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 |
关于《 中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汉代戏剧的主要形态是“百戏”。所谓“百戏”,即竞技、杂耍、角抵、歌舞等各种表演技艺。“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剧定义的核心内容。按照这一定义来审视汉代“百戏”,大家自然认为戏剧在汉代尚未形成。但实际上,汉代已经出现了以歌舞形式表演的世俗题材的戏剧,这就是西汉歌舞剧《公莫舞》。
下载论文网
记录《公莫舞》的文辞保存在《宋书?乐志》的“舞曲歌辞”中,称为“《巾舞》歌诗”,又称为《公莫巾舞歌行》。其全辞又见于《乐府诗集》,称为《巾舞歌》。因为《公莫舞》的表演者是持巾而舞,所以古人又将《公莫舞》称为《巾舞》。《公莫巾舞歌行》可以简称为《公
莫舞辞》或《巾舞歌辞》。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本《宋书》及《乐府诗集》中所载的《巾舞歌辞》都没有断句。其原文如下(采用姚小欧先生校正本):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门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度四州洛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牢髀硗废憷从の崧宓牢逦嵛逭啥燃乘?吾噫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钱健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交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
这样的文辞是难以读通的,自东晋以来即不复可辨。关于《巾舞歌辞》和《公莫舞》的由来,沈约在《宋书?乐志》中说:
《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按《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则其声所从来已久。俗云项伯,非也。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门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度四州洛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牢髀硗废憷从の崧宓牢逦嵛逭啥燃乘?吾噫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钱健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交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
这样的文辞是难以读通的,自东晋以来即不复可辨。关于《巾舞歌辞》和《公莫舞》的由来,沈约在《宋书?乐志》中说:
《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按《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则其声所从来已久。俗云项伯,非也。
由此可见,至迟在南朝宋时期,以“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的故事来解释《公莫舞》已经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据现存文献记载,这种说法最早由晋人伏滔提出。《隋书?音乐志》记载:
《巾舞》者,《公莫舞》也。伏滔云:“项庄因舞,欲剑高祖,项伯纡长袖以扦其锋,魏、晋传为舞焉。”
这一说法被新、旧“唐书”所沿用,唐代以后几成定论,甚至成为文人诗词、小说戏剧创作的典故。唐代诗人李贺在《公莫舞歌》中写道:“腰下三看宝块光,项庄掉箭栏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正是以此为题材。但诚如沈约所言,这样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大概沈约怀疑《公莫渡河曲》与《巾舞歌辞》有某种联系,所以提及了《公莫渡河曲》。对此,《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说:
《巾舞》,古有歌辞,讹异不可解。江左以来,有歌舞辞。沈约疑是《公无渡河》。今三调中自有《公无渡河》,其声哀切,故入瑟调,不容以瑟调离于舞曲。惟《公无渡河》,古有歌有弦,无舞也。
《古今乐录》及《乐府诗集》的编者虽然明确认为《巾舞》与《公无渡河》是两篇不同的曲辞,但由于他们不清楚《巾舞歌辞》的内容,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只说“不可晓解”而已。
《巾舞》者,《公莫舞》也。伏滔云:“项庄因舞,欲剑高祖,项伯纡长袖以扦其锋,魏、晋传为舞焉。”
这一说法被新、旧“唐书”所沿用,唐代以后几成定论,甚至成为文人诗词、小说戏剧创作的典故。唐代诗人李贺在《公莫舞歌》中写道:“腰下三看宝块光,项庄掉箭栏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正是以此为题材。但诚如沈约所言,这样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大概沈约怀疑《公莫渡河曲》与《巾舞歌辞》有某种联系,所以提及了《公莫渡河曲》。对此,《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说:
《巾舞》,古有歌辞,讹异不可解。江左以来,有歌舞辞。沈约疑是《公无渡河》。今三调中自有《公无渡河》,其声哀切,故入瑟调,不容以瑟调离于舞曲。惟《公无渡河》,古有歌有弦,无舞也。
《古今乐录》及《乐府诗集》的编者虽然明确认为《巾舞》与《公无渡河》是两篇不同的曲辞,但由于他们不清楚《巾舞歌辞》的内容,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只说“不可晓解”而已。
历代乐府学者虽多有涉及,但并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极为宝贵的文献,似乎成为了千古不解之谜。
1950年7月19日《光明日报》第三版发表杨公骥先生《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对《巾舞歌辞》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多年后,杨先生又在1986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发表了《西汉歌舞剧巾舞的句读和研究》一文,在前文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对“巾舞的创制年代和最初的流行地区”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杨先生进一步揭示出,《巾舞歌辞》是《公莫舞》的科仪本。“公莫舞”是以歌舞形式表演的戏剧,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出有角、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
其后,姚小鸥先生对杨先生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经其校订后的《巾舞歌辞》如下:
1、吾不见公莫[姥],吾何婴,公来婴姥吾何为茂?(时>为来婴,
当思吾明月之土,吾何婴,土来婴。
2、去吾何为?土[士]来婴当去吾!
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草吾。
汝何三年何来婴,吾亦老!
