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汤的做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以宁波四明山为例
作者:包尤思
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8期
包尤思
(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森林生态系统和当地文化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其环评的主要特点是:评价范围为相对完整的生态单元,评价中心是森林景观资源;评价重点内容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景观影响评价,影响预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和方法,并以宁波四明山森林公园为例阐明了森林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点。
浙江宁波旅游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景观影响评价
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的深入发展,绿GDP的启动,绿旅游、文明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崇尚。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绿旅游、文明旅游、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和组成,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
但随着森林旅游的发展,旅游面积不断扩大,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森林旅游正面临着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森林火灾增加等一系列生态风险。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森林旅游活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尽可能降低此类项目的不良生态影响,从而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森林旅游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此类项目的环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旨在为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环评提供借鉴。
1 森林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1 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特点
森林景观资源既是项目环境背景,又是项目活动作用对象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以原始的自然森林风景和其中的人文景观为旅游对象,追求旅游环境的“土著化”或“原始性”,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影响主要来自旅游、探险或研究活动及人的日常生活等[6]。其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地形地貌资源、特异气象景观资源及地域内的人文景观资源,大都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或偏远地带,地形地貌变化奇特,一般无明显区位优势,原始性特征明显。一般在10~20 km2以上,拥有一定规模的原始自然环境、较原始的人类生产方式或人类集聚地。单位面积价值较低,其价值构成中可计量物质价值较低,但自然资源价值、环境功能价值高。项目污染源主要是人的日常生活、探险、研究和旅游活动,人为活动强度较低,对自然的
干扰较小。作为生态系统,森林具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稳定功能;作为旅游资源,森林具有满足人类“返朴归真”的享受、展现原始生态文化的功能,应以森林资源和当地文化为保护重点。
1.2 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环评的特点
项目评价包括项目在内的完整生态单元如流域或相近的山脉,环境影响涉及范围广,不仅包括大气、水、土壤、声环境,而且包括生态环境、景观环境等多方面。既要评价旅游活动的局地影响,又要评价这种局地影响产生的系统影响。基本评价思路是“从点到面”、“从线到面”、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景观影响评价、旅游环境容量计算、公众调查和公众参与。评价主要应用地面数据或遥感等影像资料进行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历史性资料分析,预测其变化趋势。项目敏感保护目标面积大内容多,呈现出基本连续的片状,包括了整个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以及其河流、周边居民点与耕地等。这与通常建设项目环评中敏感保护目标呈分散的点状(如居民点),线状(如河流)和不连续斑块状(如农田)不同。
森林旅游项目因为环境质量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所以对环境质量要求高,通常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执行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应执行Ⅱ类水体水质标准,其它环境质量标准也分别严于普通地区,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要服从于环境质量目标。
森林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的陌生,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旅游者组成的复杂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旅游人数变化的季节性,旅游者行为的非常规性。因此森林旅游活动的不确定性大,相应的污染源强、环境影响程度也变化很大,其环境影响预测也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作支持。
2 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的主要内容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从宏观政策和规划区内部布局关联性两个角度对项目将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项目是否与国家或地区发展计划目标相一致的结论,并对各种规划的替代方案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对比分析,以期得到比较合理的与环境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开发方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从项目的外部政策、内部布局和项目构成来论证项目开发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遵循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考察其建设规模与游客规模是否相适应。此外,因为森林旅游区多为自然保护区,规划环评还应考查是否符合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现行专业技术标准与规范以及相应的管理规定。
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此类项目的评价重点,只有在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才能进行
合理的影响预测。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应从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进行评价。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动物、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构成(落类型)和生态系统特征,如生态系统稳定性、脆弱性等。在现状评价基础上,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对项目将产生的对生态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特性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
2.3 景观环境影响评价
景观影响评价主要从空间结构上分析项目实施前后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稳定性的变化,包括景观恢复能力、内在异质性、景观组织开放性、物种流动性、植被景观缀块与景观破碎性等。
