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小镇创建背景下乡镇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探析——以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
题,从尊重小镇街区基本格局,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传
承地域文化3个方面对乡镇居住空间、街区建筑改造、景观风貌和文化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特小镇创建背景下乡镇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探析
——
—以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为例汤朝蔚,王金叶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
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不断推进特小镇创建,要求保持乡镇基本格局与街区的传统风貌,促进城镇建设和旅游共同
发展,形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特旅游小镇。乡镇传统街区是乡镇特的主要体现,是乡镇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物,因此,特旅游小镇创建,要把街区及建筑立面改造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广西兴安县作为全国特旅游名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红旅游资源,通过对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创建旅游特小镇的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案例分析,研究兴安华江瑶族乡结合乡镇文化特和小镇发展定位进行街区主题定位和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促进其推进特旅游小镇创建。同时为其他特小镇街道建筑立面改造带来参考价值
特小镇;乡镇建筑;立面改造;瑶族
桂林建筑2017年7月10日住建部发布《关于保持和彰显
特小镇特的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由于特小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存在不注重特的
问非常炎热或者是气温偏高的南方地区,可适当地应用冷系的彩,给人们一种非常凉爽的感觉。
2
暖系的应用
暖系主要是与红、橙和黄相近的彩。通过将暖系与冷系进行比较,暖系彩的波长较长,且能见度较高,彩非常明艳跳跃,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热烈和欢快的感觉,所以暖调常常被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例如,红给人们的第一种感觉就是热情奔放,所以在广场的入口、公园入口和园林中心的设计过程中,常常将杜鹃、牡丹和玫瑰等彩鲜艳的花卉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们,从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愉悦的感受。3对比的应用
对比主要指的是一种补的对比。因2种颜是补的情况,在相方面的差距就比较大,所产生的对比效果也非常强烈和醒目,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其中,通常在广场、游园和重大的节日场景布置过程中可选择对比,合理组合图案,打造独特的花坛、花柱。这样将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营造出非常热烈欢快的氛围。例如,在设计大型的花坛和立体景观造型时,通过采用对比块将带给人们一种热烈、鼓舞和兴奋的感觉。其中,西安通过使用暗红的大理石来铺设钟楼广场,并分块设计草绿的草坪,让不同明度的彩形成对比,让人产生一种非常明快的休闲感。
由于在补对比中还主要包括不同的明度和不同的纯度对比,所以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组合花卉的过程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补对比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其所取得的效果都非常突出。如果在大面积的绿空间中点缀一点小面积的红品种,将
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现象,从而产生强烈的景观效果[2]。
4
同类的应用
同类主要是指轮表中各类比较相近的彩,在相方面的差距较小,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同类也主要包括一些在同一相内的深浅程度不同的彩,如深红与粉红、深绿与浅绿等。通过将这些纯度、明度和彩较为相近的彩搭配在一起,能够让园林景观给人一种协调的效果。例如,在园林景观的植物搭配中,河面常常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高雅感觉,充分突出层次感和空间感,所以将碧绿的水面合理融入到公园中,并搭配形态各异的浅绿、深绿植物,有利于让相关的景观设施灵活地结合起来,让宁静、高雅与喧闹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带给人们一种休闲和美的享受。同时,在花坛植物的搭配中,同类的应用可让花坛中央向外彩依次变深,或者是变浅,给人们一种层次感和舒适的明朗感。
总之,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彩的重要性,并根据园林景观的实际地理位置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彩。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的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效应,以及不同彩在应用中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将彩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丰富园林景观的内涵和层次,从而为广大人们的实际生活增添彩。
(收稿:2017-09-21
[1]李晓丹.从心理学角度论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6(1):96-96.
[2]陈波,林瑜.景观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6(12):196-197.
