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www.ks5u
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非标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所以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B
3.(2014·云南玉溪月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落的丰富度有关,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C
4.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松材线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
B.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
D.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
解析:外来物种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的存在,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自然天敌的存在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系统,A项正确。人工松林大面积死亡,再恢复到原来的程度比较困难,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B项错误。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故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C项正确。丰富度大的森林,物种数目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D项正确。
答案:B
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甲生态系统中生物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图中气候的变化情况来看,中间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而甲生态系统中种的类型和数量发生的波动很小,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远高于乙生态系统,①正确。如果是严重的寒、旱灾等引起乙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急剧减少,从而导致种的类型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乙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简单,②错。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题目中的信息不能说明此现象,③错。由于乙生态系统在S点对应的时期还有少数的生物,结合曲线可知S点对应的时期后乙生态系统一定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
答案:B
6.两物种间(如某种灵长类动物和蟒蛇)存在互动多样性的现象,即存在多种类型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互动多样性现象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蟒蛇可能成为灵长类动物的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C.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种间关系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解析:种间关系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A项正确。蟒蛇可以被灵长类捕食,也可能杀死灵长类进行捕食,同时它们也存在共同食物,为竞争者,B项正确。种间关系的互动多样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项错误。种间关系的多样性使生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D项正确。
答案:C
7.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该地区改造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植物多样性增加、小气候得到改善,从而使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并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
8.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本题中的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形成的是竞争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答案:A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
B. m时甲种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甲与乙之间是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者之间互相传递信息。能量流动是从甲,m时对甲来说下一点种数量减少,因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个种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
10.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解析: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恢复原来的无机环境,回填原来的地表土壤;其次是栽种当地原来生长的植物;三是避免人类因素的干扰,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D
11.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应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中
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还是有变化的
解析: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因此要将其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直射。
答案:C
12.就建立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尽量增加里面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应把水族箱放在每天都有较强直射光照之处,使能量源源输入生态系统中
C.水族箱生物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
D.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