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游戏时——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当儿童游戏时——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直以来在操作的层面上仍欠缺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讨。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儿童在游戏中或通过游戏学习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还客观存在着诸多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与实践方面的误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这种理论上和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却轻视和忽视游戏,特别是缺乏真实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的现象已然成为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瓶颈,成为实施教育部最新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绊脚石。
    那么,有关“教师从什么视角观察儿童游戏”这样一个命题,就自然地摆在了面前,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内容。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好的观察,妄论好的指导。事实上,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游戏现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老师们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在儿童游戏时自己应该去看些什么。表现为:“无视”儿童的游戏——没有看见那些儿童游戏时真正需要教师关注的内容;“弱视”儿童的游戏——看不清儿童游戏时的真实面貌;“浅视”儿童的游戏——只能简单地看到儿童游戏时的一些表象;“短视”儿童的游戏——急于想看到儿童通过短时间内的
游戏就获得某项成功;“偏视”儿童的游戏——总是偏向于看儿童在游戏中的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教师对于儿童游戏的观察和了解流于形式、表层、片面,无法真正看懂儿童的游戏并理解游戏的真谛。因此,我们尝试从下面这“两个看点”着手,帮助教师提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
    一看
    是否是儿童的“真游戏”
    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如果老师们能在儿童游戏中看到下列几方面的特质,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自己到了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 是真心想玩的
    儿童的游戏总是自成目的的,他们会源于自己想玩、爱玩、好玩、开心等目的而开展各种游戏。所以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还给儿童自由游戏的可能性。
    【案例】L园大一班的小王老师发现:在户外体能游戏活动中,喜欢玩汽车轮胎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求助于教研员。通过现场观察,教研员发现小王老师在堆放汽车轮胎的场地边,设置了三张“玩轮胎示意图”:第一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抱起一只轮胎;第二张图示上画着一副平放的木梯子,梯子的一端架在一只轮胎上;第三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从架着轮胎的木梯子上跑过去。看着这三张图,教研员心里有了底。通过和小王老师交流,她明白了正是由于这三张老师规定玩法的图,造成了孩子们日益不喜欢玩轮胎。当她听从建议果断地撤下图示,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欣喜地发现喜欢玩轮胎的孩子渐渐地又多了起来。
    在很多幼儿园中,我们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一些老师对儿童游戏目的的随意干扰甚至是破坏,殊不知这种貌似“好心”的做法,结果却常常是“不得好报”。因此,在观察中当我们发现上述不当做法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尊重、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的自我目的性,让儿童真的有可能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2 是真情投入的
    事实上,没有哪个儿童抗拒得了游戏的“诱惑”。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是儿童的“真游戏”,你
便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积极主动地投入于那些他们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之中。这时的儿童常常会表现为情绪欢快而愉悦、行为专注而持久、互动频繁而丰富等,甚至会“沉醉”其中而一时之间不再想做其他的事情。
    【案例】z园为中、大班的小朋友在上午9:3o~10:00之间安排了“自主点心”的环节,让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的活动中可以自主喝牛奶、豆浆和吃饼干。一天,中三班的孩子们正在这个时段进行游戏活动。张老师注意到小男孩豆豆挂着一只“照相机”,一直忙着给“顾客”们拍照片,似乎忘记去吃点心了。就走过去提醒豆豆:“快去吃点心吧!”豆豆头也不抬地说:“等一等,我还没有拍完呢。”张老师微笑着继续提醒:“时间快到了,点心要收起来了。快去吧!”“哦——”豆豆微微一怔,马上冲向点心区。只见他左手一把操起牛奶盒准备向杯子里倒牛奶,右手直接伸向装着饼干的盘子。见此情景,张老师急忙提醒:“豆豆,你还没有洗手呢!”听到张老师的声音,他的右手在离饼干很近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回过头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多浪费时间呀!”“不急不急,还有好一会儿可以玩呢。”张老师安慰他。 “嗯——”豆豆有些不情愿地赶快去洗手了,望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张老师若有所思地笑了。
    我想,案例中张老师在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对儿童在游戏中那份真情投入的善意理解,也
是对自己能观察到儿童“真游戏”的一丝欣喜吧。所以,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教师应注意了解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游戏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因为只有那些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才可能赢得他们全身心的真情投入。
    3 是真正开放的
    在儿童的“真游戏”中,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谁玩、怎么玩等等都会是生成而开放的。当你尝试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之内的游戏,就有可能看到孩子们几乎是在不自觉中不停地转换游戏的内容、材料、伙伴、过程等。于是,你可能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游戏,都是你不能预先完全知晓的游戏。
