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126)
2012山东高考数学卷(文科)概念版
胶州实验中学  刘红升  2012.3.6
1.灵感来自“李欣芮”,赠于德强老师(二次不等式、复数运算及复数的模)
不等式的解集为:C     
2.灵感来自模仿(分段函数)
3灵感来自“故事”及模仿(统计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98级数学系4班与3班各选5名女同学,将她们的身高数据如下面茎叶图所记录,比较两班女生身高的均值与方差
    4    3                A,4班均值大于3班,4班方差大于3班;       
B, 3班均值大于4班,3班方差大于4班;
C,3班均值大于4班,4班方差大于3班;       
D, 4班均值大于3班,3班方差大于4
    6, 6, 3,2,          16      6,77
    0        17    01
    3    19
4.灵感来自“雷锋”及模仿,赠庄志刚老师(数列)
已知数列{}中,,且对任意正整数,求数列{}的前项和为
                 
5.灵感来自“停不住的爱人”,赠罗大佑(函数图像)
对于函数的图像是:
   
A.    B    C    D
6.灵感来自模仿(向量三角形)
中,“”是“”的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灵感来自模仿(函数性质综合:单调、周期、奇偶等)
8.灵感来自“宝马”汽车标志,赠马拉多纳。(立体几何三视图)
将一个表面为蓝内部为白半径为的球等分成部分,切割去几部分后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以下关于该几何体的选项正确的是(左面图为正视图,右面为左视图,下面为俯视图): (注:深表示蓝,空白表示白)
A体积为,表面积 B.体积为,表面积 C.体积为,表面积 D.体积为,表面积
         
