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中国法制史X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古籍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的说法反映的是( )。
A.上古帝王在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而不恃法令
B.处于原始氏族部落阶段的人们头脑简单,只知服从部落首领的命令
C.无论何种意义上的法律在原始氏族社会均不存在,因为当时根本不需要法律 D.原始氏族社会还不具备产生国家法的条件,因而当时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规则是习惯法
答案:D
2、西周法制的指导思想是( )。
A.“刑名从商” B.“听命于神”
C.“敬天保民” D.“明德慎罚”
答案:D
3、在中国法制史上“改法为律”者是( )。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吴起
答案:B
4、秦汉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 )。
A.大司寇 B.廷尉 C.大理寺 D.刑部
答案:B
5、以下哪一部法典把《汉律》中的《具律》改为《刑名》,首次冠于律首,改变了过去具有总则性质的内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的状况,使法典体例更为科学合理。( )
A.曹魏《新律》 B.晋《泰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答案:A
6、唐律中规定,“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杀人而支解之”的情形构成( )。
A.不义罪 B.不道罪 C.不睦罪 D.恶逆罪
答案:B
7、宋代笔记《挥尘录》载一案例:张逸,字天隐,郑州人。登进士。初尝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蜀人谙其民风。华阳县乡长杀人,诬道旁者,县吏受财,狱具,乃令杀人者守囚。逸曰:“囚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本案中张逸运用了下列哪一种断案方法?(中国死刑执行方式 )
A.《春秋》决狱 B.“五听” C.钩距法 D.众证定罪
答案:B
8、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专门设立( )罪名。
A.“谋叛” B.“奸党” C.“盗贼窝主” D.“谋反”
答案:B
9、复核各省死刑案件的制度在清朝是( )。
A.朝审 B.秋审 C.热审 D.圆审
答案:B
10、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贿选宪法”公布于以下哪个时期?( )
A.袁世凯任总统时 B.黎元洪任总统时
C.曹锟任总统时 D.段祺瑞任执政时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概括为( )。
A.圣人创制 B.上帝启示 C.刑起于兵 D.礼源于祭祀
答案:C、D
2、西周时期,丈夫把妻子赶出家门的七种理由即“七出”,包括( )。
A.恶疾 B.盗窃 C.无子 D.口舌
答案:A、B、C、D
3、关于商鞅变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商鞅改法为律,所制定之秦律是以魏国《法经》为蓝本的
B.商鞅在秦国推行什伍连坐,强化了社会治安保障
C.商鞅的“法治”主要体现为刑治,即轻罪轻刑、重罪重刑
D.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答案:A、B、D
4、自汉代以降,历代相沿有“秋冬行刑”的制度和做法,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秋冬行刑”是“《春秋》决狱”的产物
B.依据律法,不是所有的刑罚都必须在秋、冬季节执行
C.“秋冬行刑”制度的确立源于“天人感应”理论
D.明清律中的“朝审”、“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
答案:B、C、D
5、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哪些表述正确揭示了这些发展变化?( )
A.《北齐律》共12篇,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合为“名例律”一篇
B.《魏律》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C.《北周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D.《北魏律》与《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
答案:A、B、D
6、关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太宗在位时制定的
B.《永徽律疏》首次确立了“十恶”即“重罪十条”制度
C.《永徽律疏》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而且尽可能以儒家经典为根据
D.《永徽律疏》是对《贞观律》的解释,在中国立法史上的地位不如《贞观律》
答案:A、B、D
7、关于宋代的“折杖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折杖法”为宋太祖所创,其初衷是为了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
B.依“折杖法”,五刑笞、杖、徒、流、死均可以折换成一定数量的杖罚
C.“折杖法”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
D.“折杖法”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适用
答案:A、C、D
8、明朝的( )合称三法司。
A.刑部 B.大理寺 C.御史台 D.都察院
答案:A、B、D
9、清代秋审大典中,经过复核的囚犯被分为哪几类? ( )
A.情实 B.可矜 C.缓决 D.留养
答案:A、B、C、D
10、关于中国古代诉讼、审判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西周时期“听讼”为审理民事案件,“断狱”为审理刑事案件
B.唐代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
C.明代的大审是一种会审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D.清末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答案:A、B、D
三、判断题
1、古代文献中有“禹刑”、“汤刑”的说法,“禹刑”是大禹制定的刑罚,“汤刑”是成汤制定的刑罚。(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