吾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
1950年7月19日《光明日报》第三版发表杨公骥先生《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对《巾舞歌辞》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多年后,杨先生又在1986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发表了《西汉歌舞剧巾舞的句读和研究》一文,在前文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对“巾舞的创制年代和最初的流行地区”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杨先生进一步揭示出,《巾舞歌辞》是《公莫舞》的科仪本。“公莫舞”是以歌舞形式表演的戏剧,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出有角、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
其后,姚小鸥先生对杨先生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经其校订后的《巾舞歌辞》如下:
1、吾不见公莫[姥],吾何婴,公来婴姥吾何为茂?(时>为来婴,
当思吾明月之土,吾何婴,土来婴。
2、去吾何为?土[士]来婴当去吾!
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草吾。
汝何三年何来婴,吾亦老!
吾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
3、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
度四州,洛[略]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
??[郭]西马头香,来婴吾。
洛道五吾五丈度汲水。吾噫邪!。
4、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
谁当吾求儿?
5、母:何吾!意何零!
意来婴意何零!何邪!
吾来婴,。
母:何何吾!意何零!来婴,。
母:何吾!意何零!
子:以邪!,吾来婴,。
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
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
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
度四州,洛[略]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
??[郭]西马头香,来婴吾。
洛道五吾五丈度汲水。吾噫邪!。
4、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
谁当吾求儿?
5、母:何吾!意何零!
意来婴意何零!何邪!
吾来婴,。
母:何何吾!意何零!来婴,。
母:何吾!意何零!
子:以邪!,吾来婴,。
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
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
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
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
母:何何吾吾!
舞蹈的由来 [主要唱词和复唱以楷体字表示,叹词和衬字用仿宋体字,舞台指示字以尖括号标出,角标志字用黑体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巾舞歌辞》全五节中,前四节均无角标志字,只有第五节出现了“母”“子”二字来标明角。其原因在于,前四节的唱词内容明确,人们能够根据其内容判定某句唱词的角归属。而第五节中的唱词大多是无实义可循的“意何零”“吾来婴”之类的叹词,加之第五节中的舞蹈动作紧张而复杂,为避免混淆唱词和舞蹈动作的角归属,《巾舞歌辞》的记录者在这一节使用了角标志字。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巾舞歌辞》的内容,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舞蹈动作略作说明。
根据杨公骥先生的研究,《巾舞歌辞》大约创作于西汉时期,表现的是儿子准备外出谋生,与母亲分离的情形。《公莫舞》流行于当时冀州的中山、常山和邯郸一带,相当于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南部,《巾舞歌辞》的内容就反映了这一带的社会现实。
《巾舞歌辞》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儿子将要出门远行,说:我拜别父母(公姥),父母要好好保养,把身体养茂实。我会时常思念家乡。儿子现在要出门去了,出去做什么呢?青年
母:何何吾吾!
舞蹈的由来 [主要唱词和复唱以楷体字表示,叹词和衬字用仿宋体字,舞台指示字以尖括号标出,角标志字用黑体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巾舞歌辞》全五节中,前四节均无角标志字,只有第五节出现了“母”“子”二字来标明角。其原因在于,前四节的唱词内容明确,人们能够根据其内容判定某句唱词的角归属。而第五节中的唱词大多是无实义可循的“意何零”“吾来婴”之类的叹词,加之第五节中的舞蹈动作紧张而复杂,为避免混淆唱词和舞蹈动作的角归属,《巾舞歌辞》的记录者在这一节使用了角标志字。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巾舞歌辞》的内容,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舞蹈动作略作说明。
根据杨公骥先生的研究,《巾舞歌辞》大约创作于西汉时期,表现的是儿子准备外出谋生,与母亲分离的情形。《公莫舞》流行于当时冀州的中山、常山和邯郸一带,相当于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南部,《巾舞歌辞》的内容就反映了这一带的社会现实。
《巾舞歌辞》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儿子将要出门远行,说:我拜别父母(公姥),父母要好好保养,把身体养茂实。我会时常思念家乡。儿子现在要出门去了,出去做什么呢?青年
小伙理应出去谋生。俗话说:“城上羊,下食草。”羊如果站在高高 的城墙上不下来,就不到草吃。同样,青年人如贪恋温暖的家不肯出去,也很难生活。这时,母亲说:但三年以后呀,我也老了哩!说到这里,母亲泪如雨下。套结好了马,征人起程。他将行走四方,还要去遥远的边地,顺着五丈宽的洛道(直通洛阳的大道),渡过了汲水。儿子离家之后,母亲哭道:谁能回我的儿子呀!做母亲的心意何其凄苦孤零。最后母子二人反复悲诉。母亲深深地叹息:“何何吾吾!”