9. 灵感来自“爱”,赠胶州实验中学(圆、圆、双曲线交汇,双曲线定义、数形结合,把你我的心串一串)
如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圆圆心在原点过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且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圆圆心在原点过双曲线的左右顶点且与相切,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10.灵感来自“情书”,赠胶州实验中学全体女教师(逻辑)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女生小W过生日,男生小A不知道是哪一天但是想给小W送一封情书在她生日的时候,小A应该那一天送呢?
A.“小文科男生学什么专业好W的生日是529日” 的反函数为”是假命题;
B. W的生日不是530日” 否定是:”是真命题;
C.“若,则W的生日就是531日”的否定是真命题;
D.“若幂函数的图像过第四象限,则她的生日不是61日”的否命题是真命题;
11.灵感来自“往事只能回味”,赠田明泉老师(几何概型、线性规划)
已知点随机的到教室的时间,其中,求在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12.灵感来自“溜溜的她”,赠彭思嘉、苗琼文(基本不等式)
唱片《溜溜的她》销售火爆,公司计划推出限量黄金版《溜溜的她张(),每张黄金版唱片的价格为:(万元);每张黄金版唱片的成本为:(万元);求总利润最大时的值                                                         
13.灵感来自“流水年华”,赠数学与足球(函数零点,三种方法皆可)
2个零点求实数的范围是           
14.灵感来自模仿(解三角形)中,分别是角的对边,向量
,且,求角B的大小
15.灵感来自模仿(线性规划与框图)
运行图示的程序框图,当输入时的输出结果为.若变量满足
则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16. 灵感来自“奥迪”汽车标志,赠巨慧(圆、类比推理)
如图:求两圆的半径均为且一个圆过另一个圆的圆心,
求两圆公共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根据类比推理将圆换成边长为1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
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在两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求两正方
形公共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17,本题12(无灵感来源)
已知函数将函数向左平移后在得函数)求的对称中心及单调递增区间;()若,求
18.本题12(灵感来自“情难枕”,赠2011界高三2班)
如下图:已知数列满足:依次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其余项依次为以为首项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记的前项和为.
。。。。。。。。。
(1)2)求
19.本题12灵感来自“北院”,赠孙景涛)
为了了解喜欢数学老师是否与性别有关,对某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如下22列联表:
喜爱数学老师
不喜爱数学老师
合计
男生
4
女生
8
合计
20
(卡方统计量:,其中为样本量。)
已知在全部20人中随机抽取一人,抽到喜爱数学老师的同学的概率为
1.请判断是否有0.99的把握认为喜爱数学老师与性别有关?并说明理由(提示:当时,有0.99的把握说明两事件相关)
2.不喜爱数学老师的男生(含小A)与不喜爱数学老师的女生(含小W)选出3,这3人中小AW均入选的概率。
20.本题12灵感来自“信”,赠万岱)
下图几何体中,四边形
1)证明:
2)探究: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满足
命题灵感“信”
21. 本题14灵感来自“轮回”“三个火手”,赠刘之言)
设函数,函数
1)证明讨论的单调区间;
2)若,讨论的极值点;
22.本题12灵感来自“又见溜溜的她” lilycoffey
已知椭圆,圆,
1)若抛物线上异于原点的两不同点,分别为为上不同点,且。又知:。求直线的方程;
2椭圆上有两不同点,且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若存在求出此定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012山东高考数学卷(文科)概念版详解答案
胶州实验中学  刘红升  2012.3.4
22.本题12灵感来自“又见溜溜的她” lilycoffey
已知椭圆,圆,
1)若抛物线上异于原点的两不同点,分别为为上不同点,且。又知:。求直线的方程;
2椭圆上有两不同点,且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若存在求出此定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
1)(2)组合如图:
命题意图:此题通过直线、圆、椭圆、抛物线与向量交汇的形式作为载体,考察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算能力、创新意识。其中,方程思想中同时,第一问体现“乌黑的眼睛溜溜的转”;在考察方程的两种基本方式的同时第二问体现“她”!题目的结果较复杂,如果在设计一下相信结果会比较简单。由于山东理科对于与椭圆要求相同的抛物线已经两年没有涉及,因此本题通过大量抛物线(抛物线系)对抛物线的回归表示期待,至于开口向下完全是为了“形”的构造。还有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就用图形来表达吧!
高考背景: 2006年后调整:删去椭圆、双曲线的准线及第二定义;抛物线、双曲线降为了解。目前:椭圆、抛物线并列为“掌握”、双曲线为“了解”。201122题:椭圆问题(探究结论、运算求最值、存在性问题探究);201022题:椭圆求方程、直接利用方程证明规律、存在性问题探究;200922题:曲线形状讨论、探究圆与椭圆规律、基本弦长运算;200822题:求椭圆方程、轨迹方程、面积最值问题;200722题:椭圆、圆与椭圆交汇、直线过定点问题探究;200621题:椭圆、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200522题:抛物线、定义、证明直线过定点问题(方法较多)。由于我们山东解析几何“探究性”明显,如是否存在定点问题等,估计今年还是会通过这种探究性形式命题,考察的本质仍是:方程思想(直接用方程、韦达定理等)、运算能力(运算量大)。至于说圆会不会交汇进来呢?
向量呢?其实,向量的坐标转化我们比较熟练,但是向量的几何转化、代数转化我们也不敢说没有问题!至于说圆的进入恐怕为了体现考试说明在圆锥曲线部分中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吧!单独说说圆吧!愿承担的使命就是“形”,尽量不要对圆像椭圆一样运算!估计,椭圆回归小题也是必然了,估计会从椭圆的定义(形)上来考察,当然,也不排除椭圆于抛物线交汇的可能,如果说通过抛物线体现“形”加通过椭圆体现数估计也不难命题。我估计今年会在“量与式”的把握上做文章,适当降一下运算量。
22.解(1)解析:
2解析:设,由可得:
21. 本题14灵感来自“轮回”“三个火手”,赠刘之言)
设函数,函数
1)证明讨论的单调区间;
2)若,讨论的极值点;
命题意图:通过对、指、幂函数作为载体,结合单调性、极值、不等证明有机交汇,步步深入,考察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学归纳法等。由于山东高考题中从没有这三个函数交汇的情况,因此命名“三个火手”!
高考背景:由于2006年后调整了数列,因此函数代替了数列。201121题函数应用题(注意:2007年、2009年、2011年均是2道应用题!而2009年各地一模、二模题目中几乎没有应用题!同样,2011年各地一模、二模题中有极少应用题,不过2010青岛一模20题、二模文科20题,2011年青岛二模20题均是应用题,不要以为“应用意识”是句美丽的口号!);201021题:函数单调性讨论(分类讨论思想现在改称“分类整合”)、求切线方程;2009
21题:函数极值、单调性讨论、恒成立不等证明;200821题:单调性讨论,不等证明;200721题:函数极值;200617题:函数单调性、求极值;200519题:函数单调性讨论;我觉得:函数使用上理科基本放弃3次函数,对数函数很受“器重”!我猜:对、指、幂会不会同时出现?还有我们平时做的含参恒成立(首推“分离参数”这是一种“转化化归”思想)考查的并不多,因为一旦分离便不好考查“分类整合”思想了,只有2009年文科21题体现了恒成立问题。我个人相对欣赏2007年的形式,如果2012年函数21题(极可能)的话,2007年高考题值得研究。总体感觉6年函数题恰恰在“函数与方程”思想上考察的不很明确,会调整吗?如何调整呢?
21解:1)证明
。。。。。。。。。。。。。。6分;
2
此时,由上问知:,无极值点;。。。。。。。。。。。。。。。。。。。。。。8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