该往哪里去。
因此,历史与新旧闻存在的逻辑联系为获得新的新闻叙事视角提供了条件。
2023高速免费时间三、新闻视角探索
(-)新闻叙事的概念
新闻是对新发生的真实事件的报道。融媒体时代,其吸引力、穿透力和覆盖面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新闻具有特点同时也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新闻视角和语言必须尽可能地贴切。叙事是一种存在久远、生命力永恒的文章体裁。叙述的过程一般是把发生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别人的过程,往往提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就要求叙事语言每句话都要切中要害,不能泛泛而谈,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把事件主体和客体以及其因果关系表达清楚。在某种
程度上,古代的历史学家和今天的记者是一致的。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当时历史背影允许的条件下记录实际发生的事件。但当今新闻从发生到报道,时间大大缩短,同时辅以照片摄像等手段,“看图说话”的丝丝合缝使得其真实性获得一定的保障。
申请博客
在新闻叙事风格中,可读性是选择新闻视角和媒体发展的风向标。新闻是信息的集合,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所有这些都必须呈现出来。新闻强调客观性,传播新闻事件,需要新闻语言表达较强的新闻价值。在特定的传播途径下,新闻更多的是呈现事件的结果,同时不掺杂太多的评论。从而要求叙事更多的是描述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人物辗转的活动,场景转换的美,时间不停地跳跃,入微细节地展现。新闻的叙事性采用“白描”笔法,以轻轻勾勒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内容呈现给受众。因此,用叙事手段来叙述新闻事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浓淡相宜。
(二)时代变换要求新闻叙事角度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微博、电视、网站、报纸、杂志等都是人们获取新闻的平台。同时不同的新闻领域有不同的关注者,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军事、体育等话题各有不同的“粉丝”。因为互联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新闻和信息,因此互联网是当今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互联网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逛商场”变成了“逛淘宝”,面对面吃饭相亲可以改成视频聊天,同时,人们
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到不局限空间时间在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上阅读新闻信息。互联网的兴起和人们对新闻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加剧了我国新闻行业的市场竞争。澎湃、上观、抖音等众多新媒体相继登台亮相。要想在激烈的市(下转第75页)
作者简介:顾姚星,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的融合与传播。
主的电视新闻中,应该根据新闻发生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等完成画面的叙事,从而让观众看明白电视新闻。电视新闻后期剪辑中,镜头与镜头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一系列因素与一个现象之间的关系,一系列因素就是因,一个现象就是果,后一现象被认为是前一系列因素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件的结果是一系列因素综合造成的。对某一个结果产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是该结果的一个因素。因果通常和事件或者变化有关,包括过程、变量、事实、状况、客体等。
一个动作的建立,观众就想看到动作的目的以及动作的结果。如果镜头给出结果,那么观众很想知道造成结果的原因。这就可以形成组接的镜头的方法。但是有时候,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故意进行因果倒置的展示新闻事件的顺序,先出现结果的镜头,从而激发观众的推理与想象。
(二)对比关系
对比关系就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要素成功地组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强烈鲜明的感触而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之为对比关系。在电视新闻中,反差很大的要素,一般是指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对比关系能使主题更加的鲜明,视觉效果也更加的活跃。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的彩的饱和度和不饱和度,视觉形象的明暗,形状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宽窄以及力量的强与弱。对比关系不仅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而且还体现在利用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反映的人物品质的高尚与卑劣、事物的对与错、结果的成功与失败等客观事物上。
(三)烘托关系
交流技巧
所谓烘托关系就是通过事物侧面描写,让所要表达的对象鲜明突岀的表现手段,也就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表达的事物展现出来。在电视新闻中,镜头是有主次之分的。主镜头是事物发展或者动作的主导镜头,而次要镜头则要起补充、烘托、衬托的作用。有时候次要镜头的缺失不影响镜头的总体展现,但是它对于渲染环境气氛、抒发感情、增强表达效果却必不可少。烘托关系的镜头可以和主镜头是同一时空,也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但是两者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四)平行关系
所谓平行关系就是同一事件与不同的空间内其他事物产生联系的现象,这在电视新闻中比较常见。例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同地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可以在后期釆用相应的镜头,可以揭示现象或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呼应关系
呼应关系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具有看与被看,听与被听的关系。在电视新闻中,记者听到某一声音,记者的摄像机就可以向观众展示声源;电视新闻中现场记者看向现场中某一关键事物,摄像机就可以向观众展示被看的对象。在后期剪辑中,把这些听与被听,看与被看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能起到呼应作用。当然,这也是保持镜头连贯性作用的常用方法。老子曰打一诗人
总之,电视新闻的剪辑不仅要符合新闻事件发生的规律和观众的认知思维,而且还要符合观众的视觉观察规律。另外,在新闻剪辑中,镜头的组合要遵循的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遵循了逻辑原则,制作出的电视新闻才能被大众所接受。这些逻辑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烘托关系、平行关系、呼应关系等。只有掌握好电视新闻剪辑的原则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剪辑中,才能制作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
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捷.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8(10).
[3]李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技巧探析[J].西部广播
电视.2017(19).
[4]王再君.画面编辑技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电视指南,
2017(18).
(上接第73页)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根本上创新新闻的叙事角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叙事方式,而是为大众提供具有吸引力、穿透力的多样化、大众化、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同时,新闻叙事学视角的创新可以更多地了解读者的想法,更有效地提高点赞率和点击率。叙述性新闻写作在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吸引度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冲击”效果,使新闻更有趣,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理解。
(三)创新新闻叙事视角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公众的注意,仅仅依靠传统的书写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己成为现代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的新闻编辑和传播模式差别不大。如果新闻媒体的推送频率、采写视角
感恩节是哪个国家的?以及覆盖面不更新和提高,就会被时代淘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一般来说,新闻写作主要是记者通过文字还原新闻事件,在这个报道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公众的需求,也要明确受众想看什么、愿意看什么。因此,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旧闻,或者说参考历史和相关的大数据,就为更新视角和语言创造了条件。
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安排和组合都是一个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媒体和智媒体时代,为了充分契合大数据分析所得的受众偏好,新闻媒体选用新视角进行报道往往更具原创性和吸引力。研究新闻场景、细节、悬念设置、标题、结构等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规律成为新闻与旧闻循环的''记录仪”,在新闻一一旧闻不断更迭中,历史具有的记叙和解释的作用也被受众不断感受着。例如,故事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挖掘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而标题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因此,标题的设计时引入粗体关键词,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新闻。综上所述,定制化的新闻往往可以获得同一类关注者的认同,即获得同一类首肯此种“解释”人的认同,那么“新旧闻”历史视角的雏形呼之欲出。
四、结论
记者是新闻和旧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用“新闻”+“旧闻”=历史稿和“记叙”+“解释”=历史稿两个角度把握记者选题的定位和叙事语言的运用,是作者从解读四史学习中获得的独特视角。从以上两个角度撰写新闻稿,可以提醒记者作为'小史官”的“春秋之笔”的责任以及提醒自己笔下的"新闻”确保其真实性和历史性。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影响学生选择独特新闻视角的原因浅析一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型教学的点滴体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03).
[2]娄宇怀.试论经济报道中新闻视角的选择[J].新闻传播,2008(08).
[3]铁观音.转换你的新闻视角[J].新闻与成才,1994(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