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去东北为什么叫闯关东
山东人去东北为什么叫闯关东
清政府放开柳条边前,如遇灾年,去哪儿逃荒的山东人都有。
有去关外的,有去京城的,有去南方的。
比如清末拳师马永贞,应该有听说过吧?他就是最早一批,闯荡上海滩的山东人。
还有民国上海滩的青帮大佬张仁奎,黄金荣见了都得叫他一声师父。也是山东人。
所以,并不是没有山东人去江浙沪闯荡。
只是说,相比于去浙江沪谋生,闯关东的山东人,数量确实要多很多。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般认为,江南人多地少,浙江沪当地人尚且存在严重的内卷。外地人去到那边,很难在当地立足。
此外,江浙地方财阀勾结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甘心做买办,疯狂剥削老百姓。当地人只能
拾财团之智,勉强度日。更何况是没有背景的穷外地人?
相比之下,当时的关外人少地多,黑土地盛产石油和资源,狍子用来捞鱼,野鸡飞进电饭锅。发展空间很大。
山东人只要不太懒,都有可能发财。我不敢说人人都能成为地主,至少做个富农不难。
一边是铁定给人做佃农,一边是有可能改年阶级。换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所以闯关东才变成主流。
然而,以上观点,并不准确。
因为清末(1897~1911年)的闯关东,并不是单纯农业移民。
早年冒险进入关东的人,都是开荒种地的。还有曾经工作过的人。
打工?打什么工?
说白了,就跟我们现在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上班一样。
1897年,清政府将大连租借给俄国后,大批俄国资本进入东北,垄断了东北的工业、矿业、商业和铁路运输。
后来,日本打败沙俄,也插了一脚,日本资本也大举进入东北。
东北历史上著名的大项目,如中东铁路,大连商港,旅顺军港、鞍山煤铁企业等,便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当这些项目和企业开始建设和运作后,无论是工厂、矿场运作,还是修铁路,肯定都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而东北地区人口太少,无法满足项目和企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因此,踏上东北之旅的人在东北有了立足之地。
从清末民初的人口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历史特征。
清朝灭亡前,黑龙江加吉林的人口,只占辽宁的六成。
大部分闯关东的人,其实都留在了辽宁。因为大部分工业项目和企业,都分布在辽宁。
还有黑龙江,吉林,虽然地广人稀,虽然黑土地很肥沃,但是那里气候寒冷,有大片的沼泽和湿地。个人或者小家庭单靠种地在那里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北大荒建国后变成了北大仓)
为什么叫中东地区而吉林和黑龙江的企业和项目,相对也少于辽宁。
所以山东人选择去东北旅游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东北地广人稀,去了就能致富。
而是列强资本进入大举东北,催生了当地的工矿业、工商业的发展,继而又催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
实际上,就像现在的打工人一样,最初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少有在东北定居的。
很多人都是年初坐船,渡海闯关东。或去修铁路,或去挖矿,或去伐木,或去淘金,或去做工。
辛苦了一年,赚到了钱。年底,我坐船漂洋过海,回山东老家过年。然后第二年再复读。
当年热播的《闯关东》电视剧,对这种情况也有描述。
虽说主角朱开山最早也是在东北某地靠开荒谋生,但朱家的家业,并不是单靠开荒种地挣来的。
如果朱开山没有去淘金,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他后来能建立起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吗?
想都不要想。
一个人在山东老家是佃农,出关时大多是佃农。
穷人想单靠一亩三分地在东北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要发财致富,非得去做工。
只有工作之后,攒钱,把家产买下来,然后买地,雇人种地,或者开店做生意。才可以让首都把山东老家的老婆孩子接过来住。
总而言之,大部分山东人选择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
原因在于东北地广人稀,发展空间大。
这点没有错。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发展空间大,并不是指一般认为的,东北有大量闲置土地,山东人闯关东,是奔着开荒而去的。
它指的是现代东北,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繁荣的工业和强烈的就业需求。最早的一批拓荒者,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打工挣钱的初衷而去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