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管理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管理
潘  沧 桑※
【摘要】本文从西湖世界遗产的价值、保护、管理三方面介绍如何保持西湖这一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持续发展。西湖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持续性创造 “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的最经典作品,在9—20世纪世界景观设计史和东方文化交流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西湖文化景观”是利用古泻湖创造优雅景观、显著改善人居环境的杰出范例。 “西湖文化景观”引发了数量特别巨大、雅俗共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西湖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管理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原则。保护始终是西湖的永恒主题。【主题词】西湖  价值  保护  管理
 一、西湖的价值
1、西湖的概况
 杭州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太平洋西岸、长江三角洲南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0°14′00" 东经120°07′00" 。杭州西湖是中国最负盛名、影响力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湖泊
类世界文化遗产。
 西湖位于杭州城市西面,湖泊东岸紧邻城市中心,南西北三面则层峦叠嶂,形成三面环山,中涵碧水,一面临城的独特地理形势。西湖景区总面积59.0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7米。西湖水域由孤山 、白堤、苏堤等分割成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湖面。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外湖 、西里湖 、北里湖 、小南湖和岳湖,杨公堤以西还恢复了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四块水面。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岛。西湖地质地貌多样、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人文古迹遍布。西湖景区体量巨大、文化内涵深厚,有各类公园景点100余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70余处。常住人口5.4万人,流动人口1.8万余人。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西湖曾有很多古称,如武林水、钱塘湖、金牛湖、上湖等,西湖之称始于唐代1) ,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以西湖为名或以杭州西湖景观为蓝本的湖泊,但无出其右者。自古云“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时至今日,中国历史上曾经以西湖为名的湖泊绝大部分已湮废,只有杭州西湖不仅完好地保存了其自然和历史原貌,呈现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且一直保持其游览功能与旺盛的活力,这不得不说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一个奇迹。
 2011年6月24日,在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
处遗产,同时也是唯一的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博物館館長1) 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肪》 唐代
中唯一的以突出“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遗产类型的空白。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符合世界遗产列入标准第2,3,6条标准,并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2、西湖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
 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植物6大要素组成。
 2.1西湖自然山水
 西湖自然山水由西湖的水域(559.30公顷)与环抱于湖的北、西、南三面丘陵峰峦组成(3000多公顷)。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碧水。西湖山属于天目山余脉,其山势蜿蜒山体秀美,呈龙飞凤舞之势。西湖的南、北、西三面均被山环绕。西湖周边的山不高,山峦连绵不绝,山体海拔高度从50米至400米逐级由东向西抬高,层次分明、层峦叠障,构成优美柔和富于层次的天际线。西湖湖体为境不广,丘壑洞泉,富有曲折。阴晴雨雪,四时咸宜。回环百里之中,诸胜毕具,层出不穷,引人入胜。
西湖的自然山水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作用下形成的。中生代(距今2.5亿-0.65亿年前)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强烈的“印支运动”,使地层整体挤压褶皱,形成了西湖复向斜,伴有一系列断裂构造,褶皱成山,遭受风化侵蚀。西湖复向斜构造及断裂作用为西湖的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而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降直接影响了西湖的形成与发展。西湖先后经历宽谷阶段、古湖泊阶段、古海湾阶段、海湾—潟湖过渡阶段、潟湖阶段、淡水化—沼泽化阶段及现代西湖阶段。
 2.2“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