1
11〇
街区建筑改造要体现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协调景观风貌,建立特的小镇文化标识[1]。2017年广西
推出首批康养小镇、特小镇项目23个,计划到2020年培育30个左右全国特小镇,建设100个左右自治区级特小镇以及200个左右市级特小镇。特小镇建设已经成为广西旅游发展重点打造的项目之一[2]。广西兴安县是全国特旅游名县,华江瑶族乡地处漓江源头,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森林植被资源、瑶族文化资源,适宜创建集山水观光、森林度假、瑶俗体验、乡村休闲于一体的瑶族生态文化特小镇。因此,在创建特旅游小镇背景下,以兴安华江乡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为例,研究在特旅游小镇创建中,如何把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为促进城镇建设和旅游共同发展,形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特旅游小镇提供指导。
1特小镇建设内涵、原则与目标
1.1特小镇建设内涵
特小镇是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形成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人居环境建设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利用乡镇现有的特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特文化资源,同步推进乡镇整体环境的景观风貌改造,提高乡镇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提升特小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3]。特小镇虽依托产业发展作为小镇建设经济支撑,但是乡镇旅游品牌打造与项目开发要凸显出小镇的文化特征,创造有特的旅游目的地[4]。
1.2特小镇建设原则
1.2.1创新性原则。针对特小镇的创建,要将理念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起来,了解乡镇产业发展状态,转变乡镇发展模式,把握传统产业发展,积极促进环保、健康、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各产业对乡镇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同时将特名村镇创建与风貌整治结合,实现乡镇发展模式的创新及文化传承的创新[2]。
1.2.2特性原则。以发展特产业为主的特小镇创建,能够优先发挥产业优势,增加市场的拓展面,重点突出地促进先进产业发展[2]。其次,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从旅游项目实施、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建筑立面改造等方面彰显乡镇特,提高乡镇的综合价值和吸引力。
1.2.3统筹性原则。将产业发展及乡镇综合环境整治结合,营造绿生态空间,提高乡镇的宜居水平,逐步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增加旅游服务及旅游功能,既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同时又作为特产业发展的平台,实现产城融合[3,4]。
1.3特小镇建设目标
发掘乡镇良好的目标产业,提高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挖掘特乡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转化为具有地域特的旅游资源,完善乡镇及周边土地的基本格局,保持特建筑风貌特征,彰显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激发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活力[1,3]。
2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街道建筑立面改造实例2.1基本概况与街区特点
2.1.1基本概况。华江瑶族乡位于兴安县西北部,是兴安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总人口1.8万余人,瑶族人口4739人,占总人口26%,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瑶族节庆习俗和民间体育活动。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十分充沛,素有“九江八河”之称,建有小型水电站17座。此外华江素有“全国十大毛竹生产基地”称号,周边还有桂林超然派生态景区、猫儿山景区、红军标语楼、老山界等多处景点,形成以毛竹生产加工、水电、旅游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5]。
2.1.2街区特点及建筑立面存在的问题。华江乡现有街区为混合型街区,以中间街道为主要交通通道,两侧房屋为商住两用。房屋底层具有营业销售的功能,上层则作为居住使用。两侧房屋多为砖混结构,高为3~4层,外立面造型单一,墙面颜为浅黄,窗户装饰传统图案花窗,窗台外悬挑花台,部分房屋顶层有自行搭建的棚架。华江乡建筑建设年代不同,虽曾经进行过立面改造,仅在建筑立面增加构筑物,脱离了华江瑶族乡的文化特。并且底层商铺设置的招牌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较为杂乱,有些商铺更是占用人行道兜售商品。部分住户在外墙面随意悬挂广告海报,或者在顶层搭建遮荫棚架。此外,沿街建筑上的空调机位不固定,没有统一的空调机架,视觉效果较差。
2.2地域文化与乡镇环境条件分析
2.2.1地域文化分析。(1)传统建筑文化:华江传统瑶族建筑由于村落地形地貌,多因山而建,为了适应坡度较大的山岭地带,采用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一层多用于隔离虫蛇,除湿避潮,也用来放置粮