《巾舞歌辞》所记录的内容除唱词外,还有大量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形式。恰当的动作能够增强戏剧的表现力,反映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二节的舞蹈动作“转南”,是男主人公在唱到“士当去”时的动作。杨公骥先生指出,剧中主人公“转南”,即“转”向“南”面,表示即将离去,与唱词“士当去”紧密配合。“转南”的含义与古代舞台形制有密切关系。在表演歌舞、戏剧时,观众席坐北朝南,观众面朝南观看。表演场坐南朝北,演员面朝北献舞。如果演员“转南”,就会背对观众,也就表示“离去”或“不在场”。类似的动作在今天的戏剧表演中还常常见到。可见“转南”一语已经具有固定含义,而并非随意使用。
第二节中的“针缩”,“针”是“振”的借字,“针缩”即“振缩”,是“母亲”唱到“汝何三年吾亦老”时的动作。这一舞法的具体动作是:舞者将脚抬起,然后用力下顿,以脚掌着地,着地时有
《巾舞歌辞》所记录的内容除唱词外,还有大量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形式。恰当的动作能够增强戏剧的表现力,反映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二节的舞蹈动作“转南”,是男主人公在唱到“士当去”时的动作。杨公骥先生指出,剧中主人公“转南”,即“转”向“南”面,表示即将离去,与唱词“士当去”紧密配合。“转南”的含义与古代舞台形制有密切关系。在表演歌舞、戏剧时,观众席坐北朝南,观众面朝南观看。表演场坐南朝北,演员面朝北献舞。如果演员“转南”,就会背对观众,也就表示“离去”或“不在场”。类似的动作在今天的戏剧表演中还常常见到。可见“转南”一语已经具有固定含义,而并非随意使用。
第二节中的“针缩”,“针”是“振”的借字,“针缩”即“振缩”,是“母亲”唱到“汝何三年吾亦老”时的动作。这一舞法的具体动作是:舞者将脚抬起,然后用力下顿,以脚掌着地,着地时有
向后蹴的趋势,由此身体重心有所下降。这种舞步可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平平门”即“频频扪”,是“母亲”在唱“吾淫涕下”时的动作,表示“母亲”伤心至极,泪如雨下。这个动作具有强烈的模拟性,不同于一般的舞蹈术语。
《巾舞歌辞》第五节第一行,“母”这一角的唱词仅有“意何零”三个字,与之伴随的舞蹈动作则突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三针[振]一发,交,还”是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
“三针[振]一发”,“针[振]”是“针[振]缩”的简称。“发”是指一种纵跃向前的动作。“三针[振]一发”是重复三次“针[振]缩”的动作,然后向前作一个纵跃的舞步。
“交”这一舞法的具体动作是,一名舞者直立,抱持另一名舞者的腰肢,被抱持者折腰下势。在表演“交”的动作时,两人组成了如燕尾一般的舞蹈造型。
“还”即“旋”,是舞者以自我为中心旋转的舞容,只在一些较为急促的节奏中使用。这个动作一般用在两名舞者由合到分的舞蹈过程中。
三针[振]一发、交、还,这一系列舞蹈动作的表演,伴随“何吾”“意何零”等唱词的演唱,生动表现了剧中“母亲”的悲伤与急躁。
第五节中,两见“推排”,“推”或为“推排”的省略说法。“推排”是拥来挤去的意思。在第五节中反复使用,表示母子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巾舞歌辞》第五节第一行,“母”这一角的唱词仅有“意何零”三个字,与之伴随的舞蹈动作则突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三针[振]一发,交,还”是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
“三针[振]一发”,“针[振]”是“针[振]缩”的简称。“发”是指一种纵跃向前的动作。“三针[振]一发”是重复三次“针[振]缩”的动作,然后向前作一个纵跃的舞步。
“交”这一舞法的具体动作是,一名舞者直立,抱持另一名舞者的腰肢,被抱持者折腰下势。在表演“交”的动作时,两人组成了如燕尾一般的舞蹈造型。
“还”即“旋”,是舞者以自我为中心旋转的舞容,只在一些较为急促的节奏中使用。这个动作一般用在两名舞者由合到分的舞蹈过程中。
三针[振]一发、交、还,这一系列舞蹈动作的表演,伴随“何吾”“意何零”等唱词的演唱,生动表现了剧中“母亲”的悲伤与急躁。
第五节中,两见“推排”,“推”或为“推排”的省略说法。“推排”是拥来挤去的意思。在第五节中反复使用,表示母子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可以看出,《公莫舞》已经具有某些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公莫舞》是代言体歌舞剧,有两名演员在一定的表演场所进行演出。他们演出的内容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世俗题材。可见,《公莫舞》已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剧定义的艺术形式。
经过杨公骥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巾舞歌辞》是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他指出,《巾舞歌辞》包括主要唱词和复唱、叹词和衬字、舞台指示字与角标志字等。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杂写在一起,造成了《巾舞歌辞》自东晋以来即被认为“讹异不可解”。尽管《公莫舞》的剧情比较简单,它却是我国戏剧的祖型。《巾舞歌辞》的破译,使有剧本可考的中国戏剧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事实应当促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形态进行新的思考。
经过杨公骥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巾舞歌辞》是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他指出,《巾舞歌辞》包括主要唱词和复唱、叹词和衬字、舞台指示字与角标志字等。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杂写在一起,造成了《巾舞歌辞》自东晋以来即被认为“讹异不可解”。尽管《公莫舞》的剧情比较简单,它却是我国戏剧的祖型。《巾舞歌辞》的破译,使有剧本可考的中国戏剧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事实应当促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形态进行新的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