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XX县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由XX县疾控中心组织开展。
一、调查目的
掌握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与就诊经过、暴露危险因素、与其他病例或者聚集性疫情的关联等情况,查明其感染来源,追踪、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进一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评估风险人和地域范围,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新冠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以及家庭成员和接诊医生等知情者。如被调查人员不配合调查,应协调政府、社区和公安部门协助调查。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信息和行动轨迹等。重点对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的暴露史进行调查,包括发热人员、疑似病例、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史,医疗机构就诊史,农贸市场暴露史、进口冷冻食品接触史等。调查应于接到疫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
四、调查准备和启动
(一)前期准备。成立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对成立的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局部地区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流程和内容。
(二)启动调查
1.启动调查。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及个人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信息后,XX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2.获取支持信息。向相关部门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关键时间(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病前14天至隔离时间,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采样阳性前14天至
隔离时间前)等信息,尽快获得病例的行动轨迹、可能接触人员的名单和线索,帮助明确疫情波及的风险地区和人。
五、调查步骤和方法
(一)调查和应急处置。采用面对面访谈方法,特殊情况可采取电话方式,对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根据访谈提纲开展调查。结合相关部门信息和流调结果,判定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并对病例及密接人员进行集中医学观察隔离,对相关场所采取管控措施。配合大数据等信息化方法,尽早确定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链、暴露方式。对较为复杂的现场,可采用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例对照、队列研究)等。
(二)搜索病例及感染者。根据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前或采样阳性前 14 天的活动场所、就诊机构等,判定搜索范围,迅速排查各类风险人,对搜索到的其他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开展个案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评估风险范围。及时动态评估本次疫情可能波及的风险地点和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传播风险的管制措施。
(四)查清感染来源、传播链。搜索到的所有病例,描述病例的分布特征,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传播代际关系和传播链,综合分析感染来源的各种可能性,必要时增加标本采集、病毒分离测序、抗体检测等生物学技术追踪来源。
(五)查明疫情发生主要原因。可采用知情人访谈、单位调查、现场观察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分析疫情发生原因。查清个人、社区和机构防控漏洞,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传播机会。
手机查核酸报告查询六、现场调查
(一)个案调查
1.获得支持配合。向病例介绍本人身份,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承诺会保护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关心其身体状态, 缓解其紧张情绪,争取其予以理解和配合。
2.掌握调查节奏。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按照溯源、追踪判定密切接触者、补充核实行动轨迹的程序逐步推进,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记忆重点灵活调整。
3.获得重要信息。重点调查询问:(1)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 天内与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疑似患者的接触史(接触时间、方式、频次、地点、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2)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人员接触史;(3)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史;(4)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农贸市场暴露史;(5)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进口冷冻食品接触史等,以便发现其感染来源。同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后或发病前两天内的活动轨迹和人员接触情况,以便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可结合既往时间特征(节假日、周末、重要时点等)和调查对象活动的重要事件(聚餐、购物、娱乐等),以及客观活动记录(车票、消费记录等)等启发调查对象进行回忆,完善细节,补充行动轨迹空白,减少回忆不清或回忆偏倚。
4.保持逻辑清晰。调查对象可能会对既往行踪回忆提供大量冗余的无效信息,应适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引导被访者回答重点,记录重点信息。
5.保证信息完整。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逐项询问、填写,检查有无遗漏信息,保证调查内容的完整性。
6.建立联络渠道。与病例建立稳定、畅通的联络渠道(电话或),同时可为调查对象
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以利于开展补充调查。
(二)聚集性疫情调查
1.聚集性疫情的发现。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和病例个案调查分析,具体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查同单位或同住址,且发病间隔在1至2个潜伏期内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查不同地区、在发病前14天内均有乘坐同一航班和火车车次,或参加相同旅行团或会议等具有共同暴露史的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2.聚集性疫情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感染来源、密切接触者等信息,重点调查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分析传播特征和传播链。
3.病例暴露场所调查。包括家庭暴露、聚餐、集体单位、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内容包括人数、分布、停留时间、个人防护情况、环境及消毒、空调设施等。
4.采样与检测。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标本采集与检测。
(三)密切接触者判定
1.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2.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定义。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3.一般接触者。是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