2.4 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可参考《山岳形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94)关于环境感应指标和标准的要求。首先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旅游区面积来确定游人可达区面积,一般可达区面积不大于旅游区总面积的2%,各景区游人密度应小于100平方米/(人·天);再根据各景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游人在每个景区停留时间,最后确定各景区游客承载力。
3 四明山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区环评
3.1 四明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
四明山位于宁波市西部的余姚县、鄞州区西南和奉化县西北部。四明山风景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水秀美,景瑰丽,风景名胜众多,人文景观厚积。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明山腹地,总面积6500公顷,森林覆盖率92%。林区内古木参天,千峰竞翠,湖泊连绵,奇岩众多。公园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岗峦层叠,其平均海拔700米,四明主峰—腹船山海拔达1020米,座落在公园的最南端。公园内山脉纵横,其顶较平缓,山坡较陡峭,自然形成了众多的溪涧和瀑潭,为甬江、曹娥江和奉化江三江之源。这里林深茂密、青山碧水,花草芬芳,山崖巨石常现于苍松翠柏之中,各种鸟兽出没其间。据初步调查,公园内共有高等植物近千种,主要动物106种,形成了常绿阔叶林、柳杉长廊、金钱松林、柏木林、黄山松林、红枫林等植被类型,素有“浙东天然动植物博物馆”之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3.2 四明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评主要内容
羽毛球场标准尺寸 根据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特点及其环评特点,确定四明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评主要内容见图1。
3.3 四明山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四明山旅游发展发展规划4个层次上分析该旅游规划产生的背景,得出项目的提出与国家宏观政策和当地发展战略相一致;对规划区的区位特征,以及规划区内部各功能区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确定项目的选址和布局是否合理可行;然后提出该项目的各种替代方案,并对替代方案进行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最后提出环境代价最小、生态效益最好并能促进该地区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开发方案。
述职报告 教师 对3种替代方案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3个层次上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认为方案1(开发红枫林-鹁鸪岩-黑龙潭-腹船山-仰天湖-四明山庄)为最佳选择,可以同时实现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促进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案2(开发红枫林-黑龙潭-四明山庄-小皎溪漂流)由于建设区域处于宁波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皎口水库上游,其环境影响非常敏感,不宜开流类项目;方案3(保持现状)的综合影响大于方案1和方案2。
3.4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评价项目建设特点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特征,重点选择森林植被、动物、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性状为主要生态因子,对其现状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分析;然后对评价区进行植被生物量(反映生态环境稳定性)、土壤肥力状况(反映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和水土流失量(反映生态脆弱性)分别评价并区分等级;最后
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采用小样方调查法,每个小样方面积为10m×10m,共设置小样方50个。
根据植被调查数据以及该区域植被生物量大小顺序,将评价区的森林植被按生物量划分为3级。生物量Ⅲ级区(最差)的范围是腹船山顶地带和鹁鸪岩地区;生物量Ⅱ级区(中等)的范围是公路、河流沿线坡地上人工林分布区域;生物量Ⅰ级区(最好)的范围是四明山海拔200~800m的常绿阔叶林区和常绿-落叶混交林区。综合考虑土壤实地调查研究结果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分析结果,将评价区的土壤肥力分成三个等级,Ⅰ级为高肥力区,Ⅱ级为中肥力区,III级为低肥力区,三个等级的分布范围基本与生物量分布相吻合。对评价区域1:50000地形图进行扫描数字化,结合现场GPS测量数据,选择该区域内典型地段进行水土流失量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将评价区划分为二个等级:微侵蚀区和轻侵蚀区。将植被生物量、土壤肥力状况和水土流失量3个因子的评价图进行叠加,并综合分析评价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将该评价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划分为3级,即生态优良区、生态良好区、生态较好区。生态优良区植被生物量较大,土壤肥力较高,坡度较缓,土层深厚;生态良好区主要为人工的竹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等,生物量较大,土壤肥力较低,土壤侵蚀量较高;生态较好区主要以耕地和灌草丛为主,生物量相对较低,土壤肥力低,土壤侵蚀量较小。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以及项目建设特点,对项目将产生的植被、动物、土壤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其评价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对森林植被的影响:旅游设施建设过程及项目建成后游客的行为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等。由于不能保证游客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上管理不当,容易发生乱采乱挖乱捕现象。游人的踏踩、攀摘花草等不文明行为造成土壤侵蚀,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
2)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交通工具常常成为外来生物的传播媒介,增加了外来生物入侵的生物风险。为旅游开发的需要有意或无意引进其它外来种,如引进作为观赏、食用的一些动植物,对林区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宁波地区加拿大一支黄花有泛滥趋势,应引起高度关注。
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旅游对野生动物形成较大干扰,引起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行为发生改变,尤其是驯化动物行为的改变。旅游者的大量涌入,造成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时时处于惊恐和不安之中,导致野生动物的逃亡迁移,尤其是引起大中型野生动物因受惊向保护区纵深处迁移。
4)生物多样性减少:旅游者大量涌入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单一植物过度生长,影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多样性;游客的干扰和破坏,使动物栖息地减少和生境发生变化,干扰斑块增多和
增大,使野生动物的适应性降低,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并可由此通过食物链等环节的改变间接导致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旅游开发和旅游者导致外来物种的侵入机会增加,增加了本土物种的生存压力,导致部分不能适应的本地种灭亡,降低林区的生物多样性。
5)森林火灾风险: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加大了林区火灾的风险系数,尤其在干旱时期,部分素质差的游客不遵守规定,在旅游区内吸烟、生火、乱弃烟头,加大了林区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此外,火种保管和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火险,尤其在野生动物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这种风险更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