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乌·孔雀鼓”的起源与缘起
National folk music "南乌•孔雀鼓”的起源与缘起
■刘潇遥董雅(云南艺术学院)
q016年4月14日正值傣历新年,在西
L双版纳州举行了“首届象脚鼓舞及
民族文化大展演”,由来自全州各个地区
和民族的五千余名众参加,他们身着
节日盛装,列成浩浩荡荡的八个方阵,
一路载歌载舞穿过市中心的主干街道而
后聚集在泼水广场,盛况空前。在所有
方阵中就属傣族的“象脚鼓舞”队列最
为精彩,是这次展演的主角。队列中使
用的“象脚鼓”是傣族人民最古老、最
具民族特的一种打击乐器,在重大节
庆和宗教仪式中都必不可少,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乐器,在这次展演上竟然用的大多都是由政府临时委派各个工厂,用塑钢材料赶工制作的假鼓,是仅供视觉欣赏而无法真正演奏的道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假鼓事件?与文章标题的“孔雀鼓”又有何关系?这还须从到底什么是“象脚鼓”开始讲起。
■何为象脚鼓
象脚鼓是一种徒手击奏的木制单面膜鸣鼓类乐器,外形似高脚酒杯,细腰型,通体中空。鼓面蒙牛皮,鼓皮四周用可调节松紧的牛皮条勒住,拴系于鼓腔下部。鼓身外表涂漆,常刻有各个民族所喜爱的不同风格的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拴系绸带、彩球和孔雀羽毛,或给鼓穿上鼓衣作为装饰。常见的形制依鼓身长度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鼓长约2米,鼓面直径约30厘米,最小的也有1米长。不同尺寸的鼓流行的地区、用途、音和演奏方式也不尽相同。
(传统的象脚鼓)
象脚鼓在中南半岛(Indc China
Peninsula)分布很广,我国的傣(主要是
居住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澜
沧等地区的傣族)、德昂、景颇、伍、阿
昌、布朗、克木等民族都使用,在缅甸的
少数民族中有半数也使用象脚鼓,在泰国、
老挝、柬埔寨、印度、越南等国家都有使
用象脚鼓的民族。在傣族地区,演奏时
通常将象脚鼓倾斜挂于左肩,鼓面朝上,
左手大指及整个手掌下缘扶住鼓面,用右
手指、掌或拳敲击鼓面,左手其余四指拍
击鼓沿作配合,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
舞蹈的由来甚至脚和手肘都会参与敲击。象脚鼓常与
错锣、镣等乐器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等
民间舞蹈伴奏,在傣剧乐队或民间乐队里,
象脚鼓也常作为彩性节奏乐器使用。同
时,当象脚鼓与舞蹈相结合,演奏时配合
舞蹈动作,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象脚鼓
舞”。傣家流传着一句生动的谚语:“有舞
必有鼓,有鼓必有舞:象脚鼓一响,脚杆
子就痒。”在某种意义上,象脚鼓声就是傣
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象脚鼓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汉文
化圈内可见的早期文字记载有李思聪撰
馆夷传》:“车里乐者,车里人所作,
以羊皮为三五尺鼓,以手拍之,间以铜饶、
铜鼓、拍板,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同时
还有钱古训撰(&夷传校注h“铜饶、铜
鼓、响板、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与僧
道乐颇等者,车里乐也。”这是明代洪
武年间(1368年一1398年)两位使者亲赴边
疆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所谓“百夷”,明
后专指傣族,但在当时是中原人对西南地
区各种民族的泛称,“车里”即今云南西
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其中“三五尺鼓”、
“大小长皮鼓”即今天象脚鼓一类,形制和
奏法都与现在基本相同,且至少自那时起
就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虽然其名为”象脚鼓”,但无论
从制鼓初衷还是外形设计等方面与大象的
脚其实都毫无关联.“象脚”之名是早期
汉族记录者由于语言障碍,用“形似象脚
”的主观感受来形容此鼓所导致的局外人
对它的误传,这点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过考
证与勘误,但由于这个名称早已被大众接
受并成为习惯,为了表述方便,大家也就
继续沿用这个名称。
■象脚鼓的困境
在远古时代.鼓被用于原始宗教的祭
祀、乐舞.是人与天神沟通祈求风调雨顺
的神器,也是用声音驱逐猛兽、斓战士、
打击敌人的号角和武器,还是用来向集体
报时、报警的工具和隆重场合时使用的礼
仪用器。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象
脚鼓从原始宗教的神器成为了佛教仪式中
重要的“声音供养”的载体,借助宗教的
传播力量,在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的古
代,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翻山越岭、
远渡重洋传播开来,同时也将各地丰富的
文化集于一身。可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习
惯的改变,鼓的实用功能被更实用的工具
替代,象脚鼓的身影也渐渐从生活中退下,
尢被十空2019-
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