 西湖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出作品。而其非同一般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关系,则是其突出价值的典型代表。西湖北、西、南三面与山紧密相依,东岸为杭州城区西界,呈现出湖裹山中,山屏湖外,城湖相依的特征,且历经千余年而不变。纵观杭州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始终围绕着西湖进行,城和湖相辅相依,百姓生活与西湖密不可分。西湖自古以来就是适宜人类居住之地。考古资料表明,距今4000—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周边生活栖居。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老和山是西湖周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区域。此外,在半山水田畈、祥符吉如及西湖周围的黄家山、凤凰山、九曜山、葛岭和西湖疏浚工程中也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
 2.3“两堤三岛”景观格局
 西湖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全湖被白堤、苏堤及孤山划分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五个水面,湖中有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三座岛屿,各湖区水体通过桥洞相互沟通,形成“湖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增强了水体景观的层次感和含蓄性。组成“两堤三岛”景观格局的“两堤——白堤、苏堤”、“三岛——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均由历代疏浚西湖的湖底淤泥堆筑而成。
 2.4“西湖十景”题名景观2)
 “西湖十景”属于中国原创的景观设计类型“题名景观”早期作品。南宋时期,临安作为都城,西湖景观营造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宫庭设立南宋画院,御用画家以西湖山水为蓝本创作大量西湖画作,并肇始了十个以西湖景致为名的景观题名,是为著名的“西湖十景”,约成书于1239年的祝穆所撰《方舆胜览》中,确切记载了“西湖十景”的十个景名,该四字景目系列自此成型。后经元明传承、清代皇家钦定而最终确立,并沿袭至今。其景与名一直保存完好。其独具中国特的四字景目题名被模仿至今,成为中国现存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题名景观”。
 “西湖十景”包括10个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和山水画审美组合命名的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
2)“题名景观”是一种由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艺术扩展到景观设计的产物,是中国山水美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上的杰出体现,成系列的“四字景目”缘起于北宋时期,后来逐渐推广运用于造园设计,成为中国
特有的山水园林景观设计传统。云顶之奕
晚钟”。“西湖十景”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了西湖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景观特,以及堤、岛、桥、亭、台、楼、阁、园林、宅院、佛寺、佛塔等极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并各有侧重地表现出各类审美主题,十分契合不同的时空心境。
 苏堤春晓:南宋“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因苏堤而名。是以苏堤的长堤六桥、桃红柳绿为主体的跨湖古堤景观。苏堤是北宋大豪苏轼担任杭州地方官时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苏轼曾赋诗曰:“六桥横接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3)可知苏堤初建成时堤上就有六桥。春季垂柳初绿、桃花盛开之时,绿柳如烟、红桃如雾,成“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枝杨柳间株桃”之景。 曲院风荷:南宋时在金沙港西北九里松旁曾有“麯院”,乃取金沙港之水造麯以酿 官酒之地。曲院内有莲塘,种植荷花。每当夏日之时,湖面水波鳞鳞,绿盖红衣,荷香、麯香随轻风徐徐飘来,暑气顿消、神清气爽,令人陶醉。宋人谓之“麯院荷风”。清康熙年间复兴,康熙帝御题“曲院风荷”,曲院重现“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之艳丽景致。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的终点处,孤山南麓,为杭州西湖观赏秋月的最佳处之一。每当秋夜,亭台楼阁依湖平铺,高阁凌波,依窗临水,一湖光万顷秋。宋人喜在此玩月饮酒,赋曲作诗,皎月悬空,湖水澄碧,水月云天,银波万顷。置身于月光笼罩之中,恍若身处月宫之上。有“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之境。
 断桥残雪:断桥之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因从孤山通过来的白堤至此而断,故名。一说,每当大雪初霁日出映照,断桥向阳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呈“雪残桥断”之景。此桥在宋代又名孤山桥,宝佑桥。每当雪后,环湖诸山犹如玉琢银镂般的雪景,分外妖娆,令人美不胜收,使伫立桥头的游人陶醉不已,而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银链横陈,让人无限神往。西湖历来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之说,公认“雪湖”为上佳景致。加之与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白蛇传”有关,因此,“断桥残雪”在游客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花港观鱼:南宋时位于西湖西南角大麦岭一带,内侍卢允升在这里营建花园别墅,引花家山溪水入内,称为卢园。因所在位置水域名花港,且别墅内凿池引水、畜异鱼数十种,成为当时西湖的一大景观,故得题景名 “花港观鱼”。宋亡后,卢园废,至清康熙帝南巡复兴,于映波、锁澜两桥间的苏堤西侧湖岛上重建该景,浚池蓄鱼,再现“花著鱼身鱼嘬花”之趣。