食、农具或蓄养牲畜[6]。二层以上则用来居住。屋顶常用“人”字形杉木条支撑屋架。大部分为居住在丘陵、平原的瑶族居民,运用乡土材料进行建筑,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形成了独特的瑶族建筑样式。(2)瑶族服饰文化:瑶族精于织染、刺绣,彩常用红、绿、黄、白、黑5种,服饰制作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7]。不同地区的瑶族服饰在彩及穿着方式上有区别,但华江瑶族乡在彩上主要以青布长衣、短裤或裙子为主,用白丝线刺绣包边,红刺绣装饰领襟、衣摆、袖子等,配以精美“龙盘”银头饰等。(3)民俗节庆文化: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瑶族始祖,盘王节,长鼓舞均起源于对生产活动的记录以及对始祖的祭祀,历史悠久,规模盛大。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集112〇
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2008年瑶族长鼓舞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盘王庆典与长鼓舞表演已经成为众性文娱活动,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8,9]。
2.2.2乡镇环境条件分析。华江瑶族乡生态自然环境优越,茂林修竹,山水资源十分丰富且观赏价值较高,拥有高寨农业生态观光园、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漓江水源保护地、红军老山界、龙潭瀑布、忘忧谷等优美的旅游景点景区,集民俗体验、生态农业观光、森林康养、红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圈。为华江旅游特小镇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撑。
2.3建筑立面改造定位
2.3.1建筑风貌定位。街道建筑风貌应主要以展示瑶族建筑特,抓住当地特有的山水、民俗资源特,从建筑立面改造风格、材料选取、彩控制确保建筑风貌的统一协调。对现有建筑的改造以及今后建筑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符合华江瑶族特小镇的定位。
2.3.2建筑功能定位。立面改造时应综合考虑居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商业功能。不能盲目拆除建筑现有外立面的构筑物,如空调机位、种植槽、顶层露台搭建的棚架,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应统一外立面构件的位置、立面装饰图案,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也保证美观性。
2.3.3建筑技术定位。建筑装饰技术应符合《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外立面墙面涂料以节能环保材料为主,而木材考虑到雨水冲刷对木质的影响以及修缮成本,应对使用的杉木、竹子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但仍应保留原木的泽。屋顶使用的瓦片可回收年久失修瑶族建筑的瓦片进行再利用,生态环保,自然美观。
2.4建筑立面改造思路
2.4.1完善建筑功能,体现宜居宜游特点。华江瑶族乡建筑立面改造是村镇风貌整治中的一部分,要围绕创建特小镇的定位,深入挖掘华江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宗教信仰、民俗节庆、建筑特征、语言服饰,选取最具有当地代表性及村镇居民认可度最高的元素符号,通过变换这些元素的组合方式,形成建筑立面改造的元素。在不改变建筑基本功能以及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将这些提取出来的文化元素融于华江瑶族乡街道建筑外立面改造,丰富建筑立面特征,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彰显地方民族特,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瑶族特小镇氛围,提高居民的使用性和旅游服务功能。
2.4.2确定建筑造型,展现瑶族小镇风貌。华江街道建筑立面整治包括现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以及新建建筑的规划布局,无论是旧建筑改造或是新建建筑都应该形成建筑风格、造型、材质、彩的统一,同时还应该与保留下来的乡镇周边的山林、农田、水系景观协调,控制建筑层高及屋顶样式,形成华江瑶族乡丰富多变的天际线。
2.4.3利用乡土材料,倡导绿发展理念。华江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材料可以多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运输外来材料,同时在以后房屋破损拆除之后能够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或是重复利用某些材料,形成资源循环运用。另一方面,取材于此且用于此,展现华江的资源特,形成与自然协调的建筑特。
2.4.4控制建筑彩,融入自然环境特征。不同彩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住户的生活质量[6]。在改造过程中要选取华江常见的木材、石材作为建筑原材料,从传统瑶族建筑中提取建筑主调,同时还应与周边绿水青山的环境相协调,显现出该地区的景观特征。
2.5建筑立面文化元素植入
2.5.1建筑元素。保留传统瑶族干栏式建筑局部,以杉木修饰柱、梁、壁、以及门窗立面,传统建筑以杉木盖顶,改造建筑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翘角,盖以黑瓦,顶层露台设计三面环廊,保留阳台出挑花台,装饰木栏。正立面从顶层“吊”数根四方形金瓜悬柱到一层。尽可能运用瑶族建筑的特要素,将传统建筑要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在不改变现有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其美观性。
2.5.2纹饰元素。提取瑶族服饰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图案用于建筑墙面檐缝以及窗户框架的装饰。选取“长鼓”图案作为装饰墙体立面的主要标志,丰富建筑立面改变单调的墙面建筑样式,宣传华江瑶族乡的特节庆习俗,以图形演变、重复出现的方式强化华江瑶族乡的文化特。
