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爱情悲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意涵
歌德作为最伟大的德国文学家之一,其主要代表作《浮士德》,以浮士德思想精神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出了一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分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逐步在追寻社会崇高理想的道路上探索人生的真理。作为诗剧虽未有首尾和连贯的情节,却完整的表现了浮士德命运的五大悲剧。其中的“爱情悲剧”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使其影响广泛。这部发生在封建宗教统治森严的德国社会的“爱情悲剧”,以浮士德和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位刚从书斋生活出逃的老博士,在恢复情欲后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当“小我世界”的追求到达一定程度后,精神世界向往“大世界”的探索。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和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还象征着人类的自强不息的探索。本篇论文就以《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为主,探索歌德让“爱情悲剧”出现第一部中的意义、这部爱情悲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以及“爱情悲剧”中蕴藏的的象征意涵。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内容;象征意涵;人类发展
Abstract
ThispaperisbasedonthelovetragedyofFaust,exploreGoeheletthemeaningofthelov etragedyinthefirst,andthislovetragedyreflectsthesocialcontentandsymbolicmean ings.
Keywords:lovetragedy;socialcontent;symbolicmeanings;
象征爱情的东西humandevelopment
TOC\o"1-3"\h\z\u
摘要I
引言1
一、“爱情悲剧”存在的必要性2
(一)历史性2
(二)社会性3
(三)象征性3
南北方将迎下半年来最冷清晨二、“爱情悲剧”的社会内容4
(一)封建宗教的统治4
(二)社会伦理旧俗的压制6
三、“爱情悲剧”的象征意涵7
(一)人类发展的追求7
1.人格发展中的本我与超我7
2.锲而不舍的发展与实践9
(二)哲学思想的升华10
1.灵与肉10
2.善与恶11
3.“小我”与“大我”13
结论14
小学安全教育知识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经历启蒙运动后的德国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德国文学也因为他创作的存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并在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史中留下了精彩的一幕。其主要代表作《浮士德》是作者融汇一生心血完成的巨作。这长达60余年的创作历程,贯穿于歌德的整
个写作生涯。如果说歌德的其他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1],那么《浮士德》可以被称为他总结性的作品。在这60年的创作期间,歌德的思想随着外在客观世界的发展产生的变化都反映在这部诗剧之中。
《浮士德》的第一部的创作就处于歌德的青年时期,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高峰期。其中第一部中的“爱情悲剧”更是广为人知。虽然讲述的是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故事,却放映出在德国旧社会的大背景下,资产阶级初期产生的阶级矛盾和宗教压迫下的旧封建礼俗。与此同时也包含着强大的象征意涵:浮士德不屈于爱情“小世界”的精神冲突;墨菲斯特“恶”和“否定”势力的伴随;玛甘泪超乎于世俗道德的完美人格等。这都是浮士德精神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象征着整个人类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里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想。本篇论文就以《浮士德》爱情悲剧为主,从历史性、社会性和象征探索爱情悲剧出现第一部中的意义、爱情悲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象征意涵。
一、“爱情悲剧”存在的必要性
歌德耗时多年完成了史诗般的巨作《浮士德》,这段拉锯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描绘了一位百岁的老者一生的故事,也充分的表现了作者歌德不同时期创作的心路历程。其中在《浮士德原稿》以及一七九零年的片断中,“玛甘泪悲剧”都占了主要的篇幅。除了知识悲剧和与魔鬼达成契约关系的情节之外,《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在整个第一部中影响广泛,也在整部《浮士德》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在浮士德的精神发展旅途中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明夜磐安旅游(一)历史性
《浮士德》的第一部创作出于歌德的青年时期,也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期。这个时期的德国文学界,提倡自然、感情和个人主义,是文艺流派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未成熟的浪漫主义。该时期作为此运动的代表者之一的歌德,他在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人类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的精神追求。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浮士德》的第一部就把浮士德定调为一生都在锲而不舍追求的探索者。而作为当时德国文学中心主题之一的爱情悲剧,也就这般顺其自然地作为浮士德一生中的小片段出现于此。