 柳浪闻莺:南宋时期在清波门外南宋孝宗皇帝濒水所建的御苑“聚景园”中,聚景园中种植着许多杨柳树。每当春时,翠绿的柳丝随着清风翻滚,犹如大海中的波浪;美丽的黄莺在柳树上婉转鸣叫,悦耳动听,故得题名“柳浪闻莺”。清康熙年间景观因康熙帝南巡而复兴。
 三潭印月:“三潭”是杭州西湖景观最经典的标志。北宋苏轼在疏浚西湖时,曾在湖中三潭处立有三个小石塔,以为标志。规定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时称“西湖三塔”4)。 又因其靠近苏堤,故又名“
苏堤三塔”。这三个小石塔,原不在一处,相隔遥远,无法构成一个独立的景观。南宋时,人们将三塔相对集中,形成“翠台如鼎,簇簇小浮屠”“三塔亭亭引碧流”的景观5)。 每当皓月当空,此处便出现“月光映潭,分塔为三”的奇妙景,中秋时节塔中燃灯,湖波映照,与中天明月上下辉映,诗趣盎然。人称“三潭印月”。明万历间县令汤心聂筑放生池并在池外现今位置设立三塔。
 双峰插云:两峰指南北两高峰。南高峰在西湖西南,北高峰在西湖西北,相去十余里。双峰遥遥相对,其间山层峦叠嶂、蜿蜒盘结。南宋时西湖南高峰、北高峰峰顶各有古塔一座,每逢云雾低垂之日,峰形隐晦而塔尖分明,犹如插入云霄,故名“两峰插云”。清康熙帝南巡时,易“两”为“双“,并御题“双
3)《苏轼诗集》卷三五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册,第1876页。
4)《名胜志》云:“旧湖心寺外,三塔鼎立。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故建浮屠以镇之。”5)《南宋旧图》:“从南数湖中,对第三桥之左,为一塔;第四桥之左,为一塔;第五桥之右,为一塔。塔形如缸,浮漾水中,所谓‘三塔亭亭引碧流’是也。”
峰插云”。
 雷峰夕照:在夕照山雷峰。五代吴越时钱俶王妃在雷峰山上建塔,人称“黄妃塔”或“雷峰塔”。每当夕
阳西下,人们站在古塔朱栏内,可以观赏火红的落日,见到塔影横空、烟光山淡溟的景象,有一种苍茫落寞的境界。同时,该处景观也与著名的“白蛇传”传说相关凭添了神秘彩。明代塔毁,只剩下砖体塔芯,造就了“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胜景。
 南屏晚钟:南屏晚钟之名,最先见于北宋张择端的画作。南屏山上在五代吴越国时建有慧日永明院,南宋绍兴九年改名为净慈报恩禅寺,简称净寺或净慈寺。每当傍晚苍烟暮蔼、万籁归寂之时,西湖南屏山净慈寺向晚击钟,钟声回荡于峰峦、林樾,山谷皆应,余音缭绕,久久不散,将人带入“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之中。
 2.5西湖文化史迹
 在千余年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演变过程中,西湖景观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留下了与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直接相关,或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的一系列文物古迹。这些类型多样的文化古迹是西湖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对西湖文化景观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力地证明了西湖文化景观文化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充分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观内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西湖完好保存大量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
 保俶塔位于西湖宝石山东端山脊,原名应天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原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宋、元以后几经毁建,现塔为民国22年(1933)重修。砖砌实心,七层,平面为八角形,通高45.3米。塔身北面嵌“重修宝石塔记”碑。保俶塔是西湖景观的重要标志物,它与雷峰塔一秀一拙,相映成趣。 雷峰塔遗址位于西湖夕照山,又名西关砖塔、黄妃塔。始建于吴越国时期(972年),为砖木结构双层套筒楼阁式塔。历代多次整修,明代遭兵燹,仅存塔芯。1924年9月25日轰然坍塌。现存遗址,并在其上建保护设施“新塔”。雷峰塔在历史上曾与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两岸的标志性对景。该塔还因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而成为爱情坚贞的象征。雷峰塔地宫建于塔基正中心的塔心室下方。地宫内出土文物类型丰富,包括鎏金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丝织品、经卷等,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麓。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原为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兴建以镇江潮、防止水患,并作导航灯塔之用。建塔之时并建开化寺塔院,现为遗址。塔历经毁修,现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高59.89米,占地867平方米。砖塔心为南宋隆兴二年(1164)重建原物,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建,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重修的遗物。六和塔是古杭州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人人客服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与灵隐寺齐名的西湖古刹。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国
