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去留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法学
死刑去留分析
(一)国内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与国外加强交流的同时,但是由于双方的文化意识的差异而常常引起冲突。长久以来,我国学界在死刑问题上所持的是死刑废除是必然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保留并适用死刑。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变化,在国内也出现了许多有关对死刑存废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以国内外进行对比的方式来说明死刑的存废问题。但是保留死刑仍是现今社会的主流观点,我国坚持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慎用死刑,并坚持少杀、反对多杀、错杀的基本政策。
主要文献介绍如下:
赵秉志在《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一书中,主要是从众向的角度看待死刑,从古代死刑产生的缘由,现代对死刑的看法并结合国内外对死刑的看法,斟酌出死刑的未来,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赵秉志在《死刑改革研究报告》一书中主要阐述了死刑存废的条件,并着重论述了影响我国社会死刑废除的两个要素即民意和决策者的意识,并在结合我国当前死刑制度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展望。
崔敏在《死刑考论——历史现实未来》一书中主要阐述了限制和慎用死刑的思想,区分暴力犯和非暴力犯,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并在分析我国难废除死刑的原因下,对我国死刑的未来做出设想。
张文在《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一书中以我国死刑为背景,从理论与现实、观念与制度、政策与法律、立法与司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不同角度,盘究死刑。并以论证死刑的非理性、非公正性,来提出了以废除死刑为目标的严格限制死刑的具体设想。
陈兴良在《中国10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文丛:死刑备忘录》一书中主要提出了死刑废除的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物质、观念、手段目的、真正认识犯罪并非完全是个人选择。在通过对中国生命刑的分析后做出了中国从限制生命刑到废除生命刑的路径的设想。
许一泰在《韩国死刑制度的过去、现在、未来》一文中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概观韩国死刑制度的历史。第二,现今韩国,虽然现实中不执行死刑,但每年却仍有人呗判处死刑。第三,从为了废除死刑制度这一角度考虑,由绝对终身刑来替代死刑,从而来纵览韩国死刑制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巴克拉《印度的死刑——问题与视角》一文中主要显示出在印度,人们并不认为死刑这一问题关乎人权,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谈论大多集中于威慑和犯罪控制问题的讨论。在印度没有死刑废除主义运动,只有零星的废除主张。印度官方也通过立法缩小死刑的范围。
朱本欣在《论生命权视野中的生命刑》一文中主要以死刑是否是对生命权的侵犯为视角进行探讨。分别从实体法和自然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死刑改革要想成功,必须从观念上入手,改变人们对死刑固有的观念。
秦颖慧在《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一文中指出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法手段。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我国法学界亦有此趋势。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应暂时继续保留死刑,但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通过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
袁博在《论死刑存废及对我国死刑制度的影响》一文中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权利的刑罚,是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权利。但是随着文明的进程,刑罚由残酷走向轻缓,死刑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死刑的存废的争论,也对我国的死刑制度产生了影响。
叶翠兰在《试论中国废除死刑的条件》一文中指出很多法学家赞成废除死刑,但同时又都承认中国目前的法制还不健全,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所以为废除死刑做准备的重点是改革刑法,而且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曲新久在《我国死刑政策的制度分析》一文中我国实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但是,这一刑
事政策的法律制度设置存在着严重不足,死刑政策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充分地得到落实,而且,死刑制度与死刑政策发生了某种背离。
卢建平、李山河在《中国废除死刑的路径选择》一文中提出废止死刑通常有四条路径:宪法路径、立法路径、司法路径与联合路径。诸条路径各有优劣短长,汲取他们各自的优点后设计出中国废除死刑道路——立法上削减与废止和司法上限制与搁置互相配合,司法上限制和搁置先行,立法上逐步削减与废止跟进,最终在立法上和司法中完全废除死刑。但同时还需有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政治家、立法者、法官、民众和学者等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二)国外研究状况及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人权意识也越加增强,死刑的存废问题也日渐提上案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
布鲁克巴特勒博士在《死亡的资格和偏见:内隐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资本和恐同被告的正当程序权利的影响》一文中作者通过调查法得出,不同的陪审员对同一案件或者对待男女老幼的犯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判断标准得出死刑的标准也不一定是绝对的,因此死刑也并不是对所有犯人都是公平的。
詹姆士R.巴顿,丹尼斯瓦特凯斯在《阿特金斯死刑下列问题》一文中作者从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一项司法判决——死刑犯不应被判执行。美国舆论纷纷评论道,这一判决是美国1976年恢复死刑以来最为重要的判决,这一判决势必对美国各州在判决罪犯的量刑时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对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三)存在问题
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目前我国碰到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民众长久以来存在的杀人偿命的固有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来扭转这以观念认识。其次是我国还不够发展,还不具有为死刑废除后提供一系列保障的能力。再次是我国现行的死刑制度还不过完善,死刑罪名过多,对非暴力犯也适用死刑等。所以死刑的废除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四)发展趋势
在死刑存废中,死刑在未来肯定是会被废除的,但是死刑的废除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保障。二是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得到充分的保障。三是生命权得到应有尊重,民众对人权观念的肯定。四是死刑废除得到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赵秉志等.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9,85-88,109-113,134-138,267-310,325-329.
[2] 赵秉志.死刑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13,115-116,272-291.
[3] 崔敏.死刑考论——历史现实未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359-364.
[4] 张文等.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25-29,91-100.
[5] 陈兴良.中国10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文丛:死刑备忘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43-50,80-90.
[6] 许一泰.韩.韩国死刑制度的过去、现在、未来[G].刑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42-56.
[7] 巴克拉.印.印度的死刑——问题与视角[G].刑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57-92.
[8] 朱本欣.论生命权视野中的生命刑[G].刑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93-110.
[9] 秦颖慧.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N].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
报,2006,29(1):98-101.
[10] 袁博.论死刑存废及对我国死刑制度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2):
228-229.
[11] 叶翠兰.试论中国废除死刑的条件[N].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6):80-82.
[12] 曲新久.我国死刑政策的制度分析[J].法学论坛,2004,19(21):21-27.
[13] 卢建平,李山河.中国废除死刑的路径选择[N].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
15(87):45-55.
[14] James R.Patton,Denis W.Keyes.Death Penalty Issues Following Atkins[M]. Copyright
© 2006,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6.
[15] Brooke Butler,Ph.D,Death Qualification and Prejudice:The Effect of Implicit Racism,
Sexism,and Homophobia on Capital Defendants’Right to Due Process[M].
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 Behav. Sci. Law 25: 857–867 (2007)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中国死刑执行方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