在当时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中,爱情悲剧多以贵族诱骗少女而惨遭悲剧的命运为故事线,集中的反映出封建背景下的贵族势力对市民的压迫,以及两种阶级的道德对立。类似于这样的戏剧在当时盛产不断,莱茵霍尔德·梭茨的剧本是其杰出的代表作;而莱
辛的《艾米丽娅·伽洛蒂》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更是在刻画这种阶级压迫和对立方面达到了顶峰。歌德青年时期的创作自然也难以逃离这一主题,并且将狂飙突进运动中强调的人类内在情感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融入其中。在《浮士德》的“爱情悲剧”里,当男女主角都深陷爱恋的沼泽时,彼此内在的心理冲突就开始喷涌而出,玛甘泪全然投入的爱与世俗道德的冲突、浮士德贪恋玛甘泪的小幸福与内心又不愿只活在“小世界”的冲突。可当他们彼此都向前迈进一步时,玛甘泪突破世俗道德的约束为爱献身、
浮士德冲出“小世界”的束缚走向“大世界”。这一刻两人分离的悲剧本质展露无疑。在这个大家普遍运用的爱情题材上,青年歌德将当时的文学思潮的影响悄悄的灌入作品之中。虽然,后世之人因“玛甘泪悲剧”的完整性,常常将其单独分裂于整部《浮士德》进行研究。但不可否认“爱情悲剧”为浮士德后期的人生探索的奠定了基调,也帮其揭开了“大世界”探索的帷幕。
(二)社会性
首先,玛甘泪悲剧是1771年歌德青年时期在故乡法兰克福听过一个女子因杀了自己未婚而孕的孩子被处于死刑的新闻后,受其振动和启发写下的。表达了歌德对市民女子这类不幸命运的强烈同情。在这结构上就该层次而言,“玛甘泪悲剧”在《浮士德》全剧中可以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市民悲剧”。
另外,放眼于整部《浮士德》,诗剧中浮士德的探索正是西方资产阶级三百多年的精神发展缩影,生动地再现了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对乏味书斋这一精神枷锁的摆脱,对个人感官欲望束缚的超脱,从古典美的幻境中清醒,从政治改进的幻想中的顿悟,以及对崇高的社会理想追求却惨遭破坏的过程。其实从本质上隐喻了众多先进分子在探寻精神出路的过程中,依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爱情悲剧”的存在,一方面是是对十八世纪德国社会现象的无情揭露。虽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这个依旧处于分裂形式下的国家仍被教会和贵族阶级的势力所牢牢控制,市民阶层此时倍显软弱、无助。这也成为了浮士德和玛甘泪爱情结合必定成为悲剧的社会性因素。另一方面,以浮士德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贵族阶级有时虽沉迷于及时行乐的贪欲中,然而总是在灵魂与享乐的斗争中挣扎。他开始反省自责自己沉迷于感官享受的鄙俗追求,厌恶自己“墨菲斯特”式的灵魂,说明浮士德已经超越资产阶级发展初期毫不收敛的纵欲享乐人
生观。因而从整体上讲,作为浮士德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爱情悲剧”也可以看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精神历程中摆脱感官享受这一低级趣味的特定结构。
(三)象征性
《浮士德》的“爱情悲剧”从主人公的爱情中出发,突出的反映了两种阶级道德的对立:贵族道德主义的堕落和虚无同市民阶级符合道德的健康情感的对立。这种对立充分地描写出市民阶层的软弱和他们对贵族欺压下的无能无力。当然,歌德不仅从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矛盾出发,还添加他的个人倾向,从人类全面发展的角度升华了这一主题。在该悲剧中浮士德作为人类代表,表现出在人生道路前进过程中遭遇两难选择的境地,即美好的小幸福生活使人迷醉,而平庸且满足于现状的爱情生活又违背在人生道路上一直探索追寻真谛的本性。这在本质上变现出西方社会心理中一直存在的灵与肉、感情与理性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缩影。
在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充分实现个人爱情与婚姻是极少数的存在。恩格斯之前说过,这在市民阶层中,尤其是无产阶级中,由于对立的社会倾向,在人的思想和社会实践中会存在相互的斗争。这些
矛盾对立中,最简单原始的形式就是个人已产生的爱情激情同他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的矛盾。“爱情”与“前程”出现了艰难的抉择,在这难以避免产生悲剧的同时,其实也是主人公更高层次追求的转折点。
另外,爱情作为促进个人性格完整的重要角,更是不可或缺。根据弗洛姆“爱的艺术”角度分析,爱情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种“零星的现象”的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个体的独立性、整体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只有极少数的个体才能冲破重重束缚,享受自由的成熟的爱情。所以,爱情作为一种同人格塑造密切相连的体验经历。它与培养独立的、完整的、创造的人格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弗洛姆所说:“没有生命力的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2]。浮士德从书斋生活的逃离刚刚“入世”,就需要爱情给予他沉闷许久的灵魂再生的动力,只有一个人格逐渐完整的人才能在漫长的探寻之路上越走越远。这也就是浮士德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存在爱情痕迹的原因所在。但是歌德给浮士德爱情悲剧设置的结局却不是与爱人一起死于封建道德舆论的压迫下,而是让其在经历绝望后,让他重新开启另一番生活体验。从这场悲剧中可以看出,歌德一方面承认了感官欲望的强大,但另一方面也极力表经济管理专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