王钱弘俶创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寺初建时奉法眼宗,因此对法眼宗在杭州的传播有重要影响。自宋至今几经兴毁,现存寺院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经多次整修后形成的。寺内有一重达二百余斤的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花经》,计六点八万字。每当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苍茫的西湖上空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高峰南麓。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相传为印度僧人慧理所创,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南宋时被封为禅林宫寺制度中最高级别的“五山十刹”之一,是江南地区最著名的佛寺之一,亦为西湖佛寺之冠。寺自创建以来屡毁屡建,现存寺院规模是在清末重建的基础上多次整修后所形成的。 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寺前灵鹫峰,始凿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后宋元均有开凿,现存115龛、
390余尊造像及大量摩崖石刻,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突出。造像依自然地势和岩壁开凿,以圆雕和高浮雕为主要雕刻手法,风格柔和、圆润,雕刻精美。造像内容主要为佛像、菩萨、天王、弥勒、罗汉等佛教人物题材。飞来峰造像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造像,也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最多的佛教石窟。它保存了晚唐以后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五代至元代的空缺,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岳飞墓(庙)亦称岳坟,为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而建。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隆兴元
年(1163),明清以来历经重修。现存格局为清代重修后形成,占地15695平方米,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民国1918年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为明代遗物。岳飞墓(庙)是人们祭祀、悼念岳飞的场所,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教育基地。
中国黑社会老大 文澜阁文澜阁位于西湖孤山,属于官府藏书。清代乾隆皇帝考虑到江南是文人才子汇聚之所,为了使年轻人读书方便,特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下令建造《四库全书》藏书楼。文澜阁是当时全国修建的收藏《四库全书》的七大藏书阁之一,收藏全套古籍共36300册。江南地区与文澜阁同时建造的《四库全书》藏书楼扬州大观堂文汇阁和镇江金山寺文宗阁现均已不存。惟有文澜阁在历经浩劫之后获得修复,成为“江浙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并在“南北七阁”中,唯一保持了书、阁共存。
工商银行纸黄金>查违章车辆查询 抱朴道院位于西湖葛岭。东晋著名道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284-364)曾在此结庐炼丹,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对杭州道教影响很大。因此,人们将他住过的山岭称为葛岭,并建"葛仙祠"奉祀之。至唐代逐步扩建,元代因遭兵火,祠庙被毁。明代重建,改称为"玛瑙山居"。清代复加修葺,以葛洪道号"抱朴子"而改称"抱朴道院",遂沿用至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道院经重修后对外开放。
 钱塘门遗址是12世纪-20世纪初杭州城西城门的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自宋至清历代沿用。
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城临湖的三个西城门之一,是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分界的直接物证。该遗址位于西湖东岸北部,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相接处,距西湖东岸约90米,现以地下遗址方式保存。2008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南宋钱塘门的门道侧壁、门道、城墙夯土等遗存,揭露面积共约110平方米。
 清行宫遗址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现存有建筑与园林遗址遗迹。它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行宫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整体院落座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的在整体格局完整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
 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孤山北侧有放鹤亭,为纪念北宋隐士林逋而建。内有《舞鹤赋》刻石,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上刻康熙皇帝临摹的董其昌《舞鹤赋》书法作品。《舞鹤赋》的作者为南朝宋著名文人鲍照,该文以吟咏仙鹤优雅出众的形体、高下回翔的美妙舞动姿态,比喻君子超凡脱俗的风节和情怀。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碑通高24米,宽294米。碑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里湖。亭外植梅,为湖上赏梅胜地。放鹤亭旁
还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是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代表人物。他曾筑庐舍于西湖孤山,隐居二十余年。不仕不娶,日以赋诗作画,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所作《山园小梅》等吟咏西湖及孤山风光的诗歌广为流传。其清高自好、恬淡自在的生活态度,成为中国名士风范和隐逸人格精神的典范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