2.5.3材料元素。主要运用乡土材料杉木和竹子,将杉木条搭成“工”字和“人”字形框架模拟传统瑶族建筑支撑屋顶所用的框架,丰富建筑单调的墙面,同时以杉木条用作屋檐檩条,铺设黑瓦。将杉木组成的镂空刺绣图案装饰窗户及顶层栏杆,杉木板雕刻镂空的长鼓图案作为主要宣传标志。街道两侧商铺的招牌要统一颜、尺寸及字体。
2.5.4彩元素。保留杉木和竹子原本的颜,不油不漆,让其随着时间和雨水冲刷,展现出更为自然的泽。瑶族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彩为土黄,木质颜为棕黄,屋面多铺黑瓦,与瑶族服饰的彩青相近。结合瑶族传统服饰彩以黑、白、黄3个颜为主。确定建筑的基本调为黑,黄。
2.6建筑外部造型与细部构件
2.6.1统一建筑外部造型。改变建筑外部造型单一,
113〇
调机位混乱,缺少华江瑶族特的建筑现状,统一不同区位、不同层高建筑的外部造型(图1)。保留适宜的现有外立面部件,如花架,丰富立面绿化。确定屋顶、梁柱等其他部件的造型、材质等,增设立面构建小品,增添展现瑶族特的长鼓图案。
2.7建筑立面彩
改造后建筑的颜选取识别度较高的浅黄,尽量符合传统瑶族建筑土质、木质墙体的基本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能够给居民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唤醒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的记忆和珍视。也能够区别于如今许多古镇改造运用黛瓦白墙,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而代表瑶族的标志性图案也采用木纹材质,沿用原木黄,整个建筑彩基调贴合传统瑶族建筑的调。
3
结论与讨论
华江瑶族乡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与瑶族文化资源条件创建旅游特小镇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实地调研却发现当地居民对于传统瑶族建筑文化的逐渐疏离,一方面是快速城镇化导致人口流动迁徙,无人居住的传统瑶族建筑随时间逐渐破败;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创建旅游特小镇时应该将传统瑶族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立面改造中,利用当地的旧建筑材料,保护瑶族建筑特,凸显民族文化的优势。目前我国特小镇创建的势头很强,如何把握旅游小镇的定位结合小镇的建筑立面改造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应该举一反三,避免模板化的整改。
(收稿:2017-10-29
[1]住建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小镇特的若干问题的通知.v/wjfb/201707/t20170710_232578.html
[2]广西区政府.关于培育广西特小镇的实施意见.v/html/31062/20170721-634907.shtml
[3]吴伟权.关于创建广西特小镇的几点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6,(10):12-27.
[4]石韡韬,吴婧婧,董桂清,等.广西加快建设特小镇的发展思路探讨[J].绿科技,2017,(12):204-206.
[5]华江瑶族乡人民政府.华江概况.v/html/zjhj/hjgk/.
[6]任立昭.广西瑶族文化与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4.
[7]梁汉昌.瑶族服饰文化源流探析[J].歌海,2011,(02):77-82+85.[8]刘保元.瑶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9]孙亮.广西瑶族长鼓舞的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04):192-193.
[10]刘涵.小城镇沿街立面改造方法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3.[11]高春留,程德强,刘科伟,等.傍校村彩规划研究———以西安长安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OL].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7(03):425-431.
[12]江单,张一奇.乡村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乡土元素的运用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枫溪路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6,34(06):170-174.
[13]张润东,田钦,张旭林.基于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村镇既有民居立面整治探索与实践———以长阳磨市镇建筑外立面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
,2017,35(03):27-32.
汤朝蔚(1993-),女,广西河池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旅游规划。王金叶(196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经济管理。
2.6.2立面细部构件整改。针对不同细部的构件整改,从外观及功能上符合华江瑶族乡打造生态康养、民族
旅游的特小镇的基本要求,要符合建筑装修基本规范,同时便于获得改造材料,易于整改,能够被当地居民接受,愿意自发地加入建筑立面改造中。改造的建筑样式可划分出2种,没有年代久远的砖瓦结构,均为混凝土结构现代建筑,但外立面造型都很简单,改造过程中要去掉凌乱的广告牌,丰富墙面装饰。统一商铺招牌样式等(图2)。
图1建筑改造前后立面效果对比
图2
建筑改造前后细部构件对
1
14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