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1000字-最新范文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1000字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发布一组复古风手绘海报曝光首轮演员阵容,十二位实力派演员悉数亮相,中国喜剧的半壁江山都来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1
长假期间,对于很多人来说,看电影成了娱乐的一种方式。
其实,身边的很多人平时是不看电影的,只有节假日里才去看看电影,更多原因是平时工作忙得没时间,另外,在印象中,好像节假日里的电影都会比平时的电影好看些,不知是不是一种错觉。全家一致同意先看《我和我的家乡》。
01
范伟喜剧电影
也许正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吧使得这部影片让观影人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捧腹笑声,有泪润双眸,也有所思有所感!
故事之一: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葛优饰演的张北京有着买车的梦想,正在此时送外卖的舅舅到他,想要借钱治病,聪明绝顶的他想到了让舅舅“偷偷共用”他的医保卡的故事,这期间在医院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最后,以舅妈早已悄悄为舅舅办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只是他本人不知道而已,他做手术是可以报销为结局的,可谓皆大欢喜!
从国的视角来说,让人看到了国家的富强,开始实施全民医保。
但也让人不由得想起现实生活中,没钱治病的悲哀,看着看着让我想起了电影《我不是药神》,有些药是不纳入医保的,很贵很贵,贵的普通老百姓吃不起,但这些药却是保命的。身边就有这样的癌症患者,人托人再托人的买药,不知中间倒了几次手,但依然比医院的便宜很多很多。
故事之二:坚守与希望同在
在《最后一课》中,范伟饰演一位老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他早先在农村支教。现在的他已记不得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忘记了。记忆停留在了几十年前的一天,脑海中反复出现他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情景。
孝心的儿子为了帮父亲回记忆,带着父亲回到原来的上课的地方,而原先范伟教过的学生早已成长起来,担负起兴村的重任,也是出于对这位老师的尊重,他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让人发笑,更让人泪目的故事。
差不多五个故事中,所有的泪点都在这个故事当中。
那么那月那些事那些人,都是可以现实生活中寻得到的。
这种坚守,带来的是希望。
但细思量,多少人家有老年痴呆患者,长年面对这样的患者是怎样的一种痛!会让人发疯,会让人深夜独自哭泣。
故事之三:有梦想,才有希望
邓超饰演乔树林,看似吊儿郎当,油腔滑调,满口谎言,口里说着上亿的项目,实则身上连几百元钱的饭钱都拿不出来的十足“骗子”,
而他做的这些的目的,看似只有一个,卖出自己所种的苹果。影片最后以一个小学生的演讲为结束,也揭晓了他的真面,把所有的精力与金钱都投在了家乡治沙事业上。
从鄙视到令人景仰,只是一念之差。
想起一句话来,不要随意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中国沙漠治理已取得了傲人的成就,看看某某宝就知道了,哦,原来自己每天都在浇水做贡献。
故事之四:希望,美好生活在招手
黄渤饰演的民间带发明家,把自己的发明发在网上,成为网红,与此同时也是为了年轻时的遗憾,因为山路迢迢相阻隔,与相爱之人分手,而发明了UFO,这期间围绕UFO哪里来的而展开的带有悬疑性质的故事,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情形,也带动了乡村旅游。
突然想到了《唐人街探案3》,是不是也有着为这部影片预热的意思。
故事之五:舍与得
沈腾演的是一位名叫马亮的画家,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他在考上国外一所院校,正准备去深造时,他的名字又赫然在单位扶贫人员的名单上。
是去深造,还是去建设家乡?
他的妻子义无反顾地让他去国外进修学习,“惧内”的他表面遵从妻子的愿望,实际则去了乡村,这期间与正在怀孕的妻子视频通话
时发生了的一系列让人哈哈大笑的故事,最终画面一转,被妻子发现,妻子也终是理解了他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坚守在农村基层,燃烧自己,成就乡村振兴。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人,扶贫如何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2
新京报报道,据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消息,截至10月5日15时,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票房突破12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不仅是2020国庆档首部票房破10亿元的电影,在观影平台的评分也一路升高,单日票房位居榜首,列国庆档电影之最。
《我和我的家乡》延续了去年国庆档票房冠军《我和我的祖国》的“拼盘”模式,由五个短片组成,分别是宁浩执导的《北京好人》,陈思诚执导的《天上掉下个UFO》,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邓超、俞白眉执导的《回乡之路》,闫飞、彭大魔执导的《神笔马亮》。
从这几天的数据来看,《我和我的家乡》也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式的成功,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一方面是因为五个短片的整体质量都很高,把主旋律与娱乐性结合得天衣无缝;另一方面是它击中了每一个观众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结,并启迪观众去思考:对于家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只要有家乡,我们就能到最初的印记
中国人对家乡有天然的亲切感,家乡是很多人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之一。不仅因为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更是承载了血脉亲情、人伦道德、心灵港湾等重要意义的“复合体”。
因此,千百年来,家与家乡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母题。我们总是把家乡形容成温暖的港湾,永远不变的此岸,无论我们漂泊多远,只要有家乡,我们就能到最初的印记。
但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对于家乡有着很复杂的情感。他们热爱家乡、他们留恋家乡,但他们又纷纷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扎根,可能多年也未曾回家。家乡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永久的乡愁。
不必讳言,这一矛盾背后有着现实根源,即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在过去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下,大量的优势资源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倾斜,广袤的乡村得到的太少,甚至还要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资源与劳动力,一些农村地区甚至一度处于慢慢凋零的状态。“人往高处走”,年轻人为了实现更大理想,只能背井离乡。
好在这几年来,全国上下打响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重视并加大对贫困地区与困难民众的帮扶力度,把每个人的家乡都建设好,为的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的是让整个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对于家乡,没人是旁观者
现在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课题是:在脱贫攻坚、带着家乡全面奔小康这一历史使命前,作为家乡的一分
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和我的家乡》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天上掉下了UFO》,贵州黔南阿福村,距离中国天眼FAST只有15公里。中秋之夜,神秘UFO惊现,刹那间轰动了全村。村里利用“UFO 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把村里的旅游资源彻底盘活了。
电视台的记者一番采访后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一场乌龙。村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