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公布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
多所高校发布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
近年来,“就业”二字的定位更加明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从 2021届起,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以更加准确反映高校毕业生升学、就业等毕业去向情况。毕业去向落实率包括协议和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及升学率。
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0%。数据显示,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8003人,其中本科生3197人(39.9%)、硕士生2657人(33.2%)、博士生2149人(26.9%)。其中,男生5135人(64.2%)、女生2868人(35.8%),男女比例为1.8∶1。
另外,根据毕业生去向统计,清华大学选择国内深造比例为28.3%,出国(境)深造比例为7.1%,签三方就业比例为52.5%,灵活就业比例为10.1%。
在上海交通大学,截至2022年11月30日,上海交大(含医学院)2022届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7.61%,赴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就业率为71.08%。值得注意的是,校本部2022届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为373人,各省份录取定向选调生人数为230人,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就业人数为482人,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为应对严峻复杂就业形势,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全力开发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以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力求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作为地处东北的“双一流”高校,吉林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17373人。截至2022年8月31日,2022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86%,其中,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3.69%,升学率为43.38%。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90%,协议和合同就业率为65.69%,升学率为10.65%。
值得注意的是,在吉林大学,有1183名毕业生签约短期科研助理及管理助理,其中签约吉林大学的1178人。毕业生中,报考选调生人数超过6000人次,公务员、选调生录取总人数近800人,其中定向选调生386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扎根基层,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地处西部的知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66%,其中本科生深造率连续3年保持65%以上。2022届毕业生到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8.82%。从经济区域分布上看,2022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人数比例为59.52%,其中博士为75.15%,本科和硕士分别为66.33%和53.94%。
如今,选择读研深造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例如,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12月1日,2022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002人,已落实毕业去向669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 83.63%。
其中,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共131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999人。“不就业拟升学”是本科生未就业的最主要原因,占未就业本科生的比例为65.37%。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46.81%。2219名国内升学毕业生中,2130人被“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录取,占升学总人数的95.99%。
对于学科专业特明显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则有更加清晰的倾向性。
截至2022年8月31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有2022届毕业生共4167人。按学历统计,本
科生1921人,硕士生2121人,博士生125人,该校2022届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为96.08%(截至2022年10月31日,整体落实率为96.21%)。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占就业毕业生总人数的28.22%,比去年提升1.5个百分点。
在华东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37%,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08%,非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74%。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历类(50.67%)、信息技术(27.31%)、金融(6.64%)、公共管理(4.21%)等行业。
在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信息科技、金融、航天军工等重点领域是主要就业流向。该校2022届毕业生共7410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学校2022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73%。主要就业单位方面,本科生毕业生覆盖了通信、信息科技、金融、航天军工等重点领域,其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研究生毕业生覆盖了通信、信息科技、金融、航天军工、机关及事业单位等重点领域,具体分布为阿里巴巴、华为、腾讯和字节跳动等。
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1929人,比去年略有增加。截至2022年8月31日,学校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13%。整体而言,事业单位是毕业
生“最爱”。报告显示,38.32%就业毕业生去事业单位就业。各学历毕业生具体就业单位流向存在差异,其中,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其他企业(47.06%),硕士、博士毕业生主要进入事业单位,比例分别为43.40%、90.54%。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截至2022年10月31日,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26%。研究生的去向落实率(94.86%)高于本科生(92.63%)。毕业去向中,有1561人选择就业,569人选择升学,升学率为24.91%。其中,国内升学人数为239人,出国出境深造人数为330人。前三大留学国家分别是英国(103人)、美国(42人)、日本(31人)。
政府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当前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密不可分。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体的就业问题。要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其次,政府的就业机制还不完善。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长期以来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壁垒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着。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
微电子就业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附加各种条件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高等院校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