    【案例】w园芽芽班(小班)的孩子们正在玩户外大型玩具,一开始许多小朋友都只是利用大型玩具上的设施玩一些攀登、溜滑、钻爬等游戏。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甲拿着一根不长的粗管子,爬上了大型玩具上层的“回”型通道,他站在那里朝着通道中间形成的空处,一边双手紧握水管向下做喷水状,一边大声叫喊:“着火了!着火了!”路过的两个小男孩乙和丙显然被他的游戏吸引了,于是这俩人上来就争着拽走了甲手中的那段管子,也玩起了“救火”的游戏。甲生气地在一边呆呆站着想了一下,就用双手做出握管子状,接着玩“救火”游戏。这
时,几个女孩子走过他们的身边,看见他们玩得那么卖力,就“不满”地说:“好了,好了,新娘子的衣服都弄湿了。”原来,这几个小女孩在通道上正玩着“新娘走秀”的游戏,她们觉得男孩子们“喷”出的水太多会弄湿新娘美丽的花裙,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游戏。听到女孩子们的话,小男孩甲不再“喷水”,转而凑近“小新娘”们的身边,开始观赏她们的走秀……
    在观察儿童的游戏时,教师不难发现:孩子们并非只会玩那些我们预想到他们会玩的游戏。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那样,当我们以为户外的大型玩具只是孩子们进行体能类游戏的活动场所时,你却真切地看到他们在这里玩起了角扮演等其他类别的游戏;并且在这一游戏中他们的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等也不断地自然生成和变化着。其实,儿童自己的游戏就是这样自然流变的。
    4 是真实体验的
    可能有的教师在心底里还难于理解儿童对于游戏的“痴迷”。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游戏呢?这确实是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尝试去解开的疑问。当我们努力透过那些纷繁的、虚拟的游戏情境去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也一定会从中逐渐体悟到他们为何对游戏会有这样一份独特的挚爱。
    【案例】在一次对大班儿童的游戏观察中,我们走进了H园的“石头游戏屋”。孩子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块玩着各自钟爱的游戏,他们有的在用大石块垒高搭石屋,有的在光滑的鹅卵石表面用颜料涂涂画画,还有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块依次排成了一排……这时,屋角的一位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把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块进行组合后堆放在一个又一个简易餐盘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近她的身旁,微笑着轻声问:“忙什么呢?”她扬起一张兴奋的脸,好看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大声地回答:“做菜呀!”“是吗?”我略做惊讶状接着问:“做啥呢?”“萝卜炒鸡蛋!”她不假思索地说。“啊?这菜我可从来没有吃过。”我也紧跟着来了这么一句。小女孩一瞬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朝我闪闪眼睛,放低了声音小声道:“是假假的呀!” “嗯。”我也朝她眨了下眼睛,郑重地应了一声,仿佛这成了我们俩人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子虽然知道自己做出的菜肴是“假假的”,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于游戏的投入。究其原因,虽然儿童游戏时的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的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的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是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儿童在游戏中的兴奋、快乐、自豪,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狡黠与促狭,其实,他们正在向你宣告:“我是在玩!”“可真好玩!”
怎样把两张照片合成一张    二看
    是否在游戏中“真成长”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单是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这样单一,他们更是通过游戏获取各方面粗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观察时还要看他们是否在游戏中真正地得到了发展。
    1 是自主学习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游戏就是儿童独特的学习,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我体验、自然交往、自主成长着。因此,教师需要十分注意地观察儿童是否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案例】在一次B园中班儿童的建构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刚开始时孩子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两结伴,简单地搭着积木。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名小女孩站起来提议说:“我们搭一个游泳池好吗?”见小伙伴们反应不大,她继续提议:“我们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可以从很高
的台子上跳下来!”这么一说,马上引发了周围几名儿童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一起干了起来。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在一个很大的游泳池里搭出很高的跳台?孩子们反复尝试,通过不断争论、协商、调整,最终用长方形的积木横竖间隔依次延展摆放,并逐渐围合成一个圆形的游泳池,然后把竖着的那些积木当成柱子,在柱子上面用较长的木板进行连接,再往上不断垒高,就搭出了两层跳台。看到自己搭的“游泳池”这么大、“跳台”那么高,孩子们高兴得在池子里跳进跳出,争着玩起了“高台跳水”的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自己的游戏首先具有很好的自我构想,当“一起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和很高的跳台”这一提议得到众多伙伴的认同后,孩子们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尝试完成这一游戏构想;接着他们又通过实践操作、相互协商不断调整策略,克服搭建中遇到的延展围合和依次垒高的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游戏构想。因此,儿童在这里不仅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更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 是累积递进的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小步递进的累积效应。它并非简单地追求让儿童通过活动产生即时的学习效应,也不是“功利”地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向儿童传递特定的知识与
技能,而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儿童有可能获得聪明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知识技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的,是通过儿童自己逐步积累经验,在小步递进中产生的自我发展效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