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收发》
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新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三年多了,翻阅信息技术教材,作为本学科教师,我深感它巨大的变化,其教学任务取材于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还有些取材于人文学科的内容,但是一切任务都是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最终目的。
二、设计思路: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接受“新”(新知识、教师教学的新方法)的幸运儿,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申请免费,并且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领悟信息时代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信息时代的特征。我在教授时以还未收到一封已经发送出好久的信为题引,展开了教学。在技能知识的传授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是沿着以下思路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入课题---步步为营,导学达标---归纳总结,完成建构怎样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地址格式及意义, Web方式接收和发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地址格式及意义等有关知识,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品味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知识,树立努力学习好信息时代的技术,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才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的申请及接收和发送。
五、教学难点:设置帐号。
六、教学方法:对比讲解(与普通邮件比)。
七、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和实践。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入课题。 [师]有哪位同学在收发室里看到老师的信啊? [生1]老师,没有看到啊!是什么信? [师]就是老师的大学同学寄来的,都已经一个星期了,真着急! [生2]电脑老师,叫你的同学用呀!(有的学生了解的作用,知识就在身边) [生]异口同声:“对呀!”老师,使用啊! [意图]体现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体现本知识点的重要性。 [师]哦!对呀!可以使用,上一次课大家已经申请了,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学习怎样收发吧!
2、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分组(注:相邻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上次课同学们都已经申请了,还记得你的邮箱帐号和密码吗?你的E-mail地址是什么?谁可以告诉老师! [生1]一学生回答问题,将E-mail地址输入到大屏幕上。 [生2]我的E-mail和他的也一样。就是在@前的不一样 。 [生3]我的E-mail和他们的都不一样,在@前面和后面的都不一样。 …… [师]为什么呢,引出“@”是什么意思?它的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请同学们思考,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吧!我们可以到网站里面去搜索。给同学们
三分钟的时间。(提供网址:www.baidu ,le 。) [生]独立操作,开始查资料。 [意图]培养学生独立筛选获取的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了解E-mail的地址格式及意义。 当前小任务结束,学生回答从网上获取E-mail的知识,教师小总结,学生了解。 [师]同学们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做更深入的学习了,准备好了吗?(生答)马上登录自己的,有的同学可能忘记了,那么没有关系,和你旁边的小组同学探讨一下! [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第一小任务,登录。 [意图]巩固旧知,登录自己的。体现小组学习中,合作探究的优势。 [师]巡视、必要时指导个别学生。表扬做的好的学生。 [意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表扬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登录到邮箱里了,做的真不错,哦!谁在自己的邮箱里新发现?老师在课前给每位登录成功的同学都发送了一封祝贺信,还有小礼物呢!有人收到吗? [生]礼物,信件。 [意图]渗透新知识,收取电子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收到礼物的同时,既掌握了技能知识,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 [师]来,谁敢大胆的演示一下,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收到的! [生]勇敢者尝试,并将自己的体验告诉全班同学。 [意图]注重个别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虽然只是知识点的学习,但是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
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 [师]这一环节,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接下来把你的收获,或是不足都反馈给老师吧!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喜忧,帮你解答你的困惑,请大家以文字的形式尝试发送到老师的信箱里,老师会提示你我是否收到了你的邮件。提示:我的:lgp8898@tom。 [生]尝试性操作,大部分学生在认真观察屏幕的内容,查发信的功能,探索答案,试着发信,部分学生合作研究学习。大家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气氛比较热烈! [师]巡视指导,解疑答难。 [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索